第389篇:【 勝興車站.龍騰斷橋 】
「勝興車站」位於苗栗縣三義鄉的關刀山山麓,標高四百零二點二三六公尺,是台灣西部縱貫鐵路海拔最高的車站,興建至今已超過一百年的歷史。勝興原稱「十六份」,是因早期此地山區盛產樟木,建有十六座蒸餾樟腦油的大型寮灶而得名,光復後才改為今名。台灣舊山線鐵路三義到豐原路段,地形崎嶇,山丘、河流阻隔,工程艱巨,在日據時期的1903年起,花了五年才完工。由於路段陡峭,早年蒸汽火車頭馬力不足,經過這處路段,一定要用兩台 蒸汽火車頭前拉後推,才能往前行進,這是老一輩台灣人乘坐火車的鮮明記憶。1998年台灣鐵路局執行改線工程,截彎取直設計新山線鐵路與雙軌化工程,位於舊山線鐵路的勝興站功成身退,從此走入歷史。「勝興車站」這座結合了歐式風味與日式木造結構的建築,樑柱銜接完全不用鐵釘,屋簷連續呈現的鋸齒狀,在風水學上有趨吉避兇之意,為其他車站少有,在1935年的「台中州大地震」中,勝興車站是該地區唯一未受到損傷的車站,雖歷經佰年寒暑至今尚能原貌呈現,是台灣老式車站之典範,無論其海拔高度、建築歷史,在台灣鐵道歷史文化上,佔有重要地位,是山線鐵路中最具有保存價值的車站,1999年苗栗縣政府公告指定為縣定古蹟,深富歷史與觀光資源的文物因此得以保存,現在已成為喜愛懷舊訪古的人,最中意的旅遊景點。
「龍騰斷橋」原名「魚藤坪斷橋」,距勝興車站僅二公里,歷經兩次台灣中部大地震,留下現在斷橋殘拱的歷史傷痕,挺立在烈日風霜裡,孤清傲然,深具歷史意義與建築技術紀念價值,2003年,苗栗縣政府依文化資產保存法公告為縣定古蹟。這座被譽為「台灣鐵路藝術極品」的磚拱鐵路橋,造型俊美雄偉,結構紮實堅固,完工於1905年,總長二百多公尺,橫跨在魚藤坪溪深谷上,橋面離溪底三十三公尺,氣勢萬千,是當年台灣鐵路海拔最高、跨距最大的橋樑,至今仍是舊山線鐵路的第一名景。當年興建龍騰斷橋,橋墩並沒有使用鋼筋水泥,只以紅磚及花崗石塊利用石灰黏結而成,仍能平橫火車行駛時所造成的震動,如此高超的施工技術及優美的幾何弧度,至今仍然令人讚嘆不已。百年來山線鐵路在山區蜿蜒而行,經過台灣重要的城市及物產富饒的土地,它帶動了台灣文化智慧的快速流動與城鄉產業的互通有無,也見證了台灣歷史的變遷,而舊山線鐵道與周邊環境的互動,更蘊釀了苗栗縣三義、勝興、泰安等山城及台地的風光,終使現今的「勝興車站」和「龍騰斷橋」成為苗栗縣熱門的觀光景點,尤其在每年五月間的油桐花季期間,更是遊人如織,盛況長年不衰。
「龍騰斷橋」原名「魚藤坪斷橋」,距勝興車站僅二公里,歷經兩次台灣中部大地震,留下現在斷橋殘拱的歷史傷痕,挺立在烈日風霜裡,孤清傲然,深具歷史意義與建築技術紀念價值,2003年,苗栗縣政府依文化資產保存法公告為縣定古蹟。這座被譽為「台灣鐵路藝術極品」的磚拱鐵路橋,造型俊美雄偉,結構紮實堅固,完工於1905年,總長二百多公尺,橫跨在魚藤坪溪深谷上,橋面離溪底三十三公尺,氣勢萬千,是當年台灣鐵路海拔最高、跨距最大的橋樑,至今仍是舊山線鐵路的第一名景。當年興建龍騰斷橋,橋墩並沒有使用鋼筋水泥,只以紅磚及花崗石塊利用石灰黏結而成,仍能平橫火車行駛時所造成的震動,如此高超的施工技術及優美的幾何弧度,至今仍然令人讚嘆不已。百年來山線鐵路在山區蜿蜒而行,經過台灣重要的城市及物產富饒的土地,它帶動了台灣文化智慧的快速流動與城鄉產業的互通有無,也見證了台灣歷史的變遷,而舊山線鐵道與周邊環境的互動,更蘊釀了苗栗縣三義、勝興、泰安等山城及台地的風光,終使現今的「勝興車站」和「龍騰斷橋」成為苗栗縣熱門的觀光景點,尤其在每年五月間的油桐花季期間,更是遊人如織,盛況長年不衰。
「勝興車站」位於苗栗縣三義鄉勝興村,昔日這裡只是一個默默無聞的偏僻小山城,現今卻因火車停駛反而帶動繁榮,真所謂風水輪流轉。
「勝興車站」結合了歐式風味與日式平房的特色,採木栓桁楔式建法,屋簷連續呈現的鋸齒狀,在風水學上有趨吉避兇之意,為其他車站少有。
「勝興車站」只是一座深藏在山區的迷你型木造車站,百年來靜看過客的奔波、承載旅人的悲喜,功成身退後,則有一種安然、有一份寧靜。
站內月台豎立有一座建於1959年元月的「台灣鐵路最高點紀念碑」,娓娓訴說著它的歷史與風光事蹟。
以前「勝興車站」可以算是台鐵最具份量的小站,由於當時為單線運行區間,因此即便高級列車也常需要停靠在小小的勝興站中等待列車交會。
「勝興車站」主體結構、格局、設備至今完全維持原貌,無論其海拔高度、建築歷史,在台灣鐵道歷史文化上佔有重要地位。
勝興原稱「十六份」,因早期這裡盛產樟木,建有十六座蒸餾樟腦油的大型寮灶而得名,後x來因車站附近設勝興村,才改為今名。
火車站蘊含著情感交流的功能,多少相聚或離別在這裡上演,月台成為最感傷的地方,一直是影視戲劇節目及流行歌曲最愛的場景及創作題材。
自1998年9月23日最後一班列車駛出軌道後,勝興車站正式走入歷史,但因深富歷史與觀光資源而得以保存。
鐵道對一個國家的歷史文化各方面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火車停駛後的「勝興車站」,雖然處處斑駁,仍繼續傳承著台灣豐富的鐵道文化歷史。
今日舊山線雖已不再有列車行駛,但其無限的鐵道風情深深吸引著喜愛懷舊訪古的旅人,每年夏初配合周遭漫山遍野的桐花,遊客更是絡繹不絕。
「勝興車站」和「龍騰斷橋」是醞釀山線鐵路美景的地方,新舊交替後,這些伴隨台灣人近百年的窗外景色,如今只能藉由其他交通工具抵達了。
「勝興車站」一帶不但初夏可以看到油桐花海,仲夏夜的螢火蟲奇景也同樣令人流連忘返,車站旁的餐廳更是讓人細細品味客家美食的好地方 。
早年山線鐵路進入苗栗山區後便一路爬升,山勢險峻陡峭,其中三義至泰安間就有七處隧道、四座橋樑,是山線工程最艱鉅、也是最後完工的路段。
舊山線鐵路沿途可欣賞古意盎然的老站房、匠心獨具的鐵橋建築風格,也可感懷昔日篳路藍縷開山鑿洞的艱辛,為台灣十二大世界遺產潛力點之一。
1998年台灣鐵路局執行改線工程,位於舊山線鐵路的「勝興車站」功成身退,從此走入歷史,末代站務人員在站前留下了珍貴的歷史鏡頭。
舊山線鐵路擁有與眾不同的風情,從田原駛入山林、從過往駛入未來,歲月帶不走的是這段鐵路遺跡及人們的回憶。
配合附近景點的開發,「勝興車站」現在假日總是擠滿了人潮,比停駛前還熱鬧許多,也為這個之前名不見經傳的小站,更增添一份時代的落寞感。
舊山線鐵路雖然已走入歷史,但風華依舊,現在台灣民間鐵道文化活動蓬勃發展,出版界鐵道研究書籍也蔚為風行,鐵道文藝活動已趨於全民化。
如今,無論是老一輩的人來懷舊,或是年輕一輩的族群來探險,勝興站已經成為家喻戶曉的一個山中小站了。
目前台鐵已經全部電腦化售票,這種老式硬卡火車票,喚起了人們早年搭乘火車時的許多回憶,現在成了各地老火車站最熱銷的旅遊紀念品。
「龍騰斷橋」歷經兩次台灣中部大地震,留下現在斷橋殘拱的歷史傷痕,北端的六個橋墩挺立在公路旁,深具歷史意義與建築技術紀念價值。
這座紅磚拱橋係日本人於一九零五年所建,每一層的磚頭寬度皆不相同,深富古典優美的造型,被譽為「台灣鐵路藝術極品」。
以前有當地居民認為斷落的橋墩紅磚可資利用,曾紛紛想取為砌牆建屋之用,但往往敲打整日卻僅獲十數塊完好者而已,可見該橋有多麼堅固。
這座橋興建時,正處於日本政府積極西化的時代,因此引進「荷蘭式」砌磚工法,從拱形磚塊的疊砌方式與接合角度,可以看出手法的精緻程度。
「龍騰斷橋」興建時對品質要求極為嚴格,由紅磚砌成的結構非常嚴密而牢固,高超的施工技術及優美的幾何弧度,至今仍然令人讚嘆不已。
1935年4月21日清晨,台灣中部發生大地震,三義地區災情慘重,巍峨的山線鐵路龍騰鐵路橋完全震毀,昔日的壯觀華美,如今只剩斷壁殘垣。
原來的紅磚龍騰橋因地震斷裂後,鐵路局在原橋西側另建新橋,但隨著山線鐵路的改道,新龍騰鐵路橋現在也同樣遭到廢棄不用的命運。
「龍騰斷橋」遭到第一次大地震後所拍的照片,橋身有很多裂痕,並沒有完全倒塌,但修復不易,因此在原橋西側另建新橋。
百年來山線鐵路在山區蜿蜒而行,蘊釀了三義、勝興、泰安等山城及台地的風光,縮短城鄉差距,也見證了台灣歷史的變遷。
周休二日旅遊風潮,讓原本孤寂冷清的「龍騰斷橋」變成炙手可熱的旅遊景點,假日人潮洶湧,苗栗縣政府已在周邊完成設施完善的景區活動廣場。
從這條才新建完成不久的步道,可下至魚藤坪溪谷,跨越溪谷拱橋後可至對岸的「龍騰斷橋」南端,溪谷沿岸山林青翠秀麗,風光相當美麗。
「龍騰斷橋」南端的橋墩依舊傲然挺立在蒼翠的綠蔭中,特別醒目,但又顯得孤清。
南端的四個橋墩周圍已是老樹高聳、綠蔭蔽天,別有一種寧靜的氛圍,橋墩與盤踞的樹根形成了強烈的對比,確又組合成一幅和諧的天然圖畫。
綠葉樹根密密層層,橋墩全被綠色籠罩著,這獨特的景色,壯麗之外又添幾分肅穆之美。
當年建橋需質地堅硬之磚塊,因此還特地在附近蓋一座磚窯專責燒製,燒製過程有專人指導,嚴格品管,所以磚塊的硬度和質地都符合最高要求。
已經整個被榕樹根覆蓋包圍的橋墩,靜靜的佇立在荒郊野外,只剩下沈默與孤寂,散發出歲月的滄桑感。
1999年龍騰斷橋再度遭受921大地震的無情摧殘,北端第五橋墩半殘拱口二次被震斷,龍騰斷橋除了深具古樸之美外,也是經歷二次大地震的活見證。
位在拱橋橋墩腰上兩側稍微突出的立方體花崗岩石,是興建時用來支撐鷹架模板用的構造物。
「龍騰斷橋」如今遺世而獨立,以它殘缺頹圮之美,平靜的與滿山綠意及蟲鳴鳥叫相伴,悠遊其中,雖然依稀可見當年的輝煌,卻也是往日塵煙了。
更多資訊:《交通部觀光局》
Nikon D70 2009/04/01
Photo By Jeffrey Hsu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