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0篇:【 北投文物館 】
「北投文物館」位於台北市北投區幽雅路,古典傳統的和式木造建築,始建於一九二一年,是當時北投最高級的「佳山旅館」,在幽靜的北投山腰,綠意環抱的庭園中,矗立著二層樓的文物館主體建築及別館陶然居,時代遞嬗,雖經數度易手更名,建築美景依舊仍在。據傳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這裡曾是日本神風特攻隊的度假所,而國民政府來台後則由外交部接管,改為安置軍民的「佳山宿舍」和供政府官員度假之用的「佳山招待所」,之後拍賣民間,成為私人度假別墅,也一度成為拍攝電影的場所,當時最有名的電影就是〈古月莊〉,因此此北投文物館也有「古月莊」的別號。八十年代文物館轉為藝術家「張木養」的工作室及個人文物收藏的地方,爾後由從事化工的企業家「張純明」先生承接並與張木養合作創辦「台灣民藝文物之家」,致力保存台灣早期民俗文物與原住民藝術。由於文物館建築保存相當完整,1998年台北市政府將此園區列入市定古蹟,自2002年起,開始封館進行古蹟修復工作,費時五年多才完成,並正式更名為「北投文物館」重新開放,歷經歲月滄桑的日式建築,終於風華再現。
重新開館後的文物館,跨入新的歷程,結合「尋訪北投文物館的歷史故事」常設展,及不定期策展或邀展的主題展,呈現日本、漢人和原住民文物,透過跨文化的物質與民俗禮儀,以期內省文化之核心價值。「北投文物館」收藏有台灣民俗與原住民文物約四千餘件,大都為以前「張木養」教授聚畢生心血的收藏品,館內分期展出包含原住民、織品、竹片、古書、陶瓷、布袋戲及皮影戲偶等文物,大約出自清朝末年至民初年間,並提供台灣早期民間生活,從實用到細緻等多元層面的說明。走進北投文物館,散發和式建築特有的寧靜之美,自然與人文巧妙交織,蘊釀成一連串視覺流轉的美感,彷彿置身於時空交會之處,不論獨自遊賞或三五好友同行,皆可創造出專屬的逛遊路線,駐足凝望,人、建築與美景,感受沈醉。「北投文物館」歷經五年多的修復,以清雅之姿再度開放,古蹟、庭園、珍藏、茶宴、樂舞,邀請遊客一起來見證歲月、品味人生。( 摘錄自文物館解說折頁 )
重新開館後的文物館,跨入新的歷程,結合「尋訪北投文物館的歷史故事」常設展,及不定期策展或邀展的主題展,呈現日本、漢人和原住民文物,透過跨文化的物質與民俗禮儀,以期內省文化之核心價值。「北投文物館」收藏有台灣民俗與原住民文物約四千餘件,大都為以前「張木養」教授聚畢生心血的收藏品,館內分期展出包含原住民、織品、竹片、古書、陶瓷、布袋戲及皮影戲偶等文物,大約出自清朝末年至民初年間,並提供台灣早期民間生活,從實用到細緻等多元層面的說明。走進北投文物館,散發和式建築特有的寧靜之美,自然與人文巧妙交織,蘊釀成一連串視覺流轉的美感,彷彿置身於時空交會之處,不論獨自遊賞或三五好友同行,皆可創造出專屬的逛遊路線,駐足凝望,人、建築與美景,感受沈醉。「北投文物館」歷經五年多的修復,以清雅之姿再度開放,古蹟、庭園、珍藏、茶宴、樂舞,邀請遊客一起來見證歲月、品味人生。( 摘錄自文物館解說折頁 )
「北投文物館」位於台北市北投區幽雅路,為台灣現存規模最大的日式純木造建築之一,仍然保存著日式茶室與落水庭園的風格。
走進北投文物館,首先迎客的是白石庭園,東方古典音樂飄入耳邊,展現四時之美的花卉樹木,日式庭園運用有限空間,表現出生趣的造景哲學。
「北投文物館」屬於大型的日式建築,作工精細並規劃有日式庭園,建築式樣是當時日本旅館建築最常採用的「書院造」型式。
傳統日式建築注重室內與室外空間串接關係,六角或格子狀的門窗,看似簡單卻富變化,構成簡潔、明亮、開放的風格,是日式建築的一大特色。
文物館以溫泉北投為始,一路講述地理位置與時代變遷的歷史,懷舊之際,也看到文物館近五年來的修復工程實況,感受時光的痕跡與古蹟維護。
「北投文物館」同時舉辦茶道教學、茶道體驗、傳統樂舞展演等,連禮品坊販售的商品都精心挑選展現東方美學的手工創作如漆器、青瓷、配飾等。
「北投文物館」擺脫了靜態展示的呆板,而是以極佳的營運規劃,展示有形與無形文化資產的有機結合,讓遊客體驗或漫步或坐賞的感官之旅。
整棟建築的精華歸納為「佳山八景」,〈屈坐平看〉指的是日式建築特別強調水平的觀看角度,最能呼應室內設計的窗景,以坐看的角度最佳。
「澄心庭」置身灰瓦白牆內的小小一方天地,默默與天光雲影相映照,這是傳統日式建築獨特的設計環節。
館內設有有解說牌提點欣賞日式建築的重點,以圖像手法,配合現地展示,細數建築特色,從多元面向呈現北投文物館的故事。
這張「佳山圖」,是日治時代文物館前身〈佳山旅館〉時期所遺留下來的畫作複製品,描繪的是七位掌管幸福的天神在溫泉旅館遊憩的情景。
流暢的隔間系統,是日式建築的特色,統一規格化的榻榻米、紙門,組成室內空間架構,紙門同時具有窗、門、牆的功能,各空間組合靈活有彈性。
文物館的古蹟修復,從入口玄關開始,每一個轉彎、一段走廊或一節樓梯的每一處細節,均經過仔細推敲和研究。
館內的木格窗是為了通氣而做的「櫺間」,有的還透空雕刻了松、竹、梅或山水圖案,這些精細的木格子窗,都是傳統日式建築表現其創意的地方。
二樓「大廣間」為宴會場地,足以容納一百人,以前多半利用大廣間籌辦大型團體聚會,欣賞餘興節目如藝妓表演,夜夜笙歌、通宵達旦。
文物館整體建築保存相當完整,室內的裝修細節十分講究,大廣間的廊道以引入庭院景色為主要考量。
現在「大廣間」這個空間成了非常理想的小型劇場,適合古典樂舞、南管、傳統戲曲、民謠演唱等演出,觀眾可與表演者間有極佳的觀賞距離。
「北投文物館」原是溫泉旅館,浴池是必要元素之一,一般浴槽為崁入式設計,浴槽與地面齊平,但這間大浴槽則突出地面,和其他有很大不同。
文物館修復期間,於後棟二樓的屋架內發現了本棟建物的「棟札」,這是日式建築於上樑時的傳統祈福儀式。
日本的木造旅館建築與一般的住宅不同,賦予遊客不同於日常生活的空間體驗,各種「建具」、「襖」、「障子」等,皆展現了工匠們的精緻手藝。
目前文物館推出「花嫁情事—婚俗藝術特展」,分別呈現台灣原住民、漢人及日本跨文化交融的特色,希望提供遊客多元化的想像空間,頗具趣味。
除了臺灣民俗文物外,原住民文物也是館藏的一大重點,此地長期性的展出的原住民藝術主題有連杯、木匙、木梳、拓印及排灣族四蛇陶壺等物品。
第一任館長「張木養」是畫家也是收藏家,早年收集台灣本土民俗文物、原住民工藝品等,豐富的藏品現在是「北投文物館」最主要的展品來源。
傳統服飾刺繡區展示清末民初時期的衣物、布幔、門簾、被褥,枕套、帽子、套鞋等刺繡技藝,傳統造型主題鮮明,充分反映出造型的構思巧妙。
傳統服飾在刺繡紋飾方面相當豐富而具有特色,無論在色彩、線條、圖案等方面,皆有深刻情感意涵,表現出先民的藝術審美觀及生活哲學。
這頂花轎是由大陸寧波的造轎名匠歷時三年半於1933年完成的傑作,雕飾華麗繁複,以鑲嵌方式拼組而成。
轎頂是中國傳統建築的縮影,如庭台樓閣等,在壁面與樑柱上雕飾著鯉躍龍門、龍鳳呈祥等吉祥圖案,還有桃園三結義、姜太公釣魚等民間故事。
為使古蹟活化再利用,另闢有怡情養性功能的「怡然居」餐廳,在閒靜的古建物內結合人文和自然,提供懷石風喫茶趣,並隨季節更換套膳茶點。
北投文物館負責營運的「財團法人福祿文化基金會」將古蹟活化方向定位在結合有形與無形文化資產,重質不重量地運用空間、發展特色。
「陶然居」現在以茶藝館的型態經營,屋內的空間是由兩個長方形的房間,隔著曲折的廊道,以斜對角的方式構成了所謂的〈雁行〉格局。
日式建築內曲折的廊道,有無限的視覺趣味與特色,也是不可或缺的過渡空間,在佳山旅館時期,文物館本館與陶然居之間,曾經有「渡廊」相連。
「蹲踞」為露地中通往茶室前,供賓客洗手的一組設施,賓客在「躬身」著身體使用水缽時,經由「水滌」的行為,象徵進入茶室前洗滌內心的用意。
「陶然居」旁的庭園景觀設計靈感來自於大屯山的地景,利用地形自然落差,形成數階,並運用石組、池景與植栽,形成一處意韻質樸的「縮景園」。
參觀完北投文物館可順遊「普濟寺」,這是一間台灣罕見的日本真言宗佛寺,興建於1905年,大殿全用高級檜木構建,斗栱及橫樑雕刻,極為精美。
「普濟寺」是一座日式仿唐風格的佛寺,為日據時期日籍鐵道部員工集資興建的寺院,故又名為「鐵真院」。
「普濟寺」簡樸淡雅且莊嚴古典,建築為單簷的歇山式,面寬三開間,近正方形,寺的屋頂向前伸出,成為入口玄關,此為日本江戶時期常用的形式。
寺旁供奉的觀音佛像手抱嬰孩,其旁樟樹又貌似孕婦狀,故信眾都稱其為「送子觀音」。
「瀧乃湯」是北投現存最古老的溫泉浴室,泡湯設備瀰漫著強烈的庶民風格,因早期每位入浴客人一次只收三分日幣,因此又被稱為「三仙間」。
前方這座已經廢棄的水泥拱橋,是「溫泉鄉的吉他」這部電影男主角抱著吉他彈唱主題曲的場景,這座橋也是北投拍攝台語電影時代的最後見證。
北投豐富的自然景色,讓各種電影不用搭景均能取鏡,各具特色的溫泉旅館更是絕佳的攝影棚,民國四、五十年代可稱得上是「台語片的好萊塢」。
參觀資訊:《 台北旅遊網 》
Nikon D70 2009/04/07
Photo By Jeffrey Hsu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