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6篇:【 三峽.清水祖師廟 】

    大陸有著名的長江「三峽」,臺灣北部也有一處名氣響亮的「三峽鎮」。臺灣三峽鎮舊名「三角湧」, 日治時期才被改為日語發音相似的「三峽」(SanKyuo),其舊名的由來,乃因大漢溪、三峽溪、橫溪在此匯流,加上周圍有山,於是處於平原和山地交接處的三峽有了優越的發展條件,便利的河運更使三峽成為當時北臺灣的重要內陸船運碼頭及物資集散中心。興盛時期的三峽主要物產及經營項目有:染布、樟腦及茶葉,尤其染布業更是手屈一指,為當時臺灣的染布重鎮。然而隨著交通重心的移轉及河運的沒落,三峽的商業地位也逐漸被取代。雖然三峽的經濟利益消失,但在文化價值上卻有不可取代的地位,因為結合宗教與藝術的「三峽清水祖師廟」,擁有細膩的雕刻、繁複的造型,因此享有「東方藝術殿堂」的美譽,整座祖師廟乃是以木頭為頂,以石為基的建築,採五門三殿式的格局,廟頂層層疊疊,每根脊上都有富麗堂皇的雕飾,其價值之珍貴表現於石柱、木雕、壁雕、石雕及彩繪等藝術精華,多年來三峽祖師廟怎早已成為三峽的代名詞,也成為遊客遊覽三峽最主要的目的地。

    「三峽清水祖師廟」創建於清乾隆三十四年,在道光十三年時因地震損毀而重建,到1895年時日本佔領台灣來到三峽後,因遭受三峽居民激烈反抗,日本人為了報復,放火焚街,祖師廟也遭波及焚燬,四年後在地方士紳籌劃下二度重建。第三次則在台灣光復後,由三峽當地的藝術家李梅樹先生主導設計規劃,他主張祖師廟該成為一座融合傳統歷史、文化和寺廟藝術的廟宇,同時因其本身的西畫素養,使祖師廟又加入了西洋美術的色彩,此次工程自1947年開始,以傳統施工方式整建廟宇,至今仍在進行中。三峽祖師廟裡供奉的是「清水祖師」,其生平眾說紛紜,各廟記載不一,若依三峽祖師廟的說法則是:祖師本名「陳昭應」,為北宋開封府人,因功受封並在福建省安溪縣清水巖建立祠堂,並隱居於清水巖,故稱「清水祖師」,安溪人稱其祠為「祖師廟」,後來安溪人遷移來台,為求神佛庇佑,於是帶著清水祖師一同前來,並定居於三峽,由於清水祖師顯赫靈驗,多年來祖師廟一直是三峽信仰與社會活動的中心,其在建築、雕刻、繪畫上的表現,是台灣廟宇中的經典之作。


三峽鎮舊名「三角湧」, 乃因大漢溪、三峽溪、橫溪在此匯流,便利的河運更使三峽成為當時北臺灣的重要內陸船運碼頭及物資集散中心。


「三峽」早年為馬藍染料植物的主要產地,清澈的三峽溪具備了染布時所需的良好水質,溪畔且為漂洗、晾曬染布時的最佳場所。


「三峽祖師廟」屬於台灣傳統廟宇後期型的風格,即前殿採三個獨立屋頂的組合,並為五門制,各殿屋頂皆採重簷,為傳統工藝與正統美術的結合。 


祖師廟第一進是前殿,中間三川有三個門可供出入,兩側山牆則是作成多角型的鵝頭,下簷的正脊也作出燕尾及垂脊,是屬於重簷式的作法。 


在台灣只要提起三峽鎮,一定會聯想到〈李梅樹〉教授,如果沒有他的參與,就沒有今天聲名遠播,享有傳統雕刻藝術殿堂的「三峽祖師廟」。


「三峽祖師廟」藝術雕刻工作的進行,在李梅樹教授的督導下每個分件都依設計圖樣分別製作,再透過匠師長期一刀一斧的鑿刻才完成。


「三峽祖師廟」每一處雕工均是匠心獨運,精雕細琢,建築彫刻之美聞名遐邇,實為一座代表傳統文化的藝術館。 


祖師廟內無處不雕、無處不琢,石雕、木刻,不論就技巧與手法分析,都是民間藝術之最,師傅中不乏已列國寶級之人物。


鎮門石獅的雕刻活靈活現,尤其鬃毛、尾毛線條轉折的曲度很活潑,兩獅中雄獅口含珠、雌獅逗小獅,雙雙以豐富的動感在門口迎接客人到來。


祖師廟最特殊的是有十幅銅製的門神,令人望而生畏,有別於一般廟宇平面繪畫的木門,獨樹一幟。 


三川殿上方的「藻井」,結構完全不用一根釘子,只利用斗拱的搭接,層層疊疊上移到屋脊,這是廟宇傳統建築技術的極致表現。


各種雕飾藝術是廟宇建築最精華的部分,不拘泥題材的選擇,雖然使得祖師廟的建築龐雜、風格無統一性,但這卻是三峽祖師廟獨有的特色。


前殿與中殿間為丹墀,即中庭,佔廟身面積八分之一左右,前殿、側殿、兩廂及過水廊圍繞四周連成一氣,可自各個角度欣賞廟宇建築之美。


祖師廟正殿為五開間重簷歇山型式,四週有迴廊,左、右、後三面為山牆,正面為劍門,並設有月台,月台前有龍陛,兩側有台階通丹墀。


「龍柱」為臺灣廟宇最常見之物,但一廟中頂多二、三對,而祖師廟內全部完工時將有156根之多,每根石柱都須花上一千個工作天才能完成。


正殿神龕雕刻令人嘆為觀止,中央端坐著由安溪分靈而來的「清水祖師」,兩旁花崗石柱撐起正殿內部的大藻井,增添了莊嚴、雄偉的氣派。


金壁輝煌的正殿雕飾極盡華麗,全由老檜木雕刻完成,「藻井」為造型奇特的迴旋式,八角形的「井」向上逐漸旋成圓形,更增加了迴旋的動感。


祖師廟以雕刻代替了大量的彩繪,所有物件在雕刻的立體感表現下,展現出生動的風貌,這是彩繪所望塵莫及的。


祖師廟正殿前的欄杆,是由黑檀木所組成,每根欄杆上都刻有精緻的木獅子,和石刻一樣,是祖師廟精華的所在,有著高度的藝術價值與水準。


廟中柱子依主題可分為雙龍柱、單龍柱、花鳥柱及有對聯的圓柱,其中以正殿三對最為精緻。


祖師廟兩廂分別供奉日、月神,側、後殿皆為兩層式建築,樓板及樑使用鋼筋混凝土構造,二樓再以古法做出側殿及鐘鼓樓 。


由於〈李梅樹〉的西洋美學背景,龍柱上頭的柱斗,出現刻有希臘風味的樹葉圖形,顯現了祖師廟中西合璧的特色,這是臺灣其他廟宇所未見的。 


祖師廟石柱皆以透雕法完成,雕刻至最精細巧妙之處,甚至可以看到五層相疊的結構。


廟內石材大多選用臺灣觀音山的觀音石,石雕表現手法融合了寫實與象徵,並保留石材的本質原色,為民間石雕藝術精典之作。 


祖師廟所有的藝術雕刻工程,不論石柱或浮雕,都是由著名畫家李梅樹領導規劃,這些作品洋溢著濃厚的藝術氣息,令人讚嘆。


三峽祖師廟的石柱不但雕刻細膩繁複,且在接縫處都要經過六次磨光手續,可見其作工之細緻。


在祖師廟欣賞精工製作的雕樑畫棟,與美不勝收的雕刻精品之餘,不得不令我們要感恩李梅樹教授及無數匠師們一刀一鑿所付出的心血。


「三峽祖師廟」精彩處在於樑架上的金黃色澤,這些金碧輝煌的顏色并非以油漆塗上,乃是用又薄又小的金箔逐一貼滿。


「吊筒」為懸在樑下的短柱,多在底部雕成花籃或繡球做為裝飾,常常成列成排,裝飾效果非常強,祖師廟有上千個大小吊筒,極為可觀。


「三峽祖師廟」屋頂和屋簷下方的樑架,可說金碧輝煌、琳琅滿目,可綜觀也可單項欣賞,尤其是人物的雕刻栩栩如生。


祖師廟的木雕所選用木材乃最好的檜木,作品不乏出自名匠之手,內容以神話故事及歷史演義為主,由於木雕上皆貼有金箔,顯得金碧輝煌。


整座「三峽祖師廟」是以木頭為頂,以石為基的建築,廟頂層層疊疊,豐富的組合,脊線轉折變化,精巧細緻,突顯中國寺廟建築之美。


正殿屋頂上的垂脊末端,有各種剪黏裝飾,有的是人物帶騎的武場題材,有的則是山水樓閣的文場,非常精緻細巧。


多年來祖師廟一直是三峽信仰與社會活動的中心,每年農曆正月初六,也就是祖師聖誕日,三峽祖師廟都會舉行盛大的神豬祭典。


正殿階梯下的兩座銅雕獅子,由李梅樹教授指導藝專的學生完成,獅頭被遊客磨得閃閃發亮,據說觸摸銅獅頭頂及鬚尾,會為人們帶來好運。


祖師廟的雕刻題材不受拘限,除了走獸、花鳥、水族之外,還有許多特殊的表現題材,足見匠師的創意和技巧。 


祖師廟不論石柱或是石璧陰刻浮雕,都在動手之前將圖稿由李梅樹教授審定,定稿之後,再由匠師描定,透過手鑿,完成的作品就如畫般的流暢。


因李梅樹教授要求謹嚴,堅持以傳統古法建築、雕刻,祖師廟因而處處顯現刻意經營、精心雕琢的心血。


三峽祖師廟在石材的展現著實比其他廟宇多,而其除了列柱、石牆所搭配出來的整體美之外,石雕的細部亦相當精彩且豐富。


祖師廟全以石材為璧,其圖案都以民間故事或歷史典故為題材,石雕技巧有透雕、陰刻、浮雕等不同手法。


祖師廟多年以來一直在三峽扮演著信仰、社會、經濟等活動的主導角色,在三峽居民的心底也有著重要而不可磨滅的地位。


手持一炷清香,懷著虔敬之心祭拜,默默禱告能得到祖師爺的庇佑,這是心中對神靈永遠難以泯滅的敬仰。


「擲筊」是道教信仰問卜的儀式,在台灣各處廟宇更是盛行,「筊杯」是一種占卜工具,是世俗之人與神明溝通的工具。


廟宇「籤詩」來源甚早,相傳於中國漢朝時就有類似籤文供信徒取用,此種籤文為神明與信徒的對話,籤詩歷史都達幾百年,甚至千年以上。


這是「三峽祖師廟」的籤王,有幸抽到的話,就是凡事大吉大利,祝福每位到三峽祖師廟上香的朋友都能抽中它。

更多資訊:《交通部觀光局》

Nikon D70 2009/05/26
Photo By Jeffrey Hsu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