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7篇:【 二龍競渡 】

    每年端午節台灣許多地方都會舉辦划龍舟競賽,而位於宜蘭縣礁溪鄉二龍村的「二龍競渡」活動,則有全台獨一無二的競賽方式。二龍村於端午節的龍舟賽並不是為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而舉行,據說早在漢人墾拓蘭陽平原之前,噶瑪蘭平埔族便流傳著扒龍船的習俗,平埔族人為驅鬼避邪、超渡溺斃於二龍河裡的亡魂,遂以競渡方式祭拜河神,祈求平安,到了漢人移墾之後,這個習俗才與漢人端午結合。「二龍競渡」活動早期長達十二天,到了日據時代,因日本人不喜歡看到這種全村團結同樂的景況,於是壓制活動舉辦,由十二天改為六天、四天而兩天,到光復後仍是兩天,而且還是不定期在農忙後舉行,直到民國五十四年後才將活動改為一天,而且選在端午節舉行。這樣的決定雖改變了二龍競渡原有早期慶豐收、祭鬼神的意義,但二龍村之龍舟民俗活動因為時代背景加上宗教的意義,與台灣其他各地把龍舟比賽當作一個節令運動,頂多僅代表一種習俗的應景節目,加上特殊的競賽方式,還是有其與眾不同的地方。

    「二龍村」包括淇武蘭和洲仔尾兩個庄頭,每年的龍舟競渡是兩村庄最重要的「大代誌」,村民莫不全力以赴、爭取優勝,以贏得代表來年豐收的平安旗,早期二龍村的扒龍舟競渡較今日更為激烈,往往扒到兩庄庄民像冤家。二龍村有全台最特殊的競渡方式,選手一律打赤膊,採跪姿,不設裁判,雙方約定船頭對齊為準,然後敲鑼展開競渡,如果有一方認為起步較慢,可以停止競渡,雙方要重新回到起點,重新再來,這樣的情形會反復發生很多次,直到雙方都滿意才開始展開競渡,哪一方到搶到自己水道中的標旗,那一方就贏得該次競渡比賽。二龍村的龍舟造型也與眾不同,船身猶如大型鴨母船,船首、船尾、船槳均彩繪太極圖形,船頭畫有一對麒麟,兩側各有凸起的黑白雙眼,船身則畫上舞爪金龍。其中,綠色的淇武蘭船持綠槳,而紅色的洲仔尾船持紅槳,在水中具有避邪效用。這項傳承二百多年的扒船競渡,持續其獨特性與趣味性,更納入社區營造、文化再造的現代精神,近年來並開放給外地民眾參加,才使得這項民俗傳統得以繼續流傳。


「二龍競渡」活動是二龍村一年一度的盛事,已經相傳二百多年,獨樹一格的競賽方式,是台灣鄉土文化的寶貴資產,吸引許多民衆前來參觀。


在代代傳述「二龍競渡」的由來,是起源於平埔族噶瑪蘭人的一種民俗活動,但現在已和端午節結合。


「二龍村」兩庄各有專用龍船,平時放置「龍船厝」裡悉心維護, 到了端午節,由年高德劭者帶領祭拜點睛及祭拜河神後,才開使精彩的競渡活動。


船尾的順風旗繡著「國泰民安」、「風調雨順」,當地人認為順風旗可以保佑牲畜,插的時候要先插「風調雨順」旗。


這位老先生忙著到處搶鏡頭,裝備非常齊全,體力、精神皆令人佩服,但願我到了他的年紀,仍然揹得動那麼笨重的攝影裝備。


在過去的二百多年來,「二龍村」的居民與二龍河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從生活飲水到洗衣、捕魚、交通、灌溉等都和這條二龍河無法分開。


競渡前有一段傳統的淨香活動,以一個盤子裝著十幾香頭,先碰觸龍船頭後,再分別由槳手一一接手一周,它的意思代表著這場比賽是乾乾淨淨的。


相傳早年平埔族噶瑪蘭人依二龍河而居,當時每戶人家後院皆與河道相通,但是卻常有孩童落水溺斃,噶瑪蘭人便以競渡方式,來驅逐水中精怪。


「二龍競渡」並不是要紀念愛國詩人屈原,而是源自噶瑪蘭人的河神祭,藉此驅邪避煞,祈求平安,與台灣其他各地龍舟比賽都不一樣。


「二龍競渡」活動早期長達十二天,日據時期日本人不喜歡看到這種全村團結同樂的景況,於是壓制活動舉辦,才由十二天演變至今只剩一天。


「二龍競渡」最早期的比賽用船並不是龍舟,而是當年在二龍河上來來往往木板舢,或是一種載運貨物的紅頭渡船,比賽的目的主要為運動與嘻戲。


台灣各地划龍舟的典故,都跟紀念屈原有關,但二龍村扒龍船的由來,則是為了祭水神、驅逐水鬼,跟屈原一點關係也沒有。


傳統的賽前淨香活動,兩隻隊伍要先在在河道中划行一週,用獻紙頭、鳴炮、繞河等儀式祭拜河神,祈求諸事平安、五穀豐收。


「二龍村」的龍舟造型猶如大型鴨母船,船首、船尾、船槳均彩繪太極圖形,船頭畫有一對麒麟,兩側各有凸起的黑白雙眼,船身則畫上舞爪金龍。


二龍村民對於龍舟可說奉若神明,競渡之前除了進行修理、穩定船身的程序外,還要進行祭拜點睛和淨香的儀式。


據說,以前輸的庄頭經過贏家庄頭,都要繞田埂走避,因為面子掛不住,戰況激烈的那幾年,甚至兩庄都不通婚不聯姻,可見劍拔弩張的程度。


比賽航道終點的旗幟被首先搶下的稱為「頭鏢旗」,每年為了這兩面旗子,二龍村兩庄雙方人馬鬥得人仰馬翻,一直到日落西山,才鳴金收船。


不管是頭鏢旗或二鏢旗每年都有庄民索取,但索旗之人需於一年後還願,並另作二面旗(必須是雙數)及打金牌、掛香煙等物品連旗償還。


早期「二龍競渡」只是二龍村兩庄村民的活動,但近年來為配合宜蘭縣發展旅遊業,也開放給外地遊客報名參加體驗賽,以趣味歡樂為主。


依傳統二龍競渡比賽時辰在午後,早期參賽隊伍只有〈淇武蘭〉與〈洲仔尾〉二隊, 庄民可輪流上陣,但不准外人及女子參賽。


二龍競渡的「搶旗仔」是關鍵勝敗的決定者,還是研判競爭的首腦人物,因為儘管龍舟先到,搶旗卻慢了一步,也會功敗垂成。


「二龍競渡」舟上一人掌舵、一人敲鑼,二十人划槳,選手限男性,清一色都打赤膊,划槳採跪姿,完全同步敲鑼齊頭出發才算數,不然就要重來。


傳統「二龍競渡」比賽方式極特殊,只敲鑼、不打鼓,以站立姿勢划船, 不設計時員、裁判員、發令員,輸贏全憑觀眾和隊員自行認定。


由於沒有設公定裁判員,因此在比賽難分軒輊時,二庄庄民時常自認己方才是勝利者, 因此往往是來來回回賽了十趟、八趟,仍難罷休。


這麼激烈的競賽,爭的是被庄民視為最神聖、吉利的「平安旗」, 以及那股鄉民們「輸人不輸陣」的運動豪情。


到達終點以後,激烈的運動讓庄民們個個累得疲累不堪,但通常不可能就此罷休,雙方要回到起點,重新再賽,這樣的情形會反復很多次。


今年一位年輕的參賽者「林喬勝」,利用這個機會向情人「劉蕙綾」展開求婚,別開生面的點子,女友劉蕙綾直說:「好感動,我願意嫁給你」。


新鮮而突發的求婚舉動,讓現場引起一陣騷動,觀眾鼓掌附和聲不斷,也為今年的「二龍競渡」活動,增添一分意外的高潮。


二龍村特殊的傳統龍舟競渡,除了是民俗活動,更具文化深度,社區居民說:「到二龍看扒龍船,不僅看熱鬧,還要看門道。」


二龍村的龍舟競渡並沒有什麼獎品,錦標是終點的一面紅色、車上綠色花邊,上畫吉祥字的小旗子,庄民稱作「進鏢旗」。


比賽龍舟是以台灣紅檜木製造,船身中央用枕木龍骨與藤條綁緊,讓船體具有彈性與延展性,運行時可顯出張力十足,大大的增加競渡的可看性。


龍舟的造型與其他地區的不同,沒有龍頭,而是平板船首再繪上龍頭圖案(亦有說是麒麟),這種設計奪標手可以把身體盡情向前延伸以利奪標。


「二龍競渡」與「五結走尪」、「頭城搶孤」與「冬山掛貫」,為宜蘭四大民俗活動,二龍競渡活動榮膺觀光局評選為全台四個端陽民俗龍舟賽之一。


舵手操作技術影響勝負頗巨,若是操作不熟稔,船身一定歪斜,不只輸了比賽,甚者還會翻船,舵手通常是庄裡的老手,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兩條船時而並馳,時而擦肩,非但是選手們緊繃,堤岸觀眾的心也揪集了起來,鑼鼓加油聲響交融著觀眾的吶喊聲,隨風響徹二龍村天空。


二龍村扒龍舟稱為「競渡」,而不稱「競賽」,從早划到晚、划到筋疲力盡還不見得能定輸贏,曾經有比賽七天七夜還分不出勝負的紀錄。


競渡時上庄淇武蘭持綠槳陽極在上,下庄洲仔尾持紅槳陰極在下,勝負並沒有影響到村民對民俗的執著,無人願意服輸,雙方嗆聲相約來年再拼。


龍舟比賽原只是台灣端午節的一項應景活動,但「二龍村」不以勝負、輸贏為目的,並以兩岸觀眾為裁判的方式,為台灣唯獨僅有的民俗活動。


賽後龍舟通過司令台向村長致敬,不論誰輸誰贏,對二龍村兩庄居民來說,從以前到現在,都是沒有輸贏的比賽,以前如此,現在亦是。


「二龍競渡」這項具有傳統特色的競賽,年年博得兩岸觀眾滿堂的喝采,並且成為全台灣注目的焦點,最大的贏家就是二龍村民和加油的觀眾。 

引用參考資訊:《 二龍傳統競渡 》

Nikon D70 2009/05/29
Photo By Jeffrey Hsu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