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0篇:【 猴硐煤礦博物園區 】

    春節假期北台灣連著幾天惱人的濕冷天氣,到了農曆初四總算放晴,所有人都一窩蜂趕著出門透氣,由於 Rock 回高雄老家過年,Steve 到澳洲找兒子歡聚,因此森情車隊這次只有我和老婆倆人出遊,地點選到去年才設置完成的「猴硐煤礦博物園區」,少了兩對老夫妻相伴,還真有點不習慣。

    位於新北市瑞芳風景特定區的「猴硐」,是北迴及平溪線鐵路上的一處小站,由於蘊藏豐富的煤礦,早期是個烏天黑地、多風多雨的煤鄉,從日治時期開始就是支持台灣工業動力燃料的重鎮,全盛時期產煤量佔全台的七分之一左右,居民多達六千多人,為全台灣最大及品質最好的煤礦場。

    猴硐的煤礦在1990年停產後,採礦歷史讓這座小城更顯感性古味,由於猴硐的礦業聚落仍保存相當完整也具有十足的代表性,為了保留台灣煤礦發展的活歷史,開創猴硐旅遊新風貌,新北市府歷時五年,斥資新台幣二億元規劃,整修礦區相關廠房及設施,成立了「猴硐煤礦博物園區」,再現猴硐煤礦產業生態聚落的特色風貌,讓遊客可以回到當年的時空,深刻體會猴硐曾經走過的歲月,稱得上是北台灣新興的文化景點,不管是駕車來此或騎單車,都有完整的動線與停車場,值得細細品味。


春節長假連著幾天悶在家裡,心情真快發霉,今天氣溫回暖、陽光普照,是個郊遊踏青的好天氣,為了避開人潮,清晨七點就和老婆開車來到猴硐,果然搶到頭香,不要說煤礦園區遊客服務中心還沒開門,連偌大的停車場也只有我們一部車。


「猴硐」位於基隆河上游,四面高山環繞,此處的基隆河兩岸有高二十公尺左右的懸谷,住民依山傍水而居,形成一座狹長的山城,從河岸上望去,整個猴硐的聚落型態、建築與地形映入眼簾,環境一覽無遺。

猴硐早期因有一個山洞棲息大量猴群,因此當地人便稱此地為「猴洞」,日治時期開始採煤,因認為「猴」字做為地名不雅,因此把「猴」字改為「侯」,而「洞」又是煤礦業者最忌諱的字眼,因此將「洞」改為「硐」,猴洞就在這些考量下被改名為「侯硐」。煤礦停採後,2005年在地方耆老及文史工作者的要求下,才由政府公告改回「猴硐」的地名。


在煤礦園區第一停車場卸下單車後,和老婆開始今天的悠遊之旅,路旁是已經生鏽停駛的運煤鐵道。

猴硐擁有輝煌的採煤歷史,至今整個煤礦博物園區聚落依舊保有古早礦區的那種原味與純真,廢棄的礦區遺址和聚落現狀可供遊客憑弔與追思,獨特的礦區景觀,多年來也一直是影視及音樂錄影帶拍攝的最佳外景場所。


「猴硐」原只是個小山城,停止採礦後更顯蕭條,平常除了一些登山客以外,幾乎沒有遊客造訪,因此商業並不發達,僅有火車站前這兩家簡陋的麵攤在勉強經營,但在煤礦博物園區成立後,現在每逢假日遊客蜂擁而至,古早味的麵攤鹹魚翻身,生意好到讓經營一輩子的老夫妻措手不及。


「猴硐車站」創建於1920年,日治時期日本人為開採煤礦而設站,隨著礦業之興盛,1966年猴硐至三貂嶺間舖設雙軌,後來為了配合銜接平溪支線,於1970年再擴建完成現在的樣貌,由於山區地形的關係,猴硐車站的站房、售票口、候車室、剪票口全部設在二樓,這在台灣算是一種少見的車站格局。


這座位於猴硐車站對面,由原瑞三煤礦公司選煤廠的倉庫改建而成的「願景館」,裡面規劃展出猴硐礦業歷史的圖文資料及照片,是遊客參訪猴硐煤礦博物園區最主要的景點。

左側緊鄰的旅遊資訊站是過去選煤廠的辦公室,俗稱「炭場事務所」,是瑞三公司煤礦産銷很重要的辦公室,負責管理選煤、洗煤與品質控管,已被指定為歷史建築,目前提供全區導覽地圖、多媒體導覽影片、旅遊諮詢服務等。


猴硐的礦業對台灣經濟發展有不可抹滅的貢獻,加上本身原有的地理自然條件,園區設立宗旨是以生態博物園區為概念,保有猴硐完整的煤礦發展史,並以瑞三選煤廠為核心,媒合當地自然風貌,架構出具有特色的人文旅遊園區。


「願景館」二樓設有影音播放室,詳細介紹猴硐的人文歷史,煤礦博物園區的設立,即是在展現猴硐礦業舊日生活全貌與保存台灣煤礦特有的文化資產,並整合周邊附屬空間以提升旅遊價值。


「願景館」內還設有以歷史事件、聚落人物作為主題,展示以前猴硐礦工的採礦生活及昔日辛苦採礦的過程,並有知名礦工畫家的作品,展現出猴硐地區特殊的人文景觀特色。


這處已經淪為廢墟的「瑞三選煤廠」,位於猴硐火車站前方的基隆河畔,當時猴硐地區所挖出來的煤礦,都是以輕便運煤台車送到這裡進行清洗與篩選,這座曾經是全台最先進的選煤廠,內部裝置有二台日可選炭五百噸的選炭機,全盛時期產煤量佔全台生產量的七分之一左右,是當時台灣排名第一的礦業公司。


這座造型優美的拱橋,橫跨基隆河與選煤廠的三層建築連為一體,因此當地人慣稱「三層鐵橋」,這是為了利用輕便鐵路連結礦坑與火車站而興建的運煤橋,當年除了運煤外,也可以作為當地民眾進出猴硐火車站的通路,其充滿力與美的幽雅造型,從日治時期至今一直都是猴硐的地標。


「猴硐」擁有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基隆河彎曲流經秀麗峽谷,形成碧綠深潭、奇石壺穴等天然景觀,山水相連,相映成趣,如今煤礦博物園區的成立與設施,更讓礦業文化遺址連成一片,在盎然綠意之中,景致別有一番風味。


這座瑞三礦業大樓是瑞芳礦業鉅子李建興所經營的瑞三礦業公司總部,看來還不算老舊,但已經功成身退,鐵門深鎖。

猴硐的煤礦屬無煙煤礦品種,品質也優於其他地區及進口煤,瑞三礦業公司開發猴硐地區的煤礦長達七十五年,李家的採礦史幾乎等同一部猴硐的近代史,由於礦源日漸枯竭,加上成本高昂不敵廉價進口煤礦,直到1990年終告結束營運。


由猴硐車站前一直往前,就可騎到「柴寮老街」,這裡曾經是採礦時期的熱鬧店舖街「內店仔」,斑駁的磚牆,褪色的樑柱,令人感念與遙想。

1920年宜蘭線鐵路開通至猴硐,加上「裕興炭坑」的開採,猴硐市街由車頭頂往南延伸至內店仔,早先由外地礦工移入定居而形成,係位於鐵道與基隆河之間的狹長聚落,在老舊低矮的房舍當中,還可看得到寫有編號的老店舖門扇。


騎經柴寮老街再一路往前,視野景觀逐漸開闊,猴硐往日採礦的繁華,如今看來不過是一聲輕嘆,只有基隆河水仍舊日夜不停的流淌,趁著假期騎著單車來這裡思古懷舊,同時親近天地自然,讓眼光和心胸保持清澈和明朗。


由柴寮路穿越北迴鐵路的地下道後,可以看到「瑞三本坑」,這是1940年為了開採猴硐南方落差五百公尺斷層下的本層煤所設立的礦坑,這座坑道可以從猴硐一直到達平溪鄉,其坑內密佈的大小坑道總長達數十公里,是瑞三公司產量最大的礦坑,新北市府未來將考慮評估瑞三本坑開放的可行性。

坑道出口對一個礦工所象徵的意義,是別人所無法想像的,進入礦坑就要面對許多未知的危險,而當工作結束緩緩的走向坑口,看到坑口投入的光線,再走到出坑口,呼吸到一口新鮮的空氣,又代表新生命的開始。


由柴寮路騎到盡頭,這座紅磚建築是以前的礦工宿舍,外觀仍保持相當完整,目前規劃為「炭坑人故事館」,透過完整的保存遺跡,除了讓遊客可以一窺當年礦工的生活樣貌,也令人發思古之幽情,慨歲月之變遷,增添了不少懷舊的情感。


猴硐地區的基隆河床是堅硬的砂岩,河水挾帶石頭,產生漩渦,對砂岩產生磨蝕作用,而形成凹洞,長期作用下,凹洞越來越大,留下千瘡百孔的痕跡,像積水的茶壺,因此被稱為「壺穴」,猴硐鄉親則稱其為「水沖叉仔」或「雙叉港仔」,也有人戲稱那一個個的凹洞是「石頭的酒窩」或「石頭桶」。


「壺穴」根據所在的地理環境,可分為河壺穴與海壺穴兩種,許多壺穴中仍保留著鑽磨的大小石礫,而這種壺穴的地形特色具有完美的幾何形狀,為大自然中相當具有保存與觀賞價值的景觀。

台灣的河壺穴以基隆河為代表,壺穴形成的原因包括地質、風力、水流、雨量、河床坡度、節理、回春作用等多重因素,由於基隆河的向源侵蝕,襲奪了從三貂嶺流來的河水,因此基隆河流量增大,因而開拓出瑞芳以西的寬廣河床,也同時蘊育出壺穴的特殊自然景觀。


今天的行程除了參訪猴硐煤礦博物園區,順便沿著侯三公路騎往「三貂嶺」。

劉禹錫名言:「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騎在僻靜的公路,前方山巒綿延,青翠濃郁,路邊水聲潺潺,山與水的和諧發揮得淋漓盡致,身入此境,令人思緒飛揚,連心境都澄明而俗慮全消了。


騎在侯三公路上,沿途可欣賞基隆河上游的風光,景致清新秀麗,鐵路就建在基隆河對岸邊,一列往花蓮的太魯閣號正呼嘯而過。

猴硐正位於北台灣東北角的旅遊帶上,剛好是金礦與煤礦業文化遺產分佈的中界帶,往北為黃金故鄉的九份、金瓜石,往南則為煤礦之鄉平溪,因此現在猴硐的遊憩發展被定位為:「黑金與黃金相輝映的中繼站」,在北台灣礦業文化遺產區域遊程動線系統下,猴硐與其周邊遊憩區已形成緊密相連的夥伴關係。


侯三公路沿途生態資源豐富、自然景觀質樸,由於順著基隆河岸開闢,因此地勢起伏也不大,加上車流稀少、里程又短,是一條極佳的親子單車路線,對不喜歡耗費太多體力的老婆來說,正是得其所哉。


不到半小時就已騎到三貂嶺,離猴硐不遠的三貂嶺正位於雙溪與瑞芳兩鄉鎮的交界,和猴硐的熱鬧相比,這裡幾乎沒有遊客,因此安靜許多,以前三貂嶺也是煤礦產區,雖然和猴硐僅呎尺之隔,而今命運卻是大不相同。


三貂嶺是個頗為奇特的地方,鐵路範圍所佔的面積比整個村落還大,村內幾乎沒有一條稱得上是馬路的街道,大部份都是一些沿著鐵軌邊興建的小路,這處路段還要抬著單車跨越鐵路才能銜接,來到這裡,耳朵一定要放尖,注意火車動向才能確保安全。


高山鎖不住大江,巨石壓不住小溪,流經三貂嶺的基隆河水流速快,切割出高低不等的河階面,河川較窄淺,河道多為大小不一的石塊,水質清澈沒有污染,潺潺溪流,不知歲月、不知歸途的盡情流淌,同時澤潤著台灣這塊美麗的土地。


「三貂嶺」是個迷你的小山城,平溪線鐵路由村中貫穿而過,居民生活和鐵道息息相關,煤礦停採後,由於人口外流,使得這個小村落只留下一片寂靜,往昔的風華,也已在人們的記憶中逐漸暗淡消失。


路過已經封閉的「三貂嶺礦坑」,坑口上燙金牌匾字跡仍然非常清晰,為民國壬子年仲夏趙仁愉題,三貂嶺礦坑當年為瑞芳武丹煤田組所有,煤田含蓋範圍遍及瑞芳、平溪、雙溪等鄉鎮,民國七十年代同樣因礦業逐漸沒落蕭條而歇業,目前坑道內部自然擁出大量的泉水,水質清洌涼爽,已經成為當地居民的飲用水源了。


「三貂嶺車站」建於一九二二年,曾是運煤小火車的指揮中心,煤礦業沒落後,車站業務量跟著萎縮,目前已淪為一個三等小站,站房就建在基隆河岸上,連月台都緊捱著山壁,雖然三貂嶺車站腹地很小,卻是台鐵北迴線與平溪線的分歧點,兩線鐵路在三貂嶺站交會後一分為二,左邊開往東台灣的宜蘭和花蓮,右邊則穿越三貂嶺村落通往天燈之鄉平溪。


穿越三貂嶺村落的平溪線鐵路從三貂嶺至菁桐,沿基隆河而建,全長十三公里,沿線旅遊景點甚多,包括三貂嶺瀑布群、十分瀑布、眼鏡洞、四廣潭、台灣煤礦博物館、平溪老街、菁桐老街、石底煤礦遺址等,為目前仍繼續營運的台鐵支線當中,歷史最悠久也是風景最美麗的客運支線。


平溪線鐵路最初是為了運輸礦坑開採的煤礦而興建,後來才兼辦客運,和台鐵其他鐵路支線一樣,平溪線在沿線礦坑停採後,經營一度陷入困境,最後還是靠旅遊懷舊風潮而起死回生,近年來更有政治人物在競選時曾提出要求延伸至深坑或木柵,不過因為路線地形過於險峻、坡度過陡,興建成本高,因此台鐵態度消極,交通局也只允諾會加以評估。


三貂嶺民居依山就勢而建,錯落有致地融於自然環境中,基隆河流經其間,一幅恬靜、淡雅的鄉村田園風光,相對於猴硐的風華再現,三貂嶺仍然只有孤寂與寧靜,但是卻有一種蒼桑安寧的美感,也只有在這種遠離浮華喧囂的清靜世界裡,才能擁有純淨、浪漫與自由的閒適,將一切憂愁煩悶盡拋腦後。


閒逛完一圈三貂嶺小村落後,循原路折返猴硐,這條連繫猴硐和三貂嶺兩地的侯三公路,沿途景觀有小中橫之稱,途經這塊巨石上的自然彩繪線條,色彩艷麗且多姿,獨具風韻,沒有一點雕琢痕跡,大自然是如此的神奇,在這淺山之中成就了一個獨特的景觀,出神入化,令人不得不折服於大自然這雄偉的手筆。


今天和老婆一大早來到猴硐時,幾乎看不到遊客,沒想到中午時分由三貂嶺騎回到猴硐,車站前已經擠滿了人潮,春節假期北台灣難得今天陽光露臉,家家搶著偕老攜幼出門踏青,車站前的飲食商家座無虛席,一再展現猴硐已是北台灣一處熱門的文化休閒園區。


猴硐除了礦業遺跡,近年也因「貓村」之名不脛而走,過去猴硐本是已荒廢的煤礦之鄕,甚少遊人到來,村內祇剩下十幾戶老人家與一大群流浪貓,直至近年由於愛貓朋友在猴硐捕捉到許多生動的貓兒鏡頭,在網上流傳並引起熱烈迴響,才讓猴硐冠上貓村之名。

「貓村」就位於火車站正後方的山坡上,從車站走上橫越鐵道的人行天橋,就可看到兩邊貼滿可愛貓咪的圖像,這些早在網路上流傳的貓兒們,也各自有支持者,其中甚至有貓明星「四大天王」,分別名為黑鼻、麒麟尾、大頭、流鼻涕,其中黑鼻在去年六月過世時,還成了網路熱門的話題。


「貓村」一帶自早期便有許多貓咪棲息,再加上貓群的繁殖力強,因此造就此處棲息了上百隻的貓咪,還有人將貓帶到這裡棄養,近年來透過由愛貓人士發起的「有貓相隨,侯硐最美」活動後,貓村更是盛名遠播,瑞芳區公所也因而順勢將其規劃成新的觀光景點。


「貓村」內有許多小徑、階梯,隨處可見小貓的蹤影,隻隻形貌有別、姿態各異、性情也大不同,親人的、好動的、懶洋洋的都有,有如貓咪大觀園。貓街棲息的貓因長期與遊客近距離接觸,多半已不怕生,有些貓還會主動與人接觸,但因貓喜歡陰暗的環境,故白天貓群多會隱匿於陰涼處,傍晚後較容易看見大量貓隻群聚的盛景。


這次和老婆的猴硐單車閒逛之旅,在追尋礦業遺跡的過程中,也同時陶醉在大自然的迷人風景中,寄情山水、回歸自然,生活才會因此變得更豐富、更美好。

「猴硐」曾是台灣最大產量的煤礦場,隨著礦業的結束導致人口外移,由繁華回歸平靜,如今重新以觀光產業再出發,人文、自然景觀相得益彰,一度為世人所遺忘的山城,以煤礦博物園區及渾然天成的自然景色擄獲遊客的心,又漸漸走向嶄新的歷史。

懷舊,是一種情感的回歸,就如吳念真導演在煤礦博物園區開園記者會上所說:「雖然礦工的身影不在,但猴硐的風景依舊,它是我一生的眷戀,也是身心可以安頓的所在。」

更多資訊:《新北市旅遊網》

Nikon D70 2011/02/18
Photo By  Jeffrey Hsu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