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3篇:【 臺大杜鵑花節 】
國立臺灣大學素有「杜鵑花城」的美譽,每逢陽春三月,當臺灣各地的櫻花凋落後,杜鵑花即競相怒放在臺大校園的各個角落,一團團一簇簇,迎風玉立、絢麗多姿,不但引來無數蜂蝶飛舞,也為臺大校園增添了一層迷人的色彩。
「臺大杜鵑花節」是臺灣大學每年三月份的盛事,自一九九七年舉辦至今已邁入第十五年,每年均吸引成千上萬民眾前往參訪,活動內容除了觀賞椰林大道旁盛開的杜鵑,校方還同時舉辦學系博覽會、學生社團聯展,並開放許多館室供民眾參觀,更有系列校園導覽、藝文欣賞與學生表演等活動。
臺大校園擁有大量杜鵑花是從園藝學系杜賡甡教授在台大任教起。一九四八年杜教授在六張犁一帶山區採得野生唐杜鵑,引進校園內栽種,發育良好。兩年後傅斯年校長過世,當時杜教授特地向農試所士林園藝分所要求贈送龍柏二十株,分植於傅鐘與傅園內,另與事務組朱仲輝主任至六張犁附近農家收集杜鵑花苗二百五十株,廣泛種植於校園內。
一九五八年陽明山仰德大道進行拓寬,當時士林園藝試驗所陽明山山仔后工作站部分靠近道路的龍柏必須遷移,工作站楊紹溥主任與杜教授接洽台大接手意願,校方同意,同時還附贈大量杜鵑和部份茶花,至此椰林大道四處可見杜鵑花,臺大逐漸博得「杜鵑花城」美名。
「臺大杜鵑花節」是臺灣大學每年三月份的盛事,自一九九七年舉辦至今已邁入第十五年,每年均吸引成千上萬民眾前往參訪,活動內容除了觀賞椰林大道旁盛開的杜鵑,校方還同時舉辦學系博覽會、學生社團聯展,並開放許多館室供民眾參觀,更有系列校園導覽、藝文欣賞與學生表演等活動。
臺大校園擁有大量杜鵑花是從園藝學系杜賡甡教授在台大任教起。一九四八年杜教授在六張犁一帶山區採得野生唐杜鵑,引進校園內栽種,發育良好。兩年後傅斯年校長過世,當時杜教授特地向農試所士林園藝分所要求贈送龍柏二十株,分植於傅鐘與傅園內,另與事務組朱仲輝主任至六張犁附近農家收集杜鵑花苗二百五十株,廣泛種植於校園內。
一九五八年陽明山仰德大道進行拓寬,當時士林園藝試驗所陽明山山仔后工作站部分靠近道路的龍柏必須遷移,工作站楊紹溥主任與杜教授接洽台大接手意願,校方同意,同時還附贈大量杜鵑和部份茶花,至此椰林大道四處可見杜鵑花,臺大逐漸博得「杜鵑花城」美名。
臺灣大學創立於一九二八年,日治時期名稱為「臺北帝國大學」,二次大戰日本戰敗,國民政府接收臺北帝大後改制更名為《國立臺灣大學》,是臺灣最早設立的大學,也是臺灣最完整的綜合型兼研究型大學。
國立臺灣大學校門建造於一九三一年,係日治時期由台灣總督府總督官房之營繕課設計,建材使用台灣本土所產褐色面磚與北投唭哩岸石,校門中間部分巧妙嵌入面積約數坪的警衛室,左右皆可管制出入,堡壘型外觀呈現厚實堅固之感,曾被部分學生認為是威權統治的象徵,該校門已由臺北市政府民政局公告為台北市市定古蹟。
由正門進入臺大校園,首先映入眼簾的,便是鼎鼎大名的椰林大道。這條由正門延伸至總圖書館的寬闊道路,兩側種著大王椰子樹與杜鵑花,是臺大最重要的象徵地景、臺大人永遠的驕傲,也是所有臺灣莘莘學子們嚮往追求的目標。
每年三月,臺大校園的杜鵑花從羅斯福路校門口沿著椰林大道一路繽紛綻放,校方為了協助有心想要進入臺大求學的青年學子及望子成龍的家長們,一窺這學術殿堂的堂奧,並拉近校園與社區民眾的距離,特別在杜鵑花盛開的季節裡,從一九九七年開始舉辦杜鵑花節系列活動,讓學子們與社會人士一睹杜鵑花城的風華。
臺大校園中最常見的是「平戶杜鵑」。平戶是位於日本長崎縣的一個地名,自古為對外貿易的港口,多種外來杜鵑品種隨貿易落腳平戶,與日本原生種等自然雜交產生的一群杜鵑花品系,於一九二五年引進數種到臺灣陽明山種植,由於生長迅速、繁殖力強,現在已經成為台灣數量最多、處處可見的杜鵑花種。
臺灣最常見的平戶杜鵑品種有:豔紅色花心帶紅色斑點的艷紫杜鵑;白色花而花心帶有青黃色的白琉球杜鵑;白色帶有紅色斑點或條紋的雪白杜鵑;粉紅色帶有紅色斑點的粉白杜鵑;及磚紅色,花期較晚的的大紅杜鵑等。
春暖花開的三月天,正是遊訪杜鵑花城的最佳時節,杜鵑花為溫帶植物,臺北雖位於亞熱帶,但冬季的東北季風卻使得杜鵑花在臺大怡然自得,開得花團緊蔟、美不勝收。
臺大校園最多的是平戶杜鵑,分為豔紫、雪白、粉白、大紅、白琉球等品種。另有台灣原生種的烏來杜鵑極少數在園藝系館及森林系館外的花圃中能夠發現。另外也能看到金毛杜鵑,從二到四月,不同種類杜鵑花依序開花,妝點著臺大校園。
每年三月,臺大椰林大道旁處處可見盛開的杜鵑花,這種在臺灣北部數量最多的「平戶杜鵑」,大多種植於道路旁和公園中,陽明山花季的杜鵑及臺大的杜鵑都為此類。
平戶杜鵑樹勢強健,生長迅速,大葉互生,面被細毛,花期三至四月,不但抗風、還可改善空氣污染,主要品種有豔紫、雪白、粉白杜鵑等。
杜鵑花是當今世界上最著名的花卉之一,全世界共有九百多個品種,而以亞洲最多,有八百五十種,多為灌木或小喬木,因生態環境不同,有各自的生活習性和形狀,北半球溫帶各地,都有杜鵑花的分佈。
杜鵑花代表的是美好、憧憬與吉祥如意,每當杜鵑鳥啼鳴之時,杜鵑花便滿山遍野地開放起來,把山坡映得通紅,所以杜鵑花又有滿山紅、映山紅、應春花、播田花等名稱。
中國有不少關於杜鵑花的傳說,相傳古時候蜀帝杜宇勤政愛民,禪讓皇位後,內心仍繫念國事及子民,於是化做鳥兒,聲聲呼喚「不如歸、不如歸」,直到口吐鮮血,灑落在不知名的花朵上,形成斑駁的艷麗色彩,百姓為了感念杜宇,為鳥兒取名「杜鵑鳥」,花朵取名「杜鵑花」,古人乃有〈杜鵑啼處血成花〉之說。
「粉白杜鵑」又名粉紅杜鵑,屬於平戶杜鵑類,樹勢強健,生長迅速,株高可達二至三公尺以上,葉互生,葉面被細毛,花徑六至十公分,花色粉紅帶有紅色斑點,花瓣厚而有光澤,花期為二至四月間。
「白琉球杜鵑」又名白杜鵑,屬於平戶杜鵑類,樹勢強健,生長迅速,株高可達二至三公尺以上,枝條長伸,分枝粗大,葉互生,葉面被細毛,花徑六至十公分,花色白而花心帶有青黃色,花瓣厚而有光澤,花期為二至四月間。
「豔紫杜鵑」屬於平戶杜鵑類,樹勢強健,生長迅速,株高可達二至三公尺以上,葉互生,葉面被細毛,花徑約六至十公分,花色深粉紫色,花心有紅色斑點,花瓣厚而有光澤,花期為二至四月間。
臺大校園廣闊,號稱總面積約有台灣島的百分之一,除臺北市民最熟悉的公館校總區以外,還有水源校區、徐州路法社學院、醫學院,新店安坑農場,南投竹山的溪頭實驗林場,梅峰農場、春陽農場,還有開發中的竹北校地、雲林虎尾校地、宜蘭頭城實驗站等。各校地有各種教學研究功能,長期以來的經營開發,也造就獨具特色的校園風貌、豐富的植被景觀。
杜鵑花在所有觀賞花木之中,稱得上花、葉兼美,地栽、盆栽皆宜。白居易曾有詩讚曰:「閒折二枝持在手,細看不似人間有,花中此物是西施,鞭蓉芍藥皆嫫母。」〈嫫母是古代的醜女,聽說巨醜無比〉不過以現在的道德規範,只能賞花,不能折花。
每年三至四月間,走一趟臺大校園,是一種心情的釋放,杜鵑花盛開在和煦春風中,白的無暇,粉的嬌羞,紅的豔麗,濃淡相間,置身在花海中,真是亂花漸欲迷人眼,不如就此沈醉。
賞花時若仔細觀察,會有一些有趣的發現,這朵杜鵑花竟然有著不同顏色的花瓣,其實這是不同品種栽種在一起,同一枝條、甚至同一花序,有不同的花色出現,這是因為花芽發育過程中,生長點發生突變的結果,園藝上稱為「芽條變異」。
杜鵑花之所以廣為人們喜愛,是因為其形態優美,適應力較其它花木為佳,容易繁殖,並能產生眾多美麗的新品種,植株高度由極小的數寸到最大的小喬木,而且還有各種不同的的花色,枝幹、葉簇美麗,可說是珍貴又美麗的花中仙子。
這株在野外已經瀕臨絕種的「烏來杜鵑」,在臺大校園內要仔細尋找才能看得到。
《烏來杜鵑》又名柳葉杜鵑、金平杜鵑,為台灣特有種,文獻記載只發現於北勢溪流域,但由於翡翠水庫的興建,將其所適合生長的河岸岩壁地形淹沒,至今多年無人在野外採集到,已經被植物學者痛心的宣告「野外滅絕」。在歷經多方的訪查探勘,所幸由於他的美麗,一些石碇小格頭區的民眾曾將他栽植照顧,留下的一些人為栽培株,才散播到在一些庭園或校園裡綻放,讓我們迄今還能親賭她的廬山面目。
杜鵑花一叢叢堆滿枝頭,爭芳鬥艷,嫵媚動人,把整個椰林大道裝點得風姿綽約、楚楚動入,有一種少女般純淨美麗的初戀情愫,人群散坐草地,自在悠閒,仿佛置身於神仙的後花園。
春天來到臺大,除了可以欣賞杜鵑花迎春的風姿,還同時能感受學術與人文的芬芳。
這棟充滿歷史陳跡的臺大舊總圖書館,建造於一九二九年臺北帝國大學時期,歷經五次擴建終至今日規模,在總圖書館遷至椰林大道終點的新館後,這棟建築轉交文學院使用,二樓則改成校史館,由圖書館負責營運,是臺大校友回娘家的溫暖歇腳處,也為各界人士提供一處認識臺大校史的明亮展覽廳。
往校史館二樓梯間牆上的老照片徵集特展,是最能打動人心、讓臺大校友找到認同感與歸屬感,這一幀幀彌足珍貴的老照片,讓畢業的校友能重溫過去的時光,也讓還在學的同學緬懷許多已經消逝的點點滴滴。
這些老照片承載著臺大人對母校的青春眷戀,也細數分佈於全臺灣的臺大各校區不斷蛻變的風華樣貌,校史館為臺大老照片打造永遠不孤寂的家。
校史館在常設展與特展的規劃、維護、導覽之外,尚進行校史文物徵集與臺大記憶募集作業,記錄並保存臺大的有形與無形的校史資產,老照片徵集特展,正期待著臺大人共襄盛舉。
這座由早期舊圖書館形塑而成的臺大校史館,挑高的天花以及連續的拱窗,特殊的建築美學與年歲,已被列入古蹟保護。
《臺大校史館》明白揭示了臺大的立校精神:「學術自主、自由校風。」這股沿襲至今、獨步國內的治校精神,由傅斯年校長奠基。那是個國家政局動盪的年代,兼具學者胸懷和硬漢風骨的他,期勉校內每一分子,無論時局世事如何變化,都能夠堅持「貢獻這所大學于宇宙的精神」。這句話援引荷蘭哲學家斯賓諾沙「宇宙的精神」,強調臺大設立的目的,在於追求宇宙間一切永恆而無限的真理。
臺大是臺灣的資產,更是臺灣的驕傲。近年來臺灣大學朝向成長茁壯為華人第一、亞洲頂尖、世界一流的研究型大學而努力,在校內成立了八大研究中心,橫跨人文社會、奈米科技、資訊電子、醫學基因體、神經科學、系統生物、生醫暨科技倫理、數位典藏等尖端領域。
臺大歷年論文發表總數(被 SCI/SSCI 收錄)、與臺灣其他大學比較論文發表數、世界大學排名,根據上海交通大學所進行的世界大學排名,至2007年止,除了2006年屈居第二之外,臺大向來高居兩岸三地第一名的大學。
「平戶杜鵑」是在臺灣曝光率最高的杜鵑花,由於樹形高大,適合做成綠籬或行道樹,所以庭園、公園、安全島、校園、鐵道旁,處處可見它的蹤影。
杜鵑花只在自己的花季中綻放,每逢陽春三月,花舞人間的杜鵑花競相怒放,總是給人熱鬧而喧騰的感覺,但在不是花季時,杜鵑深綠色的葉片也很適合栽種在庭園中做為矮牆或屏障。
臺大的椰林大道自臺北帝大時期即已成形,隨著校區的擴大稍有演進,這種高大的椰子樹於一八九八年自南洋引入臺灣,是引進臺灣椰子類最高大壯觀的一種,故名之「大王椰子」。
「淡淡的三月天,杜鵑花開在山坡上,杜鵑花開在小溪畔……」,這首大家耳熟能詳的歌就叫〈杜鵑花〉,它讓杜鵑花這種植物更加聲名遠播,只不過杜鵑花全株含有一種可以麻痺人畜呼吸中樞神經的有毒成分,因此只可遠觀不可褻玩,如果將曬乾的杜鵑花加水直接煎煮成汁的話,還能用來噴殺蚜蟲防治蟲害。
杜鵑是自然界最出色的化妝師,它更是本領高強的環保高手,杜鵑的生命力堅強,既耐旱又耐溼,無論是大太陽或樹蔭下它都能適應,根能固定在淺層泥土上,達到水土保持的效果,尤其它長滿了絨毛的葉片,既能調節水分,又能吸住灰塵,因此最適合種在人多車多空氣污濁的大都市,可以發揮清淨空氣的功能。
椰林大道兩邊的杜鵑花夾道盛放,一片紅艷,開得既熱烈又絢麗,似乎在表達著春天燦爛無比、又充滿無盡喜悅的熾熱情懷,走在椰林大道,浸沒在杜鵑花海中,不禁讓人有微醉的感覺,飄飄然很是愜意。
為紀念傅斯年校長所架設的「傅鐘」,造型雖然簡單,但是臺大的象徵,紀念性不在於形體,就像是鐘聲,是一種無形但卻清楚的聲音,在象徵的空間中迴盪。
傅鐘在每節上下課時會響二十一聲,因傅斯年曾說過:「一天只有二十一小時,剩下三小時是用來沉思的。」早期傅鐘是人工敲響的,現在已經改為電動式,聲聲鐘響在傳達傅校長曾說的那一句話:「讓我們貢獻這所大學於宇宙的精神!」因為,大學不僅是產生思想的地方,更是激發理想的地方。
杜鵑原生地分布很廣,主要分布於北半球熱帶至高山寒帶地區,其可以在相當陰的地方生長,而且是其他花木所不能生長的地方,杜鵑需要酸性的土壤,既使是被雨水沖刷得相當厲害之地,缺乏養分,它仍然能夠欣欣向榮的生長。
杜鵑花色繁多,樹型有矮生性、有直立性,為公園或庭園裡不可或缺的花卉,也是世界上木本花卉盆栽應用的首要植物。中國由於歷代文人墨客在詩畫中的渲染,更為杜鵑花增添了一層迷人的色彩,白居易曾寫道:「回看桃李都無色,映得芙蓉不是花。」更是對杜鵑花的高度讚美。
臺大校園裡大樹多、綠地寬闊,是臺大校園受到師生及市民訪客們喜愛的主要原因,椰林大道兩旁和校舍之間常見的植物有樟樹和龍柏,行政大樓前這棵老樟樹長得枝繁葉茂,目前臺大校園裡有七十八株老樹達到台北市政府保護樹木的標準。
杜鵑是臺北市花,而大王椰子樹及杜鵑花,是被臺大學生認同的校樹與校花,臺大校園的暱稱「杜鵑花城」亦因此而來。
春天的臺大校園內,人們相約遊花海、浪漫杜鵑中,由於臺大植栽覆蓋率高,宛如自然公園,自然生態豐富,常見到社區居民來散步,小孩騎著小腳踏車遨遊,台北鳥會也常到臺大賞鳥,步道協會亦在臺大校區設計自然步道與數學步道,提供兒童趣味學習的資源。
臺大校區隨著師生人數成長,研究領域擴大,日漸擴充,分佈全臺,校地總面積廣達三萬五仟公頃,面積之大,世界數一數二,而各校區重點特色,一般人不易全面瞭解,藉由杜鵑花節的舉辦,可以讓民眾對臺大校總區地貌有更完整的認識。
臺大校總區承自臺北帝大校本部,更早又可推至一九一九年的臺灣總督府農林專門學校時期,建築特色奠定於帝大時期,為當時的總督府營繕科所設計,悠久的歷史賦予校園一種人文的深度與氛圍,時時以歷史的「過去」提醒校園內師生思考人類「未來」的發展,使得每一個臺大人都充滿人文精神的關懷。
臺大立校迄今,經全體師生共同努力,完成多項傲人的研究成果,校園內這個不起眼的地方是:「臺灣蓬萊米發源地」。
一九二六年五月五日,日本米穀協會在臺北召開第十九屆大會時,由總督將臺灣生產之日本種稻米命名為「蓬萊米」。蓬萊米之原意係指臺灣栽培日本品種所生產之米的商品名,當時並無蓬萊種或蓬萊稻之名稱,但後來在不知不覺間,一般人將生產蓬萊米之稻品種總稱為蓬萊種,其植物稱為「蓬萊稻」。
現在臺灣所栽培之蓬萊稻〈稉型稻〉均屬臺灣農業試驗機關經人工交配所育成之品種,並非日本品種之翻版,故係道地蓬萊稻,目前蓬萊種在臺灣均以一、二期作兼用種而栽培,現在臺灣已停用蓬萊稻之名詞,而概稱為「稉稻」。
這是臺大「最早的作物試驗田」。
台灣早期水稻栽培品種為秈稻,在日治帝國大學時代引進水稻稉稻品種而設置此試區,以進行水稻引種觀察與育種改良工作,民國三十五年臺大創校後,農藝學系繼續利用本區進行作物相關之研究與臺灣野生稻復育工作。
全球野生稻約二十餘種,在台灣根據文獻僅 Oryza rufipogon ( 紅鬚稻 ) 一種。
《臺灣野生紅鬚稻》可發現於沼澤濕地、開放的渠道、沼澤性的草原、沿湖與河岸邊,或者在於稻田的邊緣,一般可見於水深零點二至四公尺的範圍,生長於強光、黏壤土與黑土中。
這棟位於臺大實驗農場旁,被暱稱為「磯小屋」的老舊木造房子,是臺灣〈蓬萊米〉的誕生地,建於一九二五年二月二十八日,係日治時期臺北帝國大學前身「高等農林學校」之作業室,前臺灣帝國大學日籍教授人稱「臺灣蓬萊米之父」的磯永吉博士,曾在此進行選育蓬萊米品種之相關研究,光復後交由臺灣大學農藝系使用至今,該建物已被臺北市政府文化局公告為直轄市定古蹟。
這座《臺大新總圖書館》位於椰林大道的端點,地處臺大校總區地理位置的幾何中心,也是臺大校園最重要的地標建築,其外觀承襲了舊館以山牆、拱窗與迴廊為主要建築特色的巴洛克式風格,挑高的設計、活潑的鐘塔,讓整棟建物格外高聳且氣勢磅礡。
新總圖書館為地下一層,地上五層的建築,總樓地板面積達一萬多坪,提供集中典藏空間,解決以往師生奔波各館室間查詢資料之勞苦,進而提供多元化、專業化與效率化之服務。
圖書館內部正門大廳採挑空四層樓的設計,採光充足,挑高四層樓的大拱窗,可以窺見整個椰林大道上的景物與風貌,許多讀者喜愛在窗邊俯看椰林大道以及校園的風景,一年四季都有不同的風情。
國科會「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九十九年度成果展主題特展《 e百榮耀重現 》,自三月七日起,在臺大總圖書館一樓多功能展覽廳正式開展。
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每年都會舉辦成果展此大型活動,乃是將計畫成果藉由電腦展示及書面資料呈現予社會大眾,期使能增加民眾對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的興趣及認知。而除了電腦及書面展示外,每年皆會舉辦相關推廣活動,透過與社會大眾分享數位化知識產出的交流,將其意義及成果做最有效且最直接的結合。
「e百榮耀重現」展區共分《民主》、《人群》、《經濟》、《教育》、《運動》、《藝文》等六大主題,透過主題故事陳述的方式,匯整計畫多樣化的數位內容成果,呈現台灣近百年間的重要社會發展及成長進步。
《教育》主題介紹這百年間各個時期的學習方式包括校園環境的成長、教育內容及學校生活演變,內容將以日治時期、早期生活、現代生活及未來生活等為主。
《經濟》主題介紹台灣在產業面向所累積的成長進步,內容以國營事業及糖業等為主。
《藝文》主題介紹台灣近代藝文經典傳承及未來藝術發展,內容以雲門舞集、優人神鼓及互動式藝術裝置等為主。
「非看不可書畫互動桌」包含自《國立故宮博物院》院藏所挑選出之十五幅經典書畫名作,利用高科技投影及觸控面板技術,讓使用者能細微觀察書畫細節之互動式裝置。展示內容包括晉唐書法名蹟《快雪時晴帖》、《書譜》、《自敘帖》、《祭姪文稿》,讓人能欣賞到名家文字的律動與字裡行間的情感;宋元名畫《谿山行旅圖》、《早春圖》、《萬壑松風圖》、《溪山清遠》、《秋庭戲嬰》、《靜聽松風》、《富春山居》等畫作;更有唐代名作《唐人宮樂圖》、明代的名作《漢宮春曉》、《溪山漁隱》等,可以讓使用者看到唯妙唯肖的人物細節、華麗又不失自然的用色,和端莊又不失活潑的筆觸;點選清代名作《清院本清明上河圖》時,觀眾可以微觀的視野觀看市井小民在清明時節熱鬧繁忙的城市生活,融入畫中情境,感受城市的氛圍和活力。
上述畫作於平時難見真蹟,即使展出,也只能遠觀。透過互動桌,我們不但能親炙畫作,還能微觀畫作的皴法、細節和各種暢快淋漓的墨韻,甚至連躲藏在《谿山行旅圖》右下角千年之久的「范寬」款署也無所遁形。隨著使用者手指的移動,能將書畫名作放大或縮小觀賞,可謂之千年書畫,盡在指間。不但彌補了書畫作品不能久展的缺憾,發揮數位典藏及加值應用之精神,更能觸發文化創意的新感動。
位於臺大校門右側的「傅園」,是個莊嚴隆重的紀念場所,為臺大第四任校長「傅斯年」的墓園,雖然才短短一年多的校長任期,但傅斯年以其傲世風骨,為台大塑造了難以抹滅的神話。
「傅園」建築係按希臘衛城上的帕森農神殿的取向動線與空間佈局,安放骨灰的墓亭〈斯年堂〉則仿四柱式希臘帕森農神殿,顯現出古希臘建築的獨特裝飾與比例美學,為西洋古典建築作品的再現。
臺大校總區雖位於臺北市公館鬧區,但周邊臨近蟾蜍山、新店溪,且校園內綠地遍佈,自成生態網絡,孕育著許多自然生命,是生物多樣化棲息的場所。
由於「傅園」所在地是日治時期臺北帝大的熱帶植物標本園,是日本人企圖以台灣為基地向南洋挺進,積極地調查與收集台灣與南洋各地的熱帶植物,所留存下來的園地,因此園內可看到不少如纏勒、氣生根、支柱根等生態現象,由於豐富的歷史及生態景觀,傅園是認識臺大歷史的好地方,也是臺大校園導覽解說社經常導覽的景點。
「板根」係熱帶雨林植物的特徵之一,從樹幹基部長出聳立的板狀根,可協助支撐及增加植物的穩固。而圖中這棵闊葉榕的「支柱根」,為熱帶植物擴張地盤的特殊機制,榕屬植物的氣生根,一旦伸長至地面會漸漸長成粗壯支柱根,使植物更能四平八穩的生長擴張。
臺大實驗農場前的生態池,正式名稱是「塯公池」,為塯公圳復育計畫中的一處水域。塯公池原本為農場的水田,因此植栽設計上展現了臺灣農村水田的田野景觀,塯公圳復育計畫除了計畫回復都市中有關水圳的記憶以外,亦希望能在校園中塑造具有生態功能及休憩空能的藍帶空間,讓南北向的塯公圳藍帶與舟山路東西向的綠帶環境,縱貫整個台大校園並在試驗農場旁相交會,塑造出多樣化的校園景觀與開放空間。
臺大近年來更落實「以人為本」的理念,努力營造適合步行與活動的人性空間,不但提供師生靜謐安詳的教學研究環境,亦是對社區與市民開放的可親近校園,為市民散步休閒的美好處所。
瑠公池是目前校園裡最熱門的景點,栽植的各種水岸植物,一方面代表農村水田的田野景觀,同時也營造多樣化的自然環境,讓鳥類、蛙類、昆蟲棲息繁衍。
《醉月湖》是臺大校園的代表景觀之一,也是所有臺大人的共同記憶,環繞著靜謐樹林的醉月湖,向來是文字創作的詩意題材,充滿青年學子的浪漫風情,流傳著神秘傳說,更是校園重要景點和師生活動空間。
醉月湖畔目前正在持續施作整建工程,除將進行水質及周邊綠地環境改善,導引綠地地表淨流,以作為地下水補充及湖體供水之用,整理周邊植栽並改良土質、改善現有護坡及安全措施,提供適合活動的場域及良好的步行通道,完工後醉月湖區域將成為完整的綠地休憩空間,未來從椰林大道漫步到小福,就可以直接看到醉月湖的湖畔風光。
參考引用資訊:《 國立臺灣大學 》
Canon EOS 7D 2011/03/22
Photo By Jeffrey Hsu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