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4篇:【 宜蘭綠色博覽會 】

    「宜蘭綠色博覽會」已經邁入第十二屆,十二是象徵周而復始的數字,也是一段歷程的結束,更是另一段歷程即將開始。年年在蘇澳武荖坑風景區舉辦的綠博會,就像一場春天盛會,帶領遊客投入青山綠水的懷抱,從而體會環境生態平衡及永續發展的重要性。在著眼於全球氣候劇變,生態環境失序,衝擊人們的生活,因此宜蘭綠博擷取了這項點緣由,將今年的主題定為「回到自然」,希望以大自然亙古至今的定律春、夏、秋、冬周而復始的循環概念,重新思索人與土地、人與大自然的關係,同時也象徵讓大自然休養生息,再次蓄積能量,讓人們重拾簡單質樸,心靈再充電的意涵,唯有人類與自然平衡發展,才能獲得永續的未來。

    今年宜蘭綠博利用武荖坑的天然景致為基礎,創造出一片體驗自然、貼近土地的活動場域,同時為了呼應「第十二屆」的意義,規劃了十二個展區,並且打破以往建構大型展館空間的展出方式,改以更貼近自然作法,大量運用竹子、稻草、石頭、稻穀、漂流木等自然素材,做為展區的佈置運用,透過資源再利用的選材,達到低碳目標,同時也讓民眾接觸自然沒有距離。不同於以往,今年活動首重體驗與互動,有插秧種稻全生態體驗、大型裝置藝術、小小動物管理員體驗、Q版魚黏土DIY、漂流木手作體驗、米食DIY、五層樓高天空廊道挑戰膽識.......等,期望民眾悠遊於宜蘭綠色博覽會時,能同時享受回到自然的樂趣,重拾對土地,對大自然的尊重與愛護,共同創造永續幸福的未來。


宜蘭縣政府為帶動綠色環保、永續發展,每年皆舉辦「綠色博覽會」,今年透過全球暖化議題,期望推行全民環保行動的力量,讓大家認識並了解珍惜地球資源。

今年宜蘭綠色博覽會以「回到自然」為主軸,讓民眾欣賞到的不只是綠的美,更能領悟到綠的活,並植入與地球共生息的概念,實現永續經營之功效。


宜蘭每年舉辦的綠色博覽會,可說是一本最生動的課外讀物,也是一場挑動全身感官的永續空間饗宴。

在大門口迎賓的綠博吉祥物,開朗有活力的陽光小王子,是活潑的小太陽,生命中三元素( 陽光、空氣、水 )之一的陽光,他的光芒照亮整個大地,除了帶來好天氣,更一開始就給遊客帶來好心情。


「節能減碳、愛護地球」是目前全球的共識,今年宜蘭綠博特別設立了「碳息工場」,除了向遊客介紹節能減碳的重要性外,更主要的目的是透過親身體驗與互動,讓大家瞭解到只要從日常生活行動中,改變習慣,調整生活方式,就能為全球減碳、地球降溫,獻上一份小小心力。


在碳息工場內透過生動活潑、寓教於樂的展示手法,引導遊客眼見、觸摸與實做,親身體驗多種節能、省電、低碳生活的妙法,在實際的操作中,發現只要稍微改變生活習慣和居家空間,為地球降溫其實一點都不難。

台灣每年平均回收九萬公噸保特瓶,等於六十五億支的保特瓶,用過的寶特瓶回收再利用,可以做成賑災衣物,所以用心做好資源回收、分類,也能為環保盡心力,學習節能減碳從生活小地方做起,就能讓地球更美好。


綠博把武荖坑三十公尺的大水池變成環境劇場,在群山綠意環抱下,欣賞來自烏克蘭的 A cappella 美聲團體 Mansound、台灣的身聲劇場、紙風車兒童劇團、海島音色三味線樂團等精彩演出,將是你首度最接近大自然看表演的珍貴體驗。


「綠色休息站-環境裝置藝術」是藝術家以「宜蘭就是一個休憩所」的概念,採在地取材、現地創作的方式進行,大量運用木料、石頭、竹子、稻草、稻穀、漂流木做為主要的媒材,打造十件大型互動裝置藝術作品,並打破以往藝術品僅供觀賞的功能,廣邀大家一起來看藝術作品,玩藝術作品,甚至躺在藝術作品上睡一覺,好好放鬆緊繃的身體,紓緩壓力,讓自然環境療癒疲憊的心靈。


綠博在沿武荖坑的新城溪畔,打造了一條由銀柳、南瓜、番茄、香草與風車組成的綠色廊道,將帶給你沿途充滿田園清新氣息的春日浪漫。


「銀柳」又稱貓柳,每年十二月至隔年二月,是銀柳的生長期,銀柳因為與台語「銀兩」發音略同,所以成為了農曆春節頗受大家喜愛的應景花卉,居家以銀柳做擺飾有招財添福的象徵。


宜蘭三星鄉的銀柳栽種面積高居全台之冠,也成為宜蘭縣重要的經濟農產之一,運用銀柳設計的創意花藝,也逐漸蔚為風潮,成為宜蘭縣獨特的銀柳文化產業。

此次銀柳花藝區將「銀柳花藝星空」、「銀柳樹屋」以及「雲龍柳」等展示,點點星白的銀柳花藝綠廊,將給你春天的浪漫感受。


「銀柳樹屋」用了兩萬多支銀柳,利用編織手法塑成片狀的麻花造型,綑綁於樑柱上,由下往上攀沿,形成強有力的銀柳樹幹,環繞著屋子的周圍,與園區內的大樹相輝映。

另外六千多支的雲龍柳,則攀爬於銀柳樹幹及南方松的屋頂上,產生質感的對比,如同森林中自然形成的小樹屋,而色彩鮮艷具有現代感的壓克力,夾雜於樸實的銀柳線條中,產生強烈的對比,如此頗具張力的佈局令來訪的遊客眼睛一亮。


這座名為「蓬蓽生輝」棚架的設計理念,是將銀柳編織成錐狀置於棚架上交錯,報歲蘭吐露初春的嬌羞,使用分岔銀柳編織置於竹柱裝飾,作出往上延伸、往下交錯的視覺效果,較短的竹子則漆上色彩三原色,在銀柳花穗中隱約帶出明亮效果,來自簡約風格的創意,應用編織綑綁的手法,搭配色彩的活用,創作出蓬蓽生輝的銀柳棚。


臺灣人俗稱為「金瓜」的南瓜,因為胖嘟嘟的長相與金黃色彩,總帶給大家福氣溫暖的感覺,不但是桌上佳餚首選之一,實際上更是富涵營養價值的健康食材。今年的宜蘭綠博,首次展出由讓人愛不釋手各種造型的可愛南瓜,攀藤綿延而成,全長六十公尺的南瓜廊道。


除了食用上的好處外,南瓜在西洋萬聖節上也多被用來製作各種鬼面燈籠,於是宜蘭的農人們也擷取了這樣的巧思,栽培出各種千奇百怪可愛造型的玩具南瓜,展現農業新風貌。

五顏六色,逗趣可愛的南瓜,外表有的像葫蘆,苦瓜或西瓜,有的更長滿疙瘩,千奇百怪造型互異的可愛模樣,深深吸引人的眼光,讓人忍不住把玩一下,進而愛不釋手。


綠色廊道內的南瓜隧道為旺山休閒農場細心栽種,栽培了一百餘種各國南瓜,包含食用與觀賞,顏色鮮豔多變化,成熟後果實經久不爛,觀賞南瓜多用於擺飾造景,果實不可食用,果型多變,果皮顏色鮮豔變化亦多,頗具收藏價值。


南瓜的品種眾多,色澤五彩繽紛,造型千奇百怪,小型的可在手掌上把玩,大型的可要數人甚至用堆高機方能搬運;南瓜儲存時間也很長,小型玩具南瓜有些品種,如果果實成熟度夠,祇會退色並不會腐爛,南瓜可當玩具,當擺飾造景觀賞。


番茄曾被美國時代雜誌選為「十大風雲食物」之首,除了各種豐富的維生素外,它所富含的茄紅素,更是抗氧化的聖品。可是番茄卻是不能連作而且容易染病的植物,因此栽種時格外需要心力照護。今年在綠博園區築起一道全長六十公尺,充滿鮮甜果香的番茄廊道。


宜蘭縣的番茄產地多半集中於礁溪鄉,歷經三十多年的栽培,已成為極具地方特色的傳統農產品。礁溪鄉農會極力推廣桃太郎品種番茄,口感鬆Q 、清甜、耐儲存,比一般品種番茄更具美味。這種豐年二號果形像桃子,雖然在風味上略不及桃太郎番茄,但因為產量高,也深受農民歡迎。


「香草」過去被西方人廣泛運用於生活中,從烹飪到醫療都有香草入菜入藥的記錄,這股風氣也吹進了台灣,坊間可以看到不少的薰衣草茶、迷迭香烤雞等等。

今年的綠博,也築起一道由薰衣草、迷迭香、檬檸草、馬鞭草、香茅圍繞的香草廊道,讓大家一一認識香草的特色,沉浸在充滿植物香氛的氛圍中。


由宜蘭縣內中小學美術班所彩繪製作的風車,以各種別出心裁的造型,在武荖坑溪畔佈置成一道隨著微風輕輕轉動的風車廊道,每一支風車都有獨一無二的美麗外衣,每一支風車都是由宜蘭的學生們所精心設計塗裝。


宜蘭縣中小學美術班同學以創意巧思製作了各種有趣的風車,而且這些風車都是利用回收再利用的材料做成的,如果仔細看,就會發現有些風車是利用免洗餐具的塑膠碗盤與湯匙組成。


在宜蘭舉辦的綠色博覽會,今年因以農村常見的稻草等作為綠博主題,避免了與台北市的花博硬碰,因此舉辦一個多月以來,遊園人次跟往年相比並未減少。


愛護自然,其實只要從最細微簡單的地方做起,利用廢棄漂流木設計打造的休憩涼亭,造型樸素,別有一番自然風情。


今年綠博首度把自然環境與人文藝術結合在一起,讓民眾透過與作品的互動,認識環境生態的重要。

宜蘭縣藝術學會呼應回歸自然主題,邀請九位藝術家在宜蘭綠色博覽會活動園區內,以漂流木創作大型裝置藝術,藝術家「邱錦和」利用漂流木燒雕技術創作的「梅花鹿傳說」,以考古出土梅花鹿遺跡現像,呈現梅花鹿出土立體吉祥圖縢,是遊客拍照取景的熱門景點。


主題:「山靈」,作者:「范書滄」

每一塊漂流木都曾是守護山林的重要參與者,在山林間發芽、生長而茁壯為巨大的林木。本創作試圖以大型漂流木大刀剖面的方式處理山靈的圖像,再以各式中小型枝幹加以修飾,並以鐵管串連,象徵自然正受到人類無情的破壞和控制,期盼藝術品能喚醒社會,重新檢視環境議題。 


主題:「欣欣向榮」,作者:「陳彥名」。

欣欣向榮的主體結構以漂流木倒立並鏤空的方式,保留樹根的自然多樣變化性和人為造型的藝術性,花朵造型則以漂流木的不同剖切並細磨處理,呈現出形與木質紋理的變化。


主題:「木頭人」,作者:「賴明彬」。

以漂流木塊體,以裁切或組構方式作不同人物動作造型,呈現上以具像和抽象手法並置,呈現漂流木的可塑性。同時,適當的在人物造型上著色使作品更形生動豐富。


主題:「春日協奏曲」,作者:「邱憲章」。

以四根大型漂流木作片面的裁切,分別以鐵件製作五線譜的流線線條,並作為串連固定,音譜則以小型漂流木作造型。


地球是人類、植物、動物及各種生物共同棲息的家,天地萬物相互依存,我們要學習「尊重萬物平等,和諧共存」,保育自然生物多樣性、再生自然資源的永續利用。


這座全部用寶特瓶創作的大型裝置藝術,巨大的寶特瓶以橫躺之姿,加上流瀉而出的穀糠,象徵糧荒,與您共同探討關心地球如何從自身做起,體驗綠色心生活與自然樂活,新能源開發資源再生利用。


今年宜蘭綠博最大亮點「稻藝有道-米的生活大體驗區」,將佔地七千平方公尺,約一甲地的面積,呈現最具宜蘭特色的地景意象圖,綠油油的稻田,從播種、耕作到長出稻穗,展現水田全生態與稻米文化,邀請遊客脫掉鞋子,踩泥巴,體驗插秧種稻的樂趣,認識最原汁原味的蘭陽平原風情。


來到宜蘭,一定能發現錯落於各處,由綠竹圍籬構成的農舍景致,這傳統的農家風貌,正是宜蘭的特色之一。這次的宜蘭綠博把竹籬茅舍、農田景觀、農家風情搬進了園區,將邀請大家脫掉鞋子、漫步田埂、玩泥巴、學習插秧種稻、觀察水田動植物生態、欣賞由綠草、白石、稻米創作出的縣徽畫作,享受農村的慢活樂趣。


有鑒於全球糧荒問題升高,台灣稻米食用人口減少,使得農田稻作產量銳減,同時為了呼應今年綠博主題「回到自然」,因此綠博規劃了「稻藝有道-米的生活大體驗區」,希望呈現稻米三生一體~生活、生態、生產的產業文化特色,喚起大家對台灣米食的重視以及對環境的愛護。


綠色的稻田是米食的根源,透過綠博稻米文化園區的展示,讓遊客一覽稻米的成長過程,也期望吃白米飯的人們,可以敬天謝地,感恩農人的辛勞。



從全生態觀察區,欣賞水田動植物的生活小世界,生物多樣化的呈現也代表環境保育的重要,高二點七公尺、寬二點五公尺的稻穗巨兔,開幕就成為吸睛焦點。


宜蘭地區擁有獨特的農業資源,近年來逐漸發展成「休閒農業」讓宜蘭的風光美景,提供給國人有更多更好的休閒去處;田園景觀、自然生態、農林漁牧生產、農村文化、農家生活有關各式各樣的體驗,都在宜蘭等您來探索。


「從歷史看稻米文化的演變」展區,結合故事述說水稻文化史、產業文化、達人推薦優質米,從歷史看稻米文化的演變。

舉凡人類一切文明的發展,根植於大地,米是華人的主食,在有限的環境,華人以「順應天時,愛惜土地,尊敬生命」的生活智慧,發展出「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的農業技術與文明。


全球有一半以上的米食人口,因此也造就了米食料理的多元化,隨著時代的改變,傳統米食也加入了更多創意作法,在綠博可以品嚐到米布丁、米冰淇淋、米軋糖等豐富多變的米食,體驗米食的創意美味。


有一句俗話「人是鐵,飯是鋼」,道盡了米飯營養和強身的價值。米飯尚有降低血清膽固醇,能抑制人體脂質含量上升的效用,攝取米飯飲食較不會罹患心臟血管疾病及肥胖症,因此,專家推薦「吃飯配菜」是營養均衡的膳食習慣。

近年來,國人受西方速食文化及社會經濟地位提升的影響,海鮮肉類的消費量,已逐漸凌駕食米之上,膳食結構普遍呈現脂肪攝取過量,碳水化合物攝取不足的現象,由於營養失衡,極易造成肥胖症及慢性疾病的發生。除此,現代人距離農耕歲月愈來愈遠,大家對於農業生產及農村生活感到陌生,也少有機會去瞭解祖先所流傳饒富生趣的米食文化。


從手作稻藝展區,來看看農家們如何從利用稻草編織成草鞋或草蓆等傳統生活用品,發展到利用稻穀、稻米創作出一幅幅活靈活現的畫作,同時也可以親身體驗手作稻藝的樂趣。


稻草與台灣早期農村生活息息相關,稻米收割後,農民會將相關剩餘的稻米物資再利用,並將稻草製成草繩、草袋、草蓆及稻草人等等。藉著稻草藝術創作,可重拾古早農家樂趣,達到寓教於樂目的和美化社區環境,賦予台灣稻米文化另一種質樸的美學境界。


「稻藝有道區」是今年綠博最受歡迎的展區,稻草屋讓遊覽的旅客彷彿回到了小時候在農村生活的景像。不少民眾攜家帶眷同遊,除可欣賞已少見的早期農村景觀與稻米文化,還能親自下田插秧、手作米食以及編織稻藝,老一輩也藉此機會和小朋友分享農村生活的經驗,增進不少親子之間的互動。


這次綠博主要是強調自然生態,與農村資材元素所做的春季大型活動,建議遊客不妨脫掉鞋子,踩進泥濘的水田,來當一日農夫吧!現場有專業農夫教你插秧種稻、打穀、曬穀、碾米,體驗稻田的全生活。


今年綠博「稻藝有道區」運用秧苗、產自蘇澳的白石、草花和水萍等自然素材,構成一畫充滿綠意的宜蘭縣徽稻田畫,開幕至今讓不少遊客大為驚喜,尤其能夠在稻田畫中散步,體驗宜蘭原汁原味稻田風情,對許多人來說更是一大享受。


「小袋鼠回娘家-可愛動物區」在整個設計上以「積木」為概念,「積木」代表著全世界兒童共同的回憶,而以「積木」為設計的可愛動物區,營造出非常適合親子同遊的場域,除了讓大家一窺世界級的珍奇異獸,同時也告訴大家外來入侵物種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傳達不隨便豢養以及棄養動物的觀念,以及維護生物多樣性的重要。


原產於沙漠荒原的「蘇卡達象龜」,是世界上最大的龜種,一年就可長大一倍,而且是烏龜中最長壽的其中一種,由於生活在沙漠的邊緣,所以很耐旱,通常都會挖地洞躲避酷熱和尋找濕氣,也經常把沙土撥到背上以降低體溫,當溫度超過四十度,就會分泌大量唾液並抹在身上以降低體溫。


宜蘭因為環山地形與多雨氣候,擁有豐沛的水資源,河川上游依舊保持潔淨的水生態,可以發現充滿活力又可愛的多樣魚群悠游其中。

在綠博「魚河園-蘭陽水域生態區」可欣賞到這些來自蘭陽水域多樣的本土河川魚種,現場還有透明魚微觀秀,民眾可透過現場觀察,透視魚類的身體,以及認識魚類的繁殖過程,小朋友也能在潛移默化中,學會愛惜生物,保護生態的重要。


今年宜蘭綠博首次開闢了長達六十公尺,高約十二公尺,將近五層樓高的「天空廊道」,邀請民眾加入冒險行列,從高處塔台,利用繩索的輔助,滑降至對岸,以挑戰自我極限,訓練在面臨急難險惡的環境,如何處變不驚,順利讓自己與他人脫離危險區域,這項體驗將可激勵民眾勇於面對解決問題,提升本身自信心與勇氣。


在綠博,你也可以成為熱愛自然的生活手作達人,今年宜蘭綠博開設了「漂流木手作坊」,邀請大家一同來體驗,如何把各種奇形怪狀的漂流木,雕琢出歷經歲月磨刻的風華。

大量的漂流木若堆積於河口、海岸線、漁港,對於環境、生態及經濟都造成莫大的影響與災害,但是漂流木是錯置的天然資源,仍深具人文、藝術及生態價值,亦為一重要自然資源。為推廣漂流木之多元利用,羅東林管處發揮創意,將堆置於海岸的漂流木幻化為各式動物座坐椅,或藉由其特有形貌搭配植物、草花,表現出萬物共生相互依存意象,並期許大家共同守護這塊土地與自然和諧相處。

來自宜蘭高山林地,經過大量雨水沖刷,漂流至蘭陽平原河口的漂流木,從前是人們儲備柴燒的重要資源,如今隨著時代變遷,漂流木成為藝術家創作的新素材,以一般生活空間搭配簡易的、隨手可得的花材及植栽等,創造出令人驚豔的、放鬆的、煥然一新的空間。

宜蘭綠博想要傳遞的理念是一種生活的態度、一種生態的保護、一種生產的社會責任,以及一種三生共構的綠色價值觀。長期以來綠博不斷的在傳達對於綠色能源、永續發展的理念,今年在日本強震與核變事件之後,透過以寶特瓶與漂流木的大型裝置藝術,傳達宜蘭將在減碳理念與再生能源的理想上繼續堅持,並呼籲所有人一起守護這塊土地與自然和諧共處。

更多資訊:《交通部觀光局》

Canon EOS 7D 2011/04/23
Photo By  Jeffrey Hsu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