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0篇:【 后豐.東豐.潭雅神自行車道 】

    「后豐鐵馬道」、「東豐自行車綠廊」、「潭雅神綠園道」,是台灣中部三條最負盛名的觀光自行車道,全由廢棄的鐵道改建而成,車道坡度平緩、老少咸宜,加上沿途景致優美,是最適合親子共遊的旅遊景點,對於台灣的單車旅遊族來說,如果沒騎過這三條自行車道,那真是落伍了。

    時序已經脫離寒冬的冷冽,帶來春天的溫暖,因此森情車隊今年開春後的第一次單車之旅,便選擇來到台中市,第一天先輕鬆漫遊這三條自行車道,第二天再挑戰從東勢騎往中橫的「谷關」,這次由於有在地的車友Arms為我們規劃路線並當嚮導,因此行程比以往順利許多。

    位於台中市轄區內的這三條自行車道,結合了山光、水色、鋼橋、綠野等特色,除了具有獨特懷舊魅力,沿途景觀變化多樣,自然風光秀麗,其中東豐自行車綠廊曾被譽為全台最美的鐵路支線,騎乘其間,自然人文景觀盡收眼底,可說是台灣最閃亮的自行車觀光路線,也是喜歡懷舊鐵道人文風情的人必訪之處。


在台中車友Arms的規劃下,我們今天上午的行程將先由「后豐鐵馬道」展開序幕,再接續「東豐自行車綠廊」,中午在東勢小鎮午餐後,下午再漫遊「潭雅神綠園道」,總行程大約三十公里,對我們來說是個輕鬆的騎程。

「后豐鐵馬道」係由臺鐵舊山線改建而成,起點在國道四號豐原端的高架橋旁,造景意象充滿濃濃的鐵道懷舊風情,車道全長四點五公里,會先經過一座横跨在大甲溪上的花樑鋼橋,再穿越原舊山線的九號隧道,終點至后里馬場,沿途景觀多樣,除了青翠田園與寧靜的鄉村景緻外,也是一條具有鐵路懷舊魅力的自行車專用道。


從去年入冬以來,北台灣長期濕冷的天氣,害我們蝸居已久,好不容易熬到春至人間,再不出遊踏青,恐怕渾身骨頭都會疏鬆掉,森情車隊運氣真好,每次計劃好的出遊日子,都碰到晴朗的好天氣。

上午九點鐘,陽光已經灑滿了大地,今天雖然是假日,但后豐鐵馬道的起點處卻只見我們這一組人馬,顯得安祥而寂靜,加上淡藍的天空浮雲片片,讓人的心情也跟著澄澈舒爽了起來。


森情車隊出發前要先來張大合照,這個慣例連車友Arms 都摸得很清楚,怪的是我這次出門竟然忘了帶腳架,幸好Arms 每次都隨身攜帶,正好借來一用,我老婆這次因事不能同行,又有Arms來湊足「六」吉數,可見他今天除了是嚮導,想必也是車隊的福星。


車隊在 Arms 擺出招牌手勢的帶領下啟程,雖然陽光普照,但早春料峭,風吹在臉上,依然感到些微寒意。寒冬將逝,萬物回春,感應這初春的興味盎然,有如春天的微風吹進了內心,讓人感到悸動與舒坦,這是完美旅程的開端。


一行人騎進車道,即被滿眼綠意所圍繞,陽光從枝葉間灑落細碎迷離的光影,驅走了冬天的蕭瑟和冷冽,處處充滿蓬勃與生機。我們今天的行程時間充裕,可以抱著輕鬆愉悅的心情,享受自然的熏陶,探尋中台灣這美麗自行車道的無窮妙趣。


「后豐鐵馬道」如果從豐原端開始,最先來到的是這座建於1908年,已有百年歷史的「花樑鋼橋」。

早期臺鐵縱貫線舊山線鐵道北起苗栗三義,經勝興、泰安、后里、豐原,全程共有四座橋樑、九座隧道,這座橫跨大甲溪的花樑鋼橋是現存最南端的鐵橋,1998年十月后里至豐原段鐵道改走新山線後,大甲溪鐵橋即遭廢棄走入歷史,文建會於2004年登錄為歷史建築保留,台中市政府將其改建為自行車道後,鐵橋風華再現,已成為車道沿線最亮麗的景點。


大甲溪鐵橋是造型優美的花樑鋼橋,全長三百八十二公尺,由六個俗稱花樑的鋼製桁架橫跨在橋墩上,其下部結構是混凝土石沉箱,橋座以砌磚方式包覆,邊角以岩磚堆砌,已將近百年的磚砌構造至今仍相當堅固,鐵橋至今歷經多次修建,鋼樑也抽換過,唯有橋基仍是日治時期原有磚構造,是結合力與美的橋樑工程作品。


鋼橋下的「大甲溪」是台灣中部最重要的河川,發源於南湖大山,上游建有多座水庫,是台灣水力資源最豐沛的河川。

野性的溪流翻卷無息,但河道上的許多工程設施總讓我有許多的疑問與想象,治理計劃或水利工程,絕對是溪流棲地破壞的一大殺手,遠處冒煙的工廠會選擇建在大甲溪旁,想必也與方便排放廢水有關。


「花樑鋼橋」是台中市豐原區與后里區的分界,整座鐵橋由長短、粗細、大小不一的鋼材組合而成,顯現了日治時期工藝及交通工程結構的技術水準,造型優美具集體記憶,有再利用發展之潛力,因此被文建會登錄為歷史建築保留,改建成自行車道後,已成為橫跨大甲溪上的賞景最佳據點。


大甲溪鐵橋緊連九號隧道的南口,隧道和鐵橋同時完工於1908年,同樣已有百年歷史,結構仍良好,全長一點二公里,是臺鐵舊山線最長的一座隧道,隧道南口有日據時代第五任總督佐久間左馬太的題額「氣象雄深」,隧道北口為民政長官後藤新平的題字「潛行不窒」,花樑鋼橋和九號隧道可說是后豐鐵馬道最具特色和歷史意義的景觀。


「后豐鐵馬道」深具短而美特質,各路段有不同的風景特色,騎過鋼橋穿越隧道後,另有一番不同景致,至此已經騎完一半的里程,眼前仍是綠蔭夾道,景色宜人,封閉的車道沒有機動車輛干擾,充滿了踩踏單車的舒適和樂趣。


季節的輪迴精彩我們的生命,春天給大地增添繽紛的色彩,怎麼突然發現,現在無論走到台灣哪裡,到處都開滿了櫻花?


四點五公里長的后豐鐵馬道很外就被我們騎到盡頭的「后里馬場」,進去要門票一百,但那不是重點,因為那不是我們規劃的行程,因此在門口拍張照就走人。

「后里馬場」早期原為軍方為延續國家傳統騎兵為目的所設立,時勢變遷後,十幾年前移交給后里區公所代管,並轉型為觀光休閒遊憩園區,朝經營多元化等方向發展,歷年來全國馬術比賽大多在此舉行,對發展馬術運動及培育馬術人才貢獻很多,馬場除提供民眾休閒旅遊功能外,並深具教育及學術功能,為台中市獨具特色之觀光遊憩資源。


在馬場門口拍完照後,一行人轉往附近不遠的「毘盧禪寺」,沿途這段道路種的都是櫻花樹,綴滿枝頭的櫻花,彷如紅色的火焰在綠海中燃燒,使車道沿途更顯得異彩紛呈,風光無限。


在經過一段小陡坡後,車隊騎到位於標高二百六十公尺丘陵上的「毘盧禪寺」,山門對聯是「溪聲盡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淨身」的偈語,只見山林蒼翠欲滴,櫻花盛開,四周被初春的氣息所圍繞,禪寺隱於樹海之中,有山光之美,也有幽然雅靜,可稱是未染塵俗的寶地。


毘盧禪寺」為台灣中部著名佛教聖地之一,由台中神岡筱雲山莊的呂氏家族所創建,是一座罕見的的類巴洛克式風格建築,據說構想承襲於佛祖釋迦牟尼的皇室出身之地,庭院兩棵琉球松巨大壯觀,整體環境相當清雅幽靜,顯示出毘廬禪寺的地靈人傑之氣。

由於毘盧禪寺平時遊人不多,因此顯得格外清靜怡人,少了俗世的喧囂和吵雜,多了一份淡定與安寧,置身在這「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的清靜世界,還能有什麼不捨的塵世情懷呢?


「毘盧禪寺」正殿供奉釋迦牟尼佛及觀世音菩薩,大雄寶殿沒有其他大佛寺的奢豪氣派,反而多了幾分莊嚴肅穆和寧靜。


毘廬禪寺周圍環境幽靜,「毘廬曉鐘」曾被列入台中八景之首,更值得注意的是在大雄寶殿門內正上方掛著「毘廬禪寺」四大字的匾額,題字人竟是大軍閥「吳佩孚」,由此可窺見毘廬禪寺年代之久遠及創建人的人際關係。

秀才出身的吳佩孚不僅僅是一位軍閥,還精通文化、科學和文學,並寫得一手好字,喜歡揮毫賦詩,顯露幾分儒雅,因此有「儒將」之稱,是實力很雄厚的北洋軍閥之一,也是第一位登上美國時代雜誌的華人。


在毘廬禪寺將靈魂於肅穆寧靜中得到淨化,同時漫溯遠古一番後,一行人繼續踏上後續的行程,我們將原路折返早上的出發點,再接續騎往「東豐自行車綠廊」。

這次的中台灣自行車道之旅,由於有Arms兄帶路,因此事前也懶得去研究它的路線,我本以為「后豐鐵馬道」和「東豐自行車綠廊」是串聯成環狀系統的兩條自行車道,結果不是,台中的三條自行車道都是各自獨立系統,因此騎完一條後就必須原路折返,這也就是說,今天的騎乘里程會由原來的三十公里倍增為六十公里。


這間位於花樑鋼橋旁的「鐵道之鄉酒莊」,去程的時候,我們的嚮導Arms兄就一直問要不要進去參觀,由於我們對酒興趣缺缺,因此過門不入,從后里馬場的回程中,再度經過,酒癮發作的Arms再也忍受不住,二話不說,帶頭就進,我們只好跟在後頭共襄盛舉。


進了酒莊當然要品酒,我們這才發現原來Arms兄是位酒國英雄,品起酒來滔滔不絕,不過接待的酒莊小姐其實也很已練就察言觀色的本領,早料到我們根本不會買酒,時間上也不會在他們的餐廳用餐,因此解說雖然還算熱絡,但給的試喝酒小氣到只能用幾滴來形容,不過這也好,騎車不喝酒,喝酒不騎車,我們還有很長的路要騎呢!


在酒莊品嚐了幾滴酒後,車隊很快就回到早上的出發點,這處「東豐自行車綠廊」豐原端的起點,其實就緊鄰在后豐鐵馬道的起點旁,兩條單車道雖然在豐原端這裡銜接,但位於另兩頭的后里和東勢卻是一北一東的兩個不同方向,因此無法串成環狀系統,無論從哪邊開始騎,都得原路折返。


「東豐自行車綠廊」是台灣最先利用廢棄鐵道所改建的自行車專用道,長約十二公里,車道平坦筆直,沿途風光明媚,綠意夾道,是名符其實的「綠廊」,它的成功,成為全台各地陸續將廢棄鐵道改建自行車道的典範,也帶動了台灣單車旅遊的風潮,真是居功闕偉。


「東豐自行車綠廊」是由已停駛的東豐鐵路蛻變而成,沿線的觀光資源豐富,地勢起伏多變,會經過四處地震斷層、兩座橋樑、十二座高架橋、一座隧道,以及十二座地下道。

東豐鐵路建於一九五八年,原是台灣山線鐵道的支線之一,貫穿豐原、石岡、東勢三地,主要是為了運送大雪山林場的木材、修建石岡水壩工程材料及民間農特產品,大雪山林場停止伐木後,鐵路功能逐漸喪失,民國八十年八月三十一日,東豐鐵路開出最後一班列車,向台灣鐵道史告別,對當地居民來說,東豐鐵路是一段過去生活的珍貴回憶。


《石岡水壩》是東豐自行車綠廊沿途最值得停留的景點,這是一座由國人自行設計建造的多目標水庫,橫跨在大甲溪上,有效蓄水量八十萬立方公尺,主要功能在於調節上游水庫發電尾水,以充分利用大甲溪的水資源,供應大台中地區的民生、工業和灌溉用水。

「石岡水壩」在台灣諸多水壩中原本默默無聞,但由於在一九九九年的九二一大地震時壩體被震垮,意外讓它躍上國際舞台版面,為了記取地震災害教訓,水利局將壩體損壞部份保留作為國家震災景觀紀念園區,另外為了生態保育,斷壩旁也設置了魚道,讓石岡水壩成為兼具地震遺址與生態保育的國家級景點。


「石岡水壩」攔截大甲溪水成為一個大湖,青山綠水的美景是石岡水壩迷人的所在,由於水壩附近的自然景觀保持相當完整,林相豐沛,因而吸引了大批鷺科鳥類在此築巢繁殖,是中部地區極佳的賞鳥所在。

寧靜恬淡的湖水,沒有濃墨重彩的瀲灩波光,暫時在此停下腳步,細細領略湖光山色,即便有無邊憂愁,也能盡拋腦後。


季節輪替是大自然的造化和神奇,暫時捨棄單車,漫步在水壩公園的櫻花林間,盈滿於眼眸的,是春天蕩漾出水一樣的柔媚情懷,雖然僅能來去匆匆而無瑕細細品味,也已得到片刻的舒坦。


在石岡水壩停留賞景一番後,一行人轉回車道繼續往東勢方向前進,騎約一公里,路過這處月台是以前的「石岡車站」。

石岡地區在九二一大地震時受災慘重,石岡車站在地震發生前已拆除,但遺留的月台和鐵軌被震出數公尺的落差,鐵軌扭曲變形,因此有「斷層月台」之稱,目前月台上改建成典雅的休憩涼亭,舊石岡站牌依然豎立在月台上,能讓人回味當時送往迎來、人來人往的景象。


石岡火車站月台旁還保留著這一處震災遺跡,可以見識學習何謂九二一「逆衝斷層」,讓人感嘆大自然力量的可怕,立在前面的解說牌是這樣說的:

「一九九九年的九月二十一日凌晨,台灣發生了百年以來規模最大的地震,在石岡地區造成巨大的災難,眼前地層隆起、斷裂的月台和扭曲的鐵軌,忠實地紀錄下當時地震的破壞力量。面對石岡火車站月台這一處震災遺跡,除了紀念和憑弔那些不幸遇難的同胞外,也讓人感念在那一段漫長而黑暗的期間,無數民眾自動自發投入救災重建行列的義行。」


封閉型的自行車專用道沒有車輛干擾,沿途風光明媚、景色宜人,田園、樹蔭相伴,充滿了踩踏單車的樂趣。

東豐鐵路曾被譽為全台最美麗的鐵路支線,它與全台任何一條支線都不同,由於沿著大甲溪河岸而行,無論地形、地貌或村落,以及鐵道與水圳之間的穿插,都是很值得探訪的美景。 


途經這處稱為「0蛋月台」的地方,陳列著當年馳騁在這段鐵路的車廂供遊客緬懷,石岡站以前俗稱「零擔月台」,是當時居民外出的重要交通地,又是挑著扁擔的小販聚集地,故得此名,後來因同音之趣便稱「0蛋月台」。站台旁附設了一個小廣場,假日時有藝術表演者、擺攤小販、人像素描師在此設攤,因此顯得熱鬧許多。


車道上往昔火車經過的轟隆聲響已經成為歷史的記憶,取而代之的是單車踩踏及遊人的嘻嚷聲響,澄碧的天空,讓人心情也變得清爽舒坦,加上沿途櫻花綻放,增添了絢麗與芬芳,這樣的春光真是如醇酒,令人沉醉兼陶然。


車道行經這座看來還很新的「梅子鐵橋」,跨越大甲溪上連接台中市石岡區與東勢區,這座在東豐鐵路開通時即已存在的橋樑,曾在2006年的一場豪大雨造成溪水暴漲被沖倒,導致車道中斷兩年多,經斥資四千多萬元修復之後,形成現在一端是舊橋,一端是新建拱型橋的特殊景緻,已成為石岡的新興地景,由鐵橋眺望大甲溪夕陽,也是石岡美景之一。


梅子鐵橋下的大甲溪流湍急,台灣因地形地勢之影響,山高坡陡,河溪普遍呈現短小急促之特性,每到颱風季節常造成泛濫與河床沖刷等嚴重災害,而枯水期卻細水涓涓,甚至乾涸,而且河溪兩岸多由沉積岩與變質岩夾雜組成,在豐水期水流湍急情況下,常遭嚴重沖刷,河溪輸砂量大,造成河道嚴重沖淤失衡與流路變遷。


在經過梅子鐵橋後,緊接著這段車道透著靜美的靈韻,風的流動,加上蒼翠綠意調和而成的清新氣息,讓人覺得呼吸也變得順暢許多。


騎過鐵橋穿越隧道後,即是另外一番不同的景致,放眼望去,方圓百里,一派新綠,都是東勢地區最有名的高接梨果園。

東勢是全台最大的高接梨產區,也是台灣經濟果品的重要產地,因為這裡氣候宜人,種出來的高接梨品質全台第一,年產值約二十億元以上,東勢高接梨在東南亞地區是極具競爭力的精緻水果,年年外銷皆大有斬獲。


台中市東勢區是臺灣高接梨的發源地,一九七三年左右,東勢中科國小有位退休的「張榕生」老師,他所帶領的產銷班發明了獨步全球的「高接梨」技術,利用梨山地區新世紀梨穗,高接到平地橫山梨樹上,經過一連串的試驗,成功創出北半球最早結果的高接梨,開啟日後東勢高接梨的輝煌時代。最讓人敬佩的是他們無私的奉獻,將這項發明與台灣的果農一起共享,為梨農創造無限財富,不僅造福鄉里,更促進了台灣梨產業的繁榮,實在是功不可沒。


現在正值梨樹開花的季節,朵朵雪白的梨花在枝頭綻放,素潔而淡雅,頗有「佔斷天下白,壓盡人間花」的氣勢。

東勢地區高接梨的生產,在嫁接二十五到三十天後就會開花,開春後的東勢郊野一片雪白花海,美景最是新奇美妙,至五月底高接梨開始採收,也是北半球最早採收的梨。


目前東勢地區的高接梨只是開花階段並未結果,但經過這處車道旁卻有攤販在賣梨果,停車觀看才發現賣的不是高接梨而是梨山來的「蜜梨」,一般觀念梨是夏季水果,但在這初春時節就有梨可吃,真佩服台灣果農實在很利害。


「蜜梨」的甜度是台灣所有梨子品種中最甜的,因多汁如蜜而得名,蜜梨果形較不渾圓,但肉質細嫩爽脆、香甜多汁,且較耐貯存,深受消費者青睞,因它只適合在高海拔、氣候冷的環境下生長,因此梨山是其最大的產區。


路經車道旁這棟造型雅致的木屋,我本以為是一家咖啡屋或餐廳,結果不是,它只是一戶私人宅院。

沒有任何圍籬,全開放式的庭園,如此桃花源般的清明而恬靜,很想進去問問主人,住在這裡,生活的節奏是否會不經意地慢了一拍?


在騎了一上午後,中午時分終於來到東豐自行車綠廊盡頭的舊東勢車站,東勢原是中台灣客家人的大本營之一,為保留傳統客家文化,東勢區公所將閒置已久的舊火車站改闢為東勢客家園區,但仍保留部份的舊鐵軌以供緬懷。


早在1888年的清朝,台灣巡撫劉銘傳就從德國引進第一輛火車頭「騰雲號」行駛於台北至基隆路段,1895年進入日治時期後,繼續行駛於縱貫線鐵路上,直到1924年才正式退休。

現今「騰雲號」在全世界僅存三輛同型蒸汽火車,其中一部放置於希臘雅典鐵道博物館,另一部於台北市二二八和平紀念公園內,這一輛東勢客家文化園區斥資一千多萬元打造的一比一復刻版騰雲號蒸汽火車,則是目前全世界唯一會「動」的騰雲號,遊客可購票搭乘遊園一周,感受鐵道懷舊風情的樂趣。


東勢客家文化園區文物館是由舊東勢火車站改建而成,館內陳設客家文物及日常生活主題展,介紹客家產業、語言、人文特色,展現客家人的生活智慧及文化演變,極具歷史價值。每年元宵節,東勢區流傳一百多年的《新丁粄》比賽,是東勢最富趣味的特殊元宵風俗。


文物館內陳設展出各式客家農耕傢具、禮俗用器等文物,大紅喜氣洋洋的佈置,既懷舊又討喜,藉由這些傳統的建築、生活用品展出,讓後代推敲先民的生活狀況,瞭解過去時代的興衰、先祖們情感的表達,並察覺客家文化更為深刻的內涵,感受傳統文化的生命力。


剛好碰上客家電視台來這裡採訪新聞,Arms兄實在太有魅力,被記者小姐纏住不放要訪問他,不過人家要談的是有關客家文化的主題,我們Arms 兄卻是逮住機會幫森情寫意網站大大吹噓了一番,害我都覺得很不好意思,Arms 兄口沫橫飛講了一大篇,但我覺得應該播出無望,不知各位網友們,您可有在客家電視台看過這段訪問?


一行人騎到東勢已經過了中午,該吃中飯補充元氣了,識途老馬的Arms早就在東勢街上這間「清美小吃部」訂好桌位,Arms對我們的習性真是瞭若指掌,入席第一件事每個人先來一杯冰啤酒解渴再說。

這家清美小吃部位於東勢衛生所旁巷內,開業至今已有四十多年,是鎮上少有的老店,著名的細豆干是離鄉遊子回到東勢一定要來品嘗的人氣商品,搭配豆干的辣油由老闆精心調配,拿來下酒味道更是一絕,假日餐廳生意實在好到爆,因此出菜緩慢,在主菜未上之前,細豆干就被我們連吃兩盤,啤酒也乾掉三瓶。


清美小吃部以道地的客家菜為主,因此客家小炒及薑絲炒大腸是必點的菜色,口味獨特的酸筍炒肉片也是招牌菜,所用的麻竹筍是店家自行醃漬而成。客家族群過去因遷徙及山居生活的艱辛,不得不自行生產或向大地尋找各種食物,並加以變化,或曬乾或醃漬儲存以備不時之需,因而研發出各種特殊食材、醬料及菜色,也創造了獨特的客家飲食文化特色。


在東勢吃完中餐後,車隊原路折返早上的出發點,拆了單車上了汽車,下午轉移目的騎「潭雅神綠園道」。

「潭雅神綠園道」是台中市繼東豐自行車綠廊後,利用原軍方舊鐵道興建而成,從這處潭子區中山路起,經大雅、神岡區,終點於中科公園,全長約十三公里,啟用後已成為台中地區民眾騎乘自行車休閒運動的好去處。


「潭雅神綠園道」是一條穿越於熱鬧都會間的單車道,因此在綠化上下了不少功夫,沿線有不同植栽展現四季風情及區位風貌, 騎著單車,迎著微風,另有一番不同風味。


從潭子區中山路起,車道兩旁盡是羊蹄甲的桃紅色花容,枝葉在風中簌簌發響,所謂「密林疏影,暗香浮動」,大概就是這種韻味吧?

為了讓自行車道更具變化及可看性,當初在車道工程施行綠化時,即刻意的將潭子段栽種開紅色花的羊蹄甲樹種,大雅段栽植開黃色花的阿勃勒樹種,神岡段則栽種開紫色花的大花紫薇樹種,除了能運用植物的顏色變化做為園道的視覺主軸,以達到地域屬性的區隔,也增加單車遊客視覺感官的豐富性。


由於潭雅神綠園道屬於都會型的自行車道,車道與市區道路交會多達六處以上,致使自行車遊客要穿越道路時險象環生,也影響原本輕鬆騎乘自行車的心情,為確保自行車遊客的安全,特別花費鉅資,在崇德路、民生路、三民路及中清路口,興建四座各具特色的自行車景觀天橋。


穿越都會區的潭雅神綠園道,由於周圍建築物林立,因此有城市中綠地的感覺,也因貼近住宅區,更凸顯這條自行車道的可貴,它引領平日生活繁忙的都市人,找到一條解放疲憊身心的綠色隧道,是最適合攜家帶眷全家出遊的路線。


潭雅神綠園道雖然是一條都會型自行車道,但每一段都有不同的景色,也別有一番悠閒景致,可說是一條涵蓋人文氣息、環保生態以及地方特色的自行車專用道。

途經車道旁這畦田野波斯菊正綻放得絢麗奪目,在風中搖曳婆娑,朵朵俏麗,如同斑斕的錦飾,五彩繽紛,也恍若五顏六色的美玉,來到這裡,可以找到生命中的春天。


現在利用稻田休耕期間,栽種具有綠肥功能的花卉,已經成為台灣農村發展另類觀光的潮流,繁花似錦翻滾在田疇間四散蕩漾,大地的泥土氣息,展現農村民風淳樸的美麗景象,總是吸引著遊人停下腳步,駐足留影。


「三民陸橋」橫跨車水馬龍的三民路,潭雅神綠園道四座陸橋的興建,讓車道經過的四處大型危險路口完全獲得改善。

騎乘單車活動,能達到節能減碳目的,留給下一代一個乾淨、優美的生活空間,潭雅神綠園道串連綠地與生態、景觀、人文特色,陸橋結合休閒、賞景、健康等概念設計,是一條兼具運動、休閒、旅遊、體驗功能之自行車道。


傍晚五點三十分,一行人來到潭雅神綠園道的中科公園終點處,天色已經有點晦暗,森情車隊終於完成一天之內騎完台中市三條自行車道的目標,也為今天的行程劃上句點。

這次森情車隊第一次有車友加入,給我們帶來新鮮的體驗,幽默逗趣的Arms為這次的行程增添不少歡樂的場景,春天是個讓人充滿希望的季節,清點生活中的所有記憶,我把自己的夢想和渴望也都留給了春天。

寫完這篇遊記,正值臺灣「二二八紀念日」前夕,這個不幸的歷史傷痕,讓很多當年的受難家屬心靈至今難以撫平,但:「我們不能只做春天報喜的燕子,也要是能飛過寒冬的孤雁!」就用這句話來彼此慰勉。

人生,不過夢一場,再回首尋覓,已了然無痕,因此只有把握當下。我想,生命就是這樣,不管世事如何變遷,它仍是不斷向前延伸在歲月與時光的深處吧?

參考引用資訊:《 台中市觀光旅遊網 》

Nikon D70 2012/02/27
Photo By  Jeffrey Hsu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