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4篇:【 慶修院.兩潭自行車道 】

    最近只要一上網,最常看到「淡定」這兩個字。因此到Google取經,只見洋洋灑灑一堆說文解字,不過大致的定義如下:「淡定,是一種思想境界,一種心態,擁有一顆平靜如水的心,不會因太過興奮而忘乎所以,也不會太過悲傷而痛不欲生,能清醒地認識到理想和現實的差距,遇事處之泰然,寵辱不驚。」

    說來容易,要有上述淡定的功力,得具備一身超凡入聖的修為,我自認達不到《淡定紅茶哥》那種泰山崩於前還神色自若的境界,但還是要學學不在乎太多身外之物的淡定精神,永遠執著於自己腳下的路。因此,就利用這次臨時要到花蓮洽談商務的機會,順便帶上單車到花蓮一遊,不巧好友 Kingdouo 夫妻正好到日本含飴弄孫,所以這次只約到 Rock 和我一起同行,森情車隊一下子少了四個人,彷彿又回到四年前我和 Rock兩個人單車環島時的情境。

    這次來到的「花蓮縣」,是臺灣面積最大的縣級行政區,地形狹長,東濱太平洋,西依中央山脈,平原面積僅佔全縣的百分之七,境內超過海拔三千公尺的高山就有四十三座。因為叢山峻嶺的阻隔,交通不便,才得免受工業化及都市發展的波及,一直維持著相當純淨天然的環境,可說是台灣最後一塊淨土,因此又被稱為台灣的「後山」。

    「花蓮」因有得天獨厚的陡峭岩岸地形,山勢海拔落差懸殊而造就多樣的生態景觀,景色秀麗、空氣清新。近年來花蓮致力發展成為單車城市,陸續建造多條與生態、觀光結合的自行車道,讓熱愛挑戰自我的單車族可以盡情奔馳於花蓮的山光水色之間。無論遊客來到花蓮的任何一個鄉鎮,只要跨上單車,隨時就能展開自在的單車之旅,讓花蓮的好山、好水、好空氣伴您一路前行。


這次的花蓮之行共有二天,但扣掉來回車程及洽商,只剩一天時間能騎車遨遊,因此清晨六點,我和 Rock 就已驅車穿越國道五號的雪山隧道,再上蘇花公路,由於是非假日,一路行車順暢,上午九點半,就到了今晚要投宿的《沐海民宿》。

這家「沐海民宿」就位於台十一線花東海岸公路「遠雄海洋公園」正對面,目標相當明顯,由於時間還早,昨天客滿的房間也都還沒退房,因此不能辦理入住手續。為了把握時間,我們在民宿主人體貼的指引停好車後,即刻卸下單車,準備開始今天的單車遊程。


一來到花東海岸,碧藍的天空,浮動的流雲,讓人即刻感受到那潔淨清爽的氛圍,只有兩個人的森情車隊,畫面突然變得空曠了許多。

這家英文名為「Migo」的沐海民宿,是一家最靠海、且小而美的民宿,白色建築襯著碧海藍天,洋溢著悠閒浪漫的風采,不標榜現在流行的奢華時尚品味,而是走平民化的溫馨度假風格,因此深受背包客及親子旅遊家庭的喜愛。
        
由於這次到花蓮的主要任務是洽商,單車旅遊僅是附帶行程,因此是到了民宿再臨時找資訊規劃騎車路線。熱心的民宿主人黃先生在瞭解我和 Rock 的腳力之後,為我們提供了絕佳的單車一日遊路線,建議上午先至臨近吉安鄉的「慶修院」參觀,下午再由花蓮大橋頭的「兩潭自行車道」騎到七星潭。黃先生還保證這一路壯麗的山海景致、豐富的自然生態及獨特的人文風釆,一定可以讓我們流連忘返,覺得不虛此行。

上午十點從沐海民宿出發,我們要先從民宿前這條花東海岸公路騎往花蓮大橋方向,公路右邊緊臨浩瀚的太平洋。今天的陽光躲在厚實的雲影之間,時隱時現,因此並不覺得燥熱,花蓮東岸的海岸線有一百二十四公里長,但鮮少受到現代化工業的污染,加上有多條河流出海,因此造成種類眾多的海岸景觀。


在一段小陡坡接著一段爽下坡後,我們即將騎到前方不遠處的「花蓮大橋」,右轉過橋後就是吉安鄉,只要循著民宿主人提供的地圖指引,很快就可以騎到吉安鄉的三級古蹟「慶修院」。

圖片右邊花蓮大橋下的「花蓮溪」,是花蓮縣的主要河川之一,發源於拔子山,主要支流有木瓜溪、壽豐溪、萬里溪、馬鞍溪、光復溪等,其水系沿著花東縱谷流往東北方向,在海岸山脈最北端的花蓮山邊出海,進入太平洋。


在騎越花蓮大橋後,繼續沿著台十一線一路直行,在遇到「知卡宣大道」後左轉,只見道路兩旁盡是青翠蔥蘢的風光,前方是萬頃碧綠的稻田,遠處連綿起伏的群峰,籠罩著銀白色的山嵐,交織成一幅清新唯美的畫卷。

花蓮少有工業污染,空氣清新,水質純淨富礦物質,栽種出的稻米自然質優,且花蓮是全台栽種有機米面積最廣的縣市,產量可觀。另外原住民種植的傳統黑糯米營養價值高,有助調和脾臟、補氣益血,是天然保健食品。黑糯米的種植,不但延續原住民務農歷史,更代表了花蓮多元文化的精神。


波斯菊在似有似無的風裡輕輕搖曳,濃濃的春意就在道路旁肆無忌憚的蔓延開去,久居鬧市,這裡的空氣感覺格外清新。

吉安鄉早期是阿美族聚居之地,原本名為「七腳川」,阿美族語意為「柴薪很多的地方」,但在日據時代成為大批日本人移民的主要據點。當時日本政府為了鼓勵日人移民花蓮,免費配給房屋及大片田地,因此吸引了不少由日本四國吉野川沿岸前來開墾的日人,並依其故鄉內的吉野川而將此地更名為「吉野」,直到戰後才由國民政府更名為「吉安」。


兩個人循著知卡宣大道一路直行,在過了鐵路平交道後不久右轉吉安路(台九丙),繼續騎到吉安鄉公所後,就有路標指引我們來到這處花蓮的國家三級古蹟「慶修院」。

這座日治時期(西元1922年)創建的慶修院,充滿了日式風情,是臺灣目前唯一保存完好的日式寺院,前身是日本真言宗高野派「吉野布教所」,寺內供奉的主神有弘法大師、不動明王以及毘沙門天王,除了是日治時期移民過來的日本人最主要的信仰中心外,更具備醫療所、課堂室以及喪葬法事服務處等各式功能。


「手水舍」是民眾進入日本寺廟參拜前,潔淨身、心之所,順序是先潔淨雙手,再用杓盛水於左手心並漱口完成儀式,清涼的水沖洗雙手,彷彿所有的煩躁都被水帶走,心情都平靜了起來,進慶修院參拜前不要忘記來手水舍完成這個小儀式。


「慶修院」堪稱台灣保存最完整的日式寺院,本殿基本格局為面寬三間,外觀採日本佛寺的平面與造型,建築為傳統木造架構,手工精美,木欄杆正方造型以及「寶形造」屋面,屋頂四角攢尖,四脊為金屬蓋罩,散發著典型的江戶風格,庭院內草木扶疏,生機盎然,環境清幽,充滿了禪意,是花東地區極具代表性的人文旅遊景點之一。


 慶修院本殿建築中央開間托高向後延伸,成為神聖的祭祀空間,總面積約有九十平方公尺,木構架上為頭貫、斗拱、木鼻等構件,以日本主要信奉的不動明王為主神,除祭祀外,也兼具講堂功能,氣氛潔淨、高雅,顯露出莊嚴的氛圍。


慶修院本殿三邊帶廊及圍木欄杆,正面入口再作「向拝」出簷,自地面上以礎石和落地抬高建物的地坪,以階梯通達架高的地板面,四周繞以出簷廊下空間,成為室內和室外的過渡場所等,榫接為傳統受中國影響之日式樑架,亦增添了慶修院的獨特風貌。


院內廣場矗立著這座名為「光明真言百萬遍」的石碑,相傳信徒如果由住持法師帶領,雙手合十,誠心祈禱並順時針方向繞著石碑行走,並一面唸佛號「南無大師照遍金剛」,便可以得到佛的保佑,使疾病治癒的說法。


庭院迴廊中的這八十八尊佛像,象徵著八十八種煩惱,也代表著八十八種願力,是吉野布教所創辦人「川端滿二」及當時移民遵循空海大師遺規,行遍日本四國八十八所寺院請回供奉的。經過戰亂,慶修院內石佛原已遺失僅存十多尊,由花蓮縣政府文化局接手維護後,已將遺失石像新刻補足。


慶修院內環境清雅,日式風格的庭院,微風吹拂,綠柳搖曳,池塘、石橋、游魚、花草,動靜交織,讓人從心底萌生一種觸動和安祥,感受到晨鐘暮鼓的悠然與淡泊。


在八十八尊佛像迴廊的一端,掛滿了遊客們各式各樣的祈願木牌,這些祈願木牌會在院方舉行法會儀式時全數燒掉,據說這樣不只是讓佛能聽見祈願,也兼有驅魔、去除煩惱的意義。


「慶修院」曾經歷日本移民時代的風光,也經歷半個世紀的沉默與殘破,現在經過古蹟整修與人文精神的重建後,已成為台灣保存最完整的日本真言宗寺院,也為花蓮縣吉安鄉保存一座極具觀光及文化價值的歷史遺產。現在的慶修院不但是花東地區唯一日式佛寺古蹟,更是日本人來台旅遊尋根拜訪的觀光景點之一。


參觀完慶修院後,準備循原路騎回花蓮大橋再轉往兩潭自行車道,由於早上出門太匆忙,Rock水壺竟然忘了裝水,剛好路過「吉安派出所」,看到高掛著鐵馬驛站的招牌,當然要進去裝滿水再和值班的警察同志哈拉兩句,果然又受到熱情的款待,臨走之前當然要拉著所長合照一張,同時對他們的服務大聲說「讚」!


由於在吉安派出所和所長聊得很愉快,離開時竟然已經過了中午時間,沒想到這時天空突然烏雲密佈,一幅暴雨欲來風滿樓的態勢,又剛好經過這家規模頗大的便利商店,因此和 Rock 決定進去吃了午餐再說。


今天中餐選擇奮起湖鐵便當配臺灣啤酒,很多人不喜歡微波食品,但我卻一點都不排斥,超商的便當,還很對我的味口。


花蓮海洋性的氣候,真是一日數變,沒想到吃完中餐後,烏雲已漸漸散去,天空又露出太陽的光芒,因此兩人即刻上路,不一會兒功夫,就已經騎回到花蓮大橋,位於橋頭的「兩潭自行車道」入口處有著明顯的指標。

花蓮這條才完工不久的「兩潭自行車道」,顧名思意就是可以從《七星潭》一直騎到《鯉魚潭》的車道,總長約有三十多公里,兩潭自行車道除了部份新建路段,其實是還串連了好幾條舊有自行車道的總稱。由於我們僅剩半天的時間,因此這次先選擇位於花蓮大橋頭的入口騎往七星潭,至於在另一個方向的鯉魚潭,只有留待下次再訪。


一轉進自行車道,才短短幾步之遙,就是一動一靜的兩個世界。前方不遠處就是花蓮溪出海口,這處被稱為「洄瀾灣」的地方,已經被內政部營建署評選為「國家級重要濕地」,這塊濕地面積雖不大,但深具生態價值與意義。

洄瀾名稱的由來,源於清朝嘉慶年間,漢人在西部開發趨近飽和,才有第一批移民由噶瑪蘭地區遷入,居住在花蓮溪口一帶。漢人移民見到澎湃的花蓮溪水奔流入海時,與東部外海的黑潮暖流交會,衝擊突出的海岸地形,溪水浪花兩相激盪,波瀾迴繞,遂以「迴瀾」稱之。我們現在所熟知的「花蓮」就是當時「洄瀾」的諧音。


從花蓮大橋頭騎進的這一段車道,係沿著花蓮溪的東昌河堤開闢,春夏之交正是適合出遊的好時節,騎著單車呼吸花蓮沒有污染的清新空氣,真是一種爽心的愜意。

花蓮風光明媚、空氣清新,是個最適合慢遊的地方,不必急於挑戰太魯閣或花東縱谷,無論是自備或到下榻的民宿借輛單車,就可以恣意悠遊一整天。尤其是花蓮的濱海路線,沿著東海岸從南至北,幾乎將花蓮市郊美景一網打盡,處處都可停下腳步流連賞景,而且可視體力隨時調整自己的行程。


從花蓮大橋頭的入口騎到這處「阿美族海洋文化海祭場」,大約一點五公里,這一段車道其實名為「東昌自行車道」,也是兩潭自行車道南端的沿海線段,從這裡也可以銜接舊有的田園段自行車道騎到鯉魚潭。

這處今年元旦才完工啟用的「阿美族海洋文化海祭場」,是利用既有花蓮溪口溼地資源,為發展生態教育體驗而建設的場所。海祭又稱捕魚祭,阿美族語為 Milatis(米拉帝斯),為東海岸特有的傳統祭儀,一般而言,凡依海而生的族群,都會有海祭的儀式,可說是阿美族、噶瑪蘭族和撒奇萊雅族共通的祭儀。


騎到花蓮溪出海口的地方,眼前沒有工筆雕琢的刻意,也沒有濃墨重彩的痕跡,一切都是清新而淡雅,舒展而自然。

花蓮溪出海口已列為自然生態保護區,花蓮的地形由山地、平原和河川構成,其間地質變化複雜,加上江河入海、周邊洋流迴繞,以及海底的岩層組成,使海岸擁有河口、砂岸、礫岸、岩岸潮間帶、珊瑚礁等生態系,花蓮溪口魚類豐富,長久以來一直是阿美族人的漁場。


今天是非假日,沿路竟碰不到一個人影,車道顯得幽靜冷清,春夏交替季節的花蓮,無論走到哪都是一片嫩綠,處處朝氣蓬勃、充滿生機,單車輕騎悠遊讓人神清氣爽。

單車生態旅遊是近年來新興的旅遊概念,現在臺灣各地縣市無不卯足勁的建設單車專用道,提供車友以慢遊的方式來瞭解當地的自然風貌與人文特色,並培養對土地的關懷,不但兼顧環保強身的目的,同時做到生態保育和文化傳承,使珍貴的自然資源得以生生不息。


接著騎到南濱海岸這一段由水利署出資三千多萬,利用「化仁海堤」整修的自行車道,整潔寬廣的車道一路向前延伸,在車道上往南可以遠望花蓮溪出海口和海岸山脈,往北已經可以看到花蓮港的防波堤,這裡冬季也是賞鳥的好地方,以前還曾經發生鯨魚擱淺在這附近的海灘。


本以為沿著化仁海堤可以一路騎到花蓮港,沒想到海堤在海巡署南濱遼望塔前就到了盡頭,而且也看不到任何後續路標,正在不知何去何從,突然發現海巡署遼望塔前竟然也掛著鐵馬驛站的招牌,當然就要進去問個路了,果然又受到海巡弟兄們的熱情招呼,不但拿出地圖詳細指路一番,離開前還要我們簽名留念,要求合照,因此還是要豎起拇指說聲:「讚」!

戒嚴時期的臺灣幾乎所有的海岸都被列為軍事管制區,國人難以親近海洋、接近海岸,現在這些在南濱遼望塔服役的年輕海巡弟兄,熱烈歡迎著我們的到訪,和我們哈拉聊天打成一片,可能無法理解我們這兩位走過威權時代的歐吉桑,心中深刻的感受吧!


經由海巡署弟兄的指路,我們離開海岸線穿過一個小小的榮光村落,從車水馬龍的193縣道(南濱路)騎到南濱公園後,才再銜接回濱海的自行車專用道。

這段港濱自行車步道南起南濱公園,沿著太平洋海岸線向北,經北濱曙光橋、花蓮港區、穿越四八高地後抵達七星潭,總長約有十五公里。由市區至花蓮港區路段為舊花蓮港支線臨港線鐵道改建而成,沿線林蔭扶疏,還可見到進出花蓮港的船隻,已成為賞玩花蓮海岸不能錯過的樂活動線。


南濱海岸這段才重新整建完工的自行車步道,景觀設計清新明快,把原有的海堤點綴得風情萬種。沿著海堤散步,吹拂怡人的海風,欣賞一望無際的太平洋美景,體驗都市生活中難得的優閒自在,任思緒在海風中飛翔。花蓮特有的緩慢步調,時間在此彷彿失去了作用,一切節奏都放慢了下來,來此一遊會有全新的感受。


經過南濱海堤後,接續騎到花蓮港和美崙溪之間,就是佔地十分廣闊的北濱公園,浩瀚的太平洋毫無遮掩的呈現在眼前。

廣袤的天空,安靜而高遠,花蓮港的東岸防波堤筆直的延伸至海中,每當遇到颱風來襲或東北季風強勁的時候,常可看見海水越堤引起的濤天巨浪,猶如排山倒海,聲如雷鳴,景象非常壯觀。


過了北濱公園後,緊接著碰上這座跨越美崙溪的木造「曙光橋」,其名稱的由來,是因站在橋上可迎接花蓮第一道曙光。

「曙光橋」建於日治時代,當時是花蓮港支線鐵路的一個鐵道橋,橫跨美崙溪以聯絡花蓮港與花蓮市的火車鐵橋,當時名為米崙溪橋。在舊鐵道廢除後,由縣政府改為木棧橋,供行人及自行車通行。而鄰近的美崙溪口,在清朝時負有運送官兵到豐川保護原住民的功能,也因此被稱為「陸軍港」。 這裡也是花蓮歷史上,漢人第一次登陸的所在地。


由曙光橋開始,一路穿越花蓮港區的這條自行車道,是利用已廢棄的臨港線鐵道改建而成,眼前枝繁葉茂,滿目青翠,一片綠的世界延伸到了視線盡頭,騎行在這濃蔭綠意裡,真是令人渾身舒爽。

以前的臨港線鐵道起點為花蓮舊火車站,在日治時代主要是運送花蓮的礦產和甘蔗等經濟作物到花蓮港,再裝船運送到日本或其他國家,隨著公路的發展,這條鐵道走入歷史,現在被修築成自行車道。


已廢線的花蓮臨港線改為自行車道後,已經看不到任何鐵道的遺跡,車道旁這座經過復原的「米崙招呼站」,也不是原來的樣貌,而是現代化的木造休憩涼亭。許多往昔的景物都逃不過在輪迴的歲月中自然而不經意的悄悄改變,但這些歷史的場景卻也隨著城市的變遷鐫刻在人們的記憶裡。


騎到美崙氣象站前的「江口良三郎紀念公園」,日式造型鳥居就矗立在車道旁,充滿濃濃的東洋風味,鳥居後面正中有一座紀念碑,站在公園前的平台上可眺望太平洋及花蓮港的景色。 

江口良三郎是花蓮港的開港功臣,公園前立有一面解說牌,一字不漏抄錄於下,想瞭解的,請自行參考:

「江口良三郎出身於日本九州佐賀縣,於大正九年至十五年(1920-1926)時,出任花蓮港廳廳長。江口力倡築港,屢向母國懇議,自延專人勘測。大正十一年江口築簡易船澳,後稱〈江口突堤〉,為花中學子謂之「T 字形」者。

日人以花蓮荒僻瘴癘,產業無所出,駁築港之議。江口乃藉謠歌傳頌花蓮之美,領〈能高團〉棒球隊出戰甲子園,威震東瀛,大收宣傳之功。惜江口職中病去,未竟其志。然花蓮港廳交通漸開,百業日繁,廳眾秉江口遺願,組「花蓮港築港期成同盟會」,續陳築港之請。昭和五年(1930),日方首肯;次年十月二十七日,於江口廳長五週年忌日破土,越八載,築港始竣。

眾感江口蔭澤,於昭和二年樹碑,碑曰〈江口廳長頌德〉,署〈米侖在住者〉;亦曾塑其人全身銅像,望之念之。惟烽煙故,銅像不知所終,碑文亦妄遭糊滅,委棄蔓草。今掘之理之,使面港重立,並修〈江口良三郎紀念公園〉以安之,願懷清明之心,恆思江口致力斯土之功,是為記。」


騎經由舊鐵道改建的自行車道,在港區段有多處可以看到花蓮港,這艘龐大的砂石船正在忙碌的裝上砂石準備運往西部。

花蓮港共有二十五座碼頭,內港十六座,外港有九座,所出入口的貨品以水泥、油品、煤礦、大理石、花崗石和木片為大宗,為了配合政府執行「東砂西運」政策,花蓮港單單出口砂石用的碼頭,就佔了五座之多,砂石裝船期間,每天有一千五百多輛砂石車進出港區,因此造成港區周邊道路嚴重之負擔及空氣噪音污染等問題。


在騎經花蓮港區段不久,會遇到這座鮮紅色的景觀橋,單弦造形加上支撐鋼纜,像極一把琴弦,可供行人及自行車通行,民眾能利用它安全穿越港區鐵道,進出花蓮港藝文遊憩區,在上面眺望浩瀚太平洋,觀賞進出港船隻,一覽花蓮港風情。


越過紅色景觀橋,就進入由花蓮港閒置多年的舊倉庫群及港埠空間所規劃而成的「花蓮港藝文遊憩區」。

花蓮港為創造更多民眾藝術展演空間,重新規劃貨棧倉庫改建為藝術休閒區之方式,使花蓮港老舊且閒置之倉庫,能重新獲得充份利用而風華再現。區內以提供藝術創作與展演空間為主,另搭配有餐飲店、啤酒屋、咖啡座、特產展售等,不僅為藝術與欣賞者提供平台,也希望未來能發展成花蓮市藝文風景之窗。


花蓮港區內的一、二號倉庫,原本為老舊的倉庫,由花蓮的「維納斯藝廊」承租後,目前已搖身一變成為倉庫美術館,只見一群年輕人正在為新的一檔藝術展演而忙進忙出的佈置。

這一整排倉庫原是花蓮港務局的貨物倉儲空間,近年來隨著港務需求變遷而閒置。為因應花蓮發展文化休閒與觀光遊憩產業政策,以及民間團體與學術單位共築夢想之理念,花蓮港仿高雄駁二藝術特區方式,將倉庫出租給業者規劃成「倉庫美術館」,期能以公共空間藝術的研發與創造活動,來提昇花蓮港區公共空間視覺品質,並藉由閒置空間之活化與再利用,帶動花蓮港區之環境再生與永續發展。


承租一、二號倉庫的「維納斯藝廊」,成立於1980年,多年來積極推動藝文、環保、社區經營等藝文活動,算是東台灣歷史最悠久的畫廊。

維納斯藝廊除了經常舉辦花蓮藝術家的創作品展覽,在倉庫內另闢有劇場、藝文展演空間、影展放映空間及咖啡館等,民眾可透過藝術品、影片以及香醇的咖啡,滿足視覺、思維、口感上的品味,是一個內涵精緻且富有人文氣息的藝術文化據點,也給外來遊客一個可多方面接觸花蓮藝文活動的機會和體驗。 


花蓮港藝文遊憩區內除了可以遠眺太平洋之外,還時常可見飛鳥翱翔和變化無窮的天光雲影。在倉庫美術館前面,還矗立著這個巨形仿古郵筒,上面有一隻正要振翅而飛的鳥兒,醒目而別緻,讓騎經這裡的車友,不停下來端詳一番也難。

現在花蓮港的所在地以前的名字叫「鳥踏石仔村」,早期是花蓮市最東邊海岸的聚落,當地有一塊大礁石,上頭常有海鳥群集。一百多年前,漢人划船來此海灘登路,建立了一個漁村,並取村名為「鳥踏石仔」。日據時期,日本政府在鳥踏石仔漁村的北側開築了花蓮港,到了民國六十八年,政府進行花蓮港四期拓港工程,鳥踏石仔漁村被劃入港內禁區,村民被迫集體遷村,「鳥踏石仔」遂成歷史名詞。


離開花蓮港藝文遊憩區後,自行車道接著轉出到港區外的道路,在沿著港口路直行又接上一段 193 縣道後,循著路標終於轉進到七星潭的四八高地,只見廣袤高遠的天空與碧波萬傾的太平洋天水相連,煙波浩渺,壯闊的景致,令人情不自禁的做起深呼吸來。

位於七星潭置高點的「四八高地」,目前仍是飛航、飛彈、快砲等軍事管制區,但居高臨下視野佳,在高地上遠望,七星潭星月型海灣一覽無遺。我已經忘了這是第幾次來到《七星潭》,但只記得每次來都是晴空萬里,雖然今天天空陰沉,濃得化不開的團團烏雲,但卻有另一種不同的風情,美麗依然,清新依然。


從四八高地下到七星潭海灘,是一長串彎曲陡下的木棧道,沿途叢聚常綠的草海桐、葉子帶刺像一把長劍的林投,和木枝又細又長的木麻黃,這些防風定沙又耐旱的植物,一路翠綠相伴。這裡也是觀察海濱生態的重點區塊,尤其是以木麻黃為主的防風林,有效地阻滯了強烈的東北季風和來自海洋的鹽害,保護了花蓮新城、大漢和北埔一帶的村莊和農地。


蜿蜒在七星潭四八高地的自行車道雖然有些高低起伏,但難度不高,前面的「拍岸亭」是快接近海灘前的大型休憩區,景色清幽,映襯著大海與天空的悠閒氛圍,讓人忍不住要停泊休憩,這大自然構成的生態幽境,給人帶來安逸和鬆弛。


來到七星潭,釋放疲憊、享受自然。這裡沒有紛爭、不會擁擠、自然得讓人能安靜的停留,不想離開。

七星潭乍聽之下似乎是一個星星狀的湖泊地形,但初到七星潭,肯定會被這新月型的海灣給迷惑,又稱月牙灣的七星潭是個湛藍的礫石海灣,海灣的末端依著高聳的中央山脈,這幅山海邂逅的畫面讓許少人為此陶醉不已。


利用花蓮隨手可得的石頭,用生態工法堆疊而成的防波堤,不但符合生態與環境保育理念,這些形態質樸、紋路各異的石頭,也顆顆承載著千年的故事,繼續散發著不同的生命光彩。

坐落在中央山脈旁的花蓮除了擁有全台灣最壯麗的景緻外,偌大的花蓮地區也蘊含許多豐富礦產資源,大理石、白雲石、滑石、水晶、軟玉、蛇紋石、玫瑰石等多種礦產遍佈於各地,花蓮因而獲得《石頭的故鄉》之美名。


「七星潭」實際上是受大陸板塊與歐亞板塊造山運動擠壓形成的星月型海灣,海岸受到海浪不斷衝淘刷洗,侵蝕型的海岸一覽無遺。海灘遍佈著河流所遺留下來的大小石礫,這些石礫在海浪經年的來回淘洗下,成為渾圓的鵝卵石或晶瑩剔透的小石子,由於海浪回洗力量大,沙都被帶回海底,留在灘上的,便只有一大片潔白、晶圓的美麗小卵石。

這裡的石頭還有一個特色,充滿粗細不同的線條,為石頭中的礦物被擠壓後再凝結而成,有「石畫岩」之稱,讓喜歡石頭的遊客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但是撿拾幾顆回去無傷大雅,如果想開卡車來載回去,就等著海防兄弟來找你了。


七星潭最為人陶醉的莫過於壯麗的星月型海灣,來這裡可以追尋遠去的天真和浪漫,海灘上無論釣魚、拾貝、漫步,或欣賞蔚藍天空,都令人心曠神怡。

七星潭也是觀賞日出和數星星的最好去處,夏季約早上五點多就可以到海灘看火紅的太陽從海面上升起,海面波光粼粼讓人充滿光亮與希望。夜晚時,無光害的海灘除了可以上一堂完整的星象課外,連銀河都會清晰地出現在眼前。提醒您,除了美好的回憶,什麼都不能留下。


七星潭在還沒發展觀光旅遊活動前,原只是個安靜的小漁村,雖該海域缺乏天然灣澳,但因黑潮流過,近海魚群在此匯集成天然漁場。早期當地漁民是以「牽罟」的方式捕魚,也就是乘著竹筏出海撒網,再由人力拉拔上岸,至日治時期才引進定置漁網的技術,依地形、潮流設置漁網,不同季節的魚群會隨潮流進入漁網,漁民一天分清晨、中午和傍晚三個時段作業,也有漁民在旺季時駕著塑膠筏出海捕魚。


來的時候剛好碰上漁民將捕獲的「曼波魚」用塑膠筏運上岸,這隻巨型曼波魚重達二百多斤,雖然已被五花大綁等著吊上卡車,還是活蹦亂跳不停的拍動尾鰭,讓人看來有點不忍。

曼波魚隨黑潮洋流經過花東海岸,是七星潭外海的常客,因此七星潭又有「曼波魚的故鄉」之稱。曼波魚的肉質彈牙、富含膠原蛋白,是養顏美容的聖品。花蓮在每年四、五月的曼波魚盛產期,都會舉辦曼波魚季,好讓更多人有機會認識這麼可愛又美味的海洋生物。


曼波魚有著圓圓扁扁的龐大身軀,尾巴短小,加上大大的眼和嘟起的嘴,外型十分可愛討喜。因為會側躺在海面曬太陽,好像翻車一樣,故在臺灣被俗稱「翻車魚」。而在國外,則是因為其側躺在海面,而其身材圓圓的,像是浮在海面的太陽或月亮,故外國有「月魚」或「太陽魚」的名稱。日本人則稱牠為「曼波魚」,是因為牠的泳姿就像是在跳曼波舞一般,因此賦予牠這個十分可愛的名字。


七星潭過去為漁村地帶,但隨著時代演進以及軍用地的設置,七星潭曾經有很大範圍被劃為軍事管制區,臺灣解嚴後,為了發展地方觀光產業,花蓮縣政府與軍方經過長期溝通協調,目前已大部份解除管制,並將此區域設置為「曼波園區」。

早年,曼波魚是不被人類食用的下雜魚種,不知何時開始,臺灣人卻開始愛吃牠的腸子(菜單稱為龍腸)及富含膠質的魚肉,使得曼波魚被大量補捉,大量而快速的捕撈讓曼波魚的繁衍與成長完全無法負荷,如今已有瀕臨絕種的危機。


我們今天的騎程就到七星潭為止,由於時間已經傍晚五點多,因此要開始循原路踏上回程,如果繼續往前,可以一路往北再騎到新城鄉的《三棧部落》,及《太魯閣、天祥》,如果是單車環島,可以接上蘇花公路到宜蘭。

再美的景致,終究還是得離開,依依不捨告別美麗的七星潭,心裡裝滿愉悅,揮揮手,不帶走一片雲彩,但,這片海,將在我的記憶中永恒留存。


循著原路踏上回程,由於天色已經越來越晚,因此埋頭加快踩踏,很快就又回到南濱公園附近,遠處的山頭是花蓮海岸山脈的起點,山腳下的花蓮溪出海口,也是臨近我們今晚要投宿的地方。

站在岸邊遊目騁懷,雲彩渾厚凝重,海水湛藍幽深,交織成一幅波瀾壯闊的場景,充分表達了大自然景致的壯麗與秀美,氣象宏大、意境深遠,徜徉在這裡,能讓人敞開胸懷,任思緒信馬由韁。


和我們預計的時間一樣,傍晚六點半準時回到了今晚要投宿的「沐海民宿」,在這個最靠海的地方,白色的建築顯得格外醒目,縈繞在空氣中的是一種渡假勝地悠閒舒暢的氣息。

沐海民宿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東面濱臨浩瀚太平洋,背倚花蓮海岸山脈,方圓之內沒有其他建物遮蔽,視野開闊,晴天時能觀賞壯麗的日出景色,陰天時可見千變萬化的天光雲影。


這是我們今晚住宿的房間,裝飾清新淡雅,寢具潔白典雅,沐海民宿客房設計簡約時尚,透出一種悠然自得的風情,舒適的度假休閒住宿品味,讓旅客能夠沉浸在舒適、優雅的氛圍裡。


沐海民宿不走奢華風格,只有簡約的感受,但電視、冰箱、音響、茶包、飲料仍一應俱全,並提供無線寬頻上網,客房陳設兼具舒適典雅與溫暖,宛如居家般的溫馨,讓旅客有賓至如歸的感覺。


沐海民宿擁有十二間全部面海的客房,簡約休閒風格的空間設計,明亮舒適,大型門窗直接面對太平洋的自然美景,提供旅客最寬廣的視覺享受,讓您的感官與心靈能同時獲得滿足。


沐海民宿以客為尊的經營理念,衛浴設備打理得整潔乾淨,找不到一絲髒垢,但不主動提供任何拋棄式個人盥洗用品,也期望獲得旅客的贊同,大家共同為減緩全球暖化現象盡一份心力。


蜜月套房以紅色為基調,營造青春浪漫、熱情洋溢的氣氛,舒適的雙人加大床鋪,配以進口優質純棉寢具,讓睡眠時身體接觸更有輕柔感,增添倆人的溫馨與甜蜜。清晨躺在床上即可看著太陽從海平面出現,晚上也可觀賞夜空中的閃爍星光,在這裡住上一晚,享受屬於兩人的浪漫悠閒時光,是何等的甜蜜與愜意。


適合親子全家出遊渡假休閒的溫馨和式房,通舖木質地板方便加床,是全家同遊或成群結伴好友最佳的住宿選擇。親子遊的行程除了安排活潑又有趣的活動,在住宿的選擇上更必須兼顧品質、服務與舒適,才能在得到充分休息後,精神奕奕迎接每一天的行程。


沐海民宿每間客房皆擁有大型露台,推開落地門窗,大海近在咫尺,不愧是最近海的民宿,充分體現了濱海度假休閒的風格。坐在露台上悠閒的喝上一杯下午茶,讓輕柔的海風吹走塵世的紛擾,愉悅地擁抱大自然,享受大海豐富多變的景貌,是何等的舒心與愜意。


沐海民宿正對著「遠雄海洋公園」,除了以更優惠的價格代售門票,民宿也貼心為遊客提供花蓮的旅遊資訊及行程建議。

遠雄海洋公園有許多有趣的海洋主題遊樂設施,其中海洋劇場不但可以欣賞海豚表演,還可以與海豚親密接觸,並有多項互動體驗,園區內的纜車和摩天輪更是觀賞海景的絕佳地點,是極適合全家大小親子同遊的主題樂園。


這裡沒有喧鬧和擁擠,有的只是寧靜和釋放,可以盡情享受悠閒的渡假風情,經過一夜好眠,兩個人第二天起了個大早,遺憾的是沒有看到日出的勝景,也許是冥冥中希望我們能夠擇期再訪。(這張圖是民宿資料)


沐海民宿房價含供早餐,餐廳有相當明亮的景觀視野,在這裡用餐,面對的是碧波萬頃的大海,情境隨意、安詳、悠然、鬆弛,讓每位賓客皆能真正享受到遠離塵囂的閒情逸致,享受到一場身、心、靈的舒緩之旅。


民宿提供的是西式早餐,有麵包、煎蛋、沙拉、水果,依客人喜好搭配咖啡或果汁,擺盤配色精緻,令人看了食指大動。

兩個人慢條斯理的吃著早餐,耳朵是慢搖的爵士樂,安逸的享受著早晨的平靜和舒緩,如此慢調悠閒的氣氛,真想再多待上一天,如果能 Long Stay 就更妙了。但這次到花蓮洽商原本預計當天就來回,已經多向老婆請假一天了,因此天黑前一定要趕回台北,否則難免又要被瞪著眼說:「奇怪耶,你!」

愉快的時光總是彈指而過,而每一次的旅程總有結束的時候,走過一個個遙遠的地方,每一次的行程,都是追夢之旅,也都是在追尋一份永恆的信念,即便這些過程已慢慢成為一種記憶,都值得好好留戀。

最近臺灣物價飛漲、股市低迷,讓許多人覺得日子過得越來越艱辛,國人幸福指數跌至谷底,不過有一句話說:「當無所丟失的心境來臨之時,也正是幸福起航的最佳時機。」煙波千里,浮生多夢,生活中有許多事並不是小百姓所能控制的,因此我們所能做到的,是當因緣際會來臨的時候,就要好好把握機會。

就如同最近爆紅的網站《繽紛微雜誌》所揭櫫的創辦標竿:「生活要有所堅持,但絕不是非黑即白的執著。」誠哉斯言。


Nikon D70 2012/05/24
Photo By  Jeffrey Hsu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