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4篇:【 張學良文化園區 】

    人生必喝三道茶:第一道「苦若生命」,第二道「甜似愛情」,第三道「淡如微風」。─〈三毛〉

    人生,就是一個不斷經歷和領悟的過程,在漫長的歲月中,真是每一步都有感慨相隨。無論看透多少繁華落盡,越過多少浮世塵煙,每個人只要喝完這三道茶,就懂得了生命的意義,領悟了人生的真諦。但得到的頓悟,一定是既美麗又充滿感傷,最後只能將塵心安頓於隨意自然,感受淡如微風的心境。

    一年老一年,一日沒一日,看慣了塵世間的紛擾喧囂,習慣了生活中的五味雜陳,還有許多理想被現實摔得粉碎,就覺得人生得意須盡歡,哪管他明日或今朝?不過有一句格言說:「理想和現實是有差距的,還好有差距,不然誰會稀罕理想?」因此不管現實如何,仍必須善待未來的歲月,趁還沒老態龍鐘、步履蹣跚時,趕緊帶著自己的身體和靈魂去旅行,去尋一方桃花源般的淨土,感受一下大自然最真實的美感,才不會失去前進的動力,忘卻生活的靈動和歡笑。

    我和 Rock 久居平地,但心繫高山,因此要去尋找一種久違的心情。這次我們走訪位於新竹縣五峰鄉清泉部落的「張學良文化園區」。這位因「西安事變」成為中國近代史上的重要人物,自一九四六年起被蔣介石軟禁於此長達十三年,但原故居早毀於颱風形成一片廢墟為人所遺忘。最近新竹縣政府在原址參照老相片重建,忠實呈現當年故居原貌,闢建「張學良故居」紀念公園,並展出許多珍貴史料照片,呈現其幽禁歲月時的生活樣貌。

    「張學良文化園區」以張學良故居為核心,串聯周圍的三毛夢屋、清泉天主堂、原住民文化館、清泉溫泉等建築,形成清泉風景區主要旅遊觀光景點,體現了台灣多元文化內涵,是一處適合踏青懷舊兼泡湯旅遊的文化風景區。

    最近看到一位旅日劉子瑜小姐對日本一支運動鞋廣告「身の程知らず」(不認本分)的評論文章,這支廣告挑動到日本人最敏感的神經,並衍生出兩極化的解讀:「一種是不自量力的負面嘲諷,另一種是不受自限的正面鼓勵。」

    生活在台灣這崎嶇多山的島嶼環境,不知我和好友 Rock 這把年紀還常騎單車去爬山路,是不自量力?還是該得到不受自限的正面鼓勵呢?

其實我們是:「不為挑戰,只為感受。不為征服,只為分享!」


張學良故居所在地的清泉部落,位於一二二縣道(南清公路)接近終點處,海拔高約六百公尺。一般勇腳車友挑戰這段行程大多從新竹市或竹東鎮開始,單趟行程大約五十公里左右。但我和 Rock 覺得騎車出來玩隨興輕鬆較重要,不需拼老命賺名聲,因此Google了一下地圖,決定改由這處剛好位於一二二縣道中段的「軟橋彩繪村」為起點,雖說少掉一半的里程,但該騎的山路並沒有減少。

秋日清晨,兩人就從台北四輪載兩輪來到竹東軟橋社區,找了一處安全的空地停好車後,即刻展開今天的行程。每次騎行踏青,一啟程總是充滿激情而飛揚的心緒,何況今天又是個風和日麗的好天氣。只見公路兩旁出現的彩繪璧畫,色彩斑斕,內容千奇百態,令人目不暇接。


既然來到彩繪村,當然要順道參觀一下。到處五彩繽紛的圖騰,明艷亮麗的色彩,隨興的塗鴨之作,呈現視覺上不同於正統畫風的感受。軟橋社區是個客家庄,因此彩繪內容大多屬於客家風情,最不可思議的是整個村莊的彩繪作品,竟只出自一人之手。

近幾年臺灣掀起了一股彩繪村風潮,給原本鄉間老舊的村落注入全新風貌,重新賦予新的生命力。透過美化村莊景觀,帶來觀光人潮,不但能活絡地方產業,同時帶動地區新的發展。不過要注意的是什麼都一窩蜂,就怕過了一定時間後失去新鮮度,很快乏人問津,最終又落得門前冷落車馬稀的淒涼景況。


軟橋彩繪村最為人津津樂道的是這棟「千人奇幻彩繪屋」,除窗戶外密密麻麻繪滿了千奇百怪的人物造型。由名稱會讓人誤以為是動員一千個人共同彩繪而成,看了資料才知道是牆上繪有超過一千個各式各樣的人物,而且全部只由當地彩繪發起人「吳尊賢」先生一人之手完成。


「千人奇幻彩繪屋」是吳尊賢先生岳父家,他利用假日及下班時間作畫,不分寒暑、只為興趣。畫作裡面人物個個抽像怪異,要看懂不容易,有些類似早期素人畫家「洪通」的畫風。超過千人繽紛繁複的人物彩繪,可稱得上是嘔心瀝血之作。


一二二縣道山區與平地的分界點就是在軟橋社區,因此參觀完彩繪村,繼續上路就是騎進山區,心,豁然開朗。

一二二縣道沿線山區景觀算不上巍峨壯觀,卻也是重巒疊翠、原始自然,處處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大自然有一股神奇的魅力,總覺得每次騎車來到山區,就會莫名的滋生出信心、萌發出力量,忘卻了塵世的紛擾。


大自然蘊藏無數的詩情與畫意,離開繁雜的都市,走進了山野,便走進自然。在這裡信馬由韁,恣意而行,讓一切煩惱隨風飄去。雖然季節已經入秋,今天仍逃脫不了陽光熱烈的追逐,但山區空氣清新潔淨,令人神清氣爽,呼吸暢快,層層疊疊的綠意,更讓被手機綁架已久的眼睛終於得到釋放。


空谷荒野,廣袤開闊,碧藍如洗的天空清新透亮、無塵無雜。眼前的上坪溪由無數的涓涓細流匯聚而成,從群山中迤邐而來,遠離汙染,在陽光下熠熠生輝,默默孕育著無限生機。

「江作青羅帶,山如碧玉簪。」來到這種地方,有詩一樣的韻味。雖然比桂林山水還差得遠,但擁抱著山水的雄偉和柔美,就彷彿打開生活的另一扇窗,能憑添一些想像空間,任思緒在其中馳騁。內心期待這場和山水的相遇已經許久,我想,這也是自己對平淡生活的一種反叛吧?


一二二縣道西起南寮,東至清泉,因此又稱「南清公路」,是通往五指山、清泉風景區、雪霸國家公園與觀霧森林遊樂區的唯一道路。由於大部分路段一邊是陡峭山坡、一邊是上坪溪河床,山路蜿蜒狹窄,因此每到假日都會塞車,我們特意選在非假日前往,避開車潮人潮,除了騎車安全,也享受到更好的旅遊品質。


上坪溪源遠流長、蜿蜒清澈,倚著青山、蕩著綠波,透著絲絲清涼。上坪溪發源於雪山山脈,為頭前溪主流上游,過了五峰鄉再往上游就是霞喀羅溪。遠望四周群山,郁郁蒼蒼,山水相連、相映成趣。離開城市,走進山中,與這自然融為一體,用影像記下這段心路歷程。


山路往前綿延伸展,景致一路滿目蔥蘢,陽光把整片蒼翠點綴的更加亮麗。雖然山路已經越形陡峭,我們的情緒卻也漸入佳境。空氣散發著芬多精的味道,讓人充分感受到大自然的無窮魅力。如果任何一段旅途,都可以是一條主動選擇的道路,我們今天選擇非假日前來,沿途往來車輛稀少,更能體會到「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的意境。


慢條斯理的邊走邊玩,二個小時才騎到「五峰鄉」。

「五峰鄉」位於新竹縣西南方的雪山山脈中,境內兩千公尺以上的高山林立,擁有許多台灣紅檜跟扁柏神木群,是世界難得的生態瑰寶。轄內屬於泰雅族居住地的清泉部落,四週山巒環抱,由溪流自然湧出的溫泉在日治時代就相當著名。清泉也曾是東北軍少帥張學良被國民政府流放來台時,最早的軟禁居住地。獨特的部落型態和豐富的人文歷史,處處流露出迷人的風情。


五峰鄉為新竹縣人口最少的高山鄉鎮,居民大多為原住民的泰雅族及賽夏族。泰雅族為典型的高山民族,是台灣第三大原住民族群,也是分布面積最廣的一族。泰雅族男子向來以驍勇善戰著稱,擅於打獵,早期還有出草獵人頭習俗,泰雅族女子則個個是手藝精巧、善於織布的高手。

賽夏族由於居住地鄰近泰雅族,在物質文化上受其影響較多,是台灣原住民中文化瀕臨危機最深的一個族群,也是最神秘的族群。兩年一度的賽夏族矮靈祭場就在五峰鄉境內,是流傳至今少有的原始祭典,保存了賽夏族代代相傳的習俗及追思的美德。矮靈祭為每兩年舉行一小祭,每十年舉行一大祭,每次祭點都吸引無數的中外旅客湧入部落參與盛會。


來到五峰鄉,處處可見充滿原民文化風情的造景及圖騰。泰雅族的圖騰以菱形圖案為主,象徵著祖靈的眼睛,代表泰雅族精神文化的生命。而賽夏族的傳統手工技術以紡織與編籃的工藝在各族中最具特色。


公路在山巒與溪流間蜿蜒起伏,時而貼近峭壁,時而濱臨溪谷,人在這浩瀚的自然中顯得微不足道。騎單車爬山路,在蜿蜒陡峭的山間盤旋,是一條堅忍不拔精神的實踐路途,對我們這把年紀來說,也是最大限度地在發揮自己的體力和耐力。不知給予我們力量的,是身心已歷盡歲月風霜雪雨的磨練?還是與生俱來不受自限的心理作祟?


騎到位於路途中的一處休息區,設施環境優美,我們在此稍作停留。在木棧景觀台望著眼前綿延山巒,雲霧升騰、氤氳縹緲的景致湧入眼簾,勾勒出動人心弦的山區美景。世間有許多值錢的東西,但能自己擁有的還是有限,只有大自然景物,用眼取之不盡,用心感受不完。

這是人與天地相契合的美好,Rock 看似滿懷孤寂,其實是在傾聽自己內心深處的聲音,找尋一份久違的靈動心情。來到山中,就能使心裡能泛起絲絲漣漪,即便心緒憂悶,也能旋即轉移,我想這正是大自然之所以充滿獨特魅力的原因吧!


騎到著名的「桃山隧道」,這是新竹縣境內現存最古老的一座隧道。日治期間為了運出山區林木資源而動用龐大人力與物力開鑿完成,由於採人工深鑿,沒有經過修飾的岩壁風貌,燈火與壁面滲水左右交相投射,充滿粗獷不造作的原始美感,現在仍是進出南清公路唯一的交通要道。


騎經「桃山派出所」,同時也是單車族最感窩心的鐵馬驛站。現在台灣的任何一處警察派出所,不管掛不掛牌,都是鐵馬驛站。一進去都能得到熱情招呼,除了提供免費加水打氣、維修工具及醫護箱服務,派出所藉由為騎士提供必要的協助與服務,同時拉近警察與民眾的距離。


沒有目標,會失去方向,沒有方向,便失去期望,沒有期望,就失去動力。經過一上午的耐力奮戰,終於看到這塊牌子,只剩一公里,因此動力還在。騎車挑戰山路會讓人樂此不疲的,正是這一份歷經艱苦而目標在望的喜悅。


一公里後,清泉部落遠遠在望,掩映在一片翠綠叢中,山巒起伏於朦朧山氣之中。清泉海拔接近六百公尺,是通往大霸尖山的著名風景據點,日治時期即以溫泉聞名,四周山巒環抱,雖達不到台灣百嶽的巍峨雄險,但仍山明水秀而不失磅礡的氣勢。


騎進清泉部落後,最先遇到的是這座清泉二號吊橋。優美的吊橋風光亦是清泉勝景之一,風景區內共有四條吊橋,橫跨於霞喀羅溪上,長度都超過一百公尺,橋下溪水清澈,山巒翠綠、景色優美。

橋對岸的「桃山國小」創始於日治時期,長期發展原民傳統藝文及多元才藝,培育自信快樂的泰雅學童。近年錄製「桃山小學夏天音樂課」、「聽見桃山」、「霞喀羅精靈的秘密語」等作品,曾榮獲第十八及二十四屆金曲獎肯定。合唱團屢獲全縣及全國音樂比賽特優佳績,並曾兩度受邀於總統府國慶大典領唱國歌殊榮。


懷著對世外桃源的美好憧憬,我們辛苦騎車來到清泉部落。果然不負所望,眼前山環水抱、水碧山青,清純脫俗、別具風韻。

清泉具有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早在日治時期「井上溫泉」即為新竹地區著名的泡湯勝地,「清泉試浴」曾名列新竹八景之一。清泉溫泉原本水量極豐沛,可惜曾因山洪爆發導致地層變動,溫泉一度消失。但在九二一大地震後,霞喀羅溪突然又湧出大量的溫泉,這幾年來,清泉溫泉陸續整建,開鑿人工浴池,供旅客前往泡湯、遊憩,清泉溫泉已再度成為熱門的泡湯景點。


騎到清泉已經過了中午,經過上半天的爬坡拼搏,肚子已經在告訴我們該吃飯了。來到風景區,當然不愁沒飯吃,這處名為「頭目廣場」的原住民小市集,除了販賣當地特產,還有整排原住民開的小吃店,提供原住民風味餐,如山豬肉、溪蝦、溪魚、竹筒飯及山產野菜等。


台灣原住民多半仰賴傳統採集和狩獵維生,「靠山吃山,靠海吃海」這句話可以淋漓盡致地反映出原住民的飲食文化。泰雅族飲食的烹飪方法有烤、煮、蒸三種,各種野菜、山豬、山羌、溪魚和溪蝦都是其主要的日常食物。石板烤山豬肉可說是所有原住民的特色美食,以石板烤出來的山豬肉,外皮金黃酥脆,僅用鹽巴調味,代代流傳下來,風味特殊。


騎車爬山費體力,但只有兩個人也無法吃得太澎湃,只點了一盤山豬肉,山茼蒿、及當地產的香菇。米飯有加入小米,老闆娘特別來強調說吃完會更有體力,騎車爬再多山路也能應付,雖然有點懷疑,但一番真誠為我們加油打氣,也就信了,酒足飯飽後勞累果然一下子煙消雲散。


兩人慢條斯理的吃完中飯後,當然先要到今天最主要的目的地「張學良故居」參觀。只見四周綠意環抱、景色幽雅,回首往事,曾經淡忘在歲月角落裡的歷史人物張學良,今天似乎又生靈活現的出現在眼前。

張學良在清泉部落幽禁地的前身是日軍培訓台灣兵的訓練所,戰後日軍撤離台灣,以往的軍事用途反成為幽禁張學良的化外之地。一九六三年時故居被葛樂禮颱風沖毀,二○○八年於原址西南方新建這棟故居。二○一四年因水土保育完成,得以在原址原貌重建張學良故居,這棟之前所建故居則改設為「原住民族館」,二館整合命名為「張學良文化園區」,為這段鮮為人知的幽禁歲月揭開神秘面紗,讓到訪者除瞭解張學良傳奇悲劇性的人生故事外,也回顧改變中國近代史上那驚心動魄的一頁篇章。


上圖由第一次重建故居改設的「原住民族館」,可能因為原址已經有了新館,因此參觀的人不多,今天竟還貼個紙條說正在整修內部,暫停開放參觀。因此拍了一張外貌照片後,即刻跨越這座「清泉吊橋」,轉往在原址新建的正宗張學良故居。


騎過清泉吊橋後,來到二○一四年才於真正的故居原址上復原完成的「張學良故居」,參照舊相片重建後的外觀,忠實呈現當年純日式風貌。歲月無語,故居在一片翠綠掩映下,滄桑中帶著沉寂、寧靜而不失典雅之感。

一九四六年,張學良與時任秘書的趙一荻被秘密送到台灣新竹的清泉,到一九五七年才轉往高雄西子灣。在張學良被幽禁的所有地點中,在這裡停留時間最長,也留下許多珍貴的史料文件、照片、和手稿。館內除了重現張少帥幽禁時的居家佈置,並陳列歷史老照片,透過這些資料的公開展示,向世人訴說他一生歷經的輝煌歲月與無奈的幽禁生涯。


人稱「少帥」的張學良是奉系軍閥張作霖的長子,不但影響了近代中國歷史,也是關乎世界局勢走向的關鍵人物。一九三六年西安事變的一聲槍響,改變了一個國家、兩個黨、還有三個人的命運,並讓這位天之驕子在幽禁中渡過漫長歲月。

張學良在臺灣新竹的清泉溫泉,渡過十餘年與世隔絕的幽禁生活,身邊一直有一位美貌與才華兼具的知音相伴,她就是人稱四小姐的趙一荻女士。張學良與趙一荻的故事充滿淒美的色彩,雖然已經塵封在時光的深處,趙一荻至今看來依然明麗,典雅端莊。

有些人就是註定要在某個時候怦然心動地邂逅,趙一荻十七歲時在一次舞會上認識了張學良,竟一見鍾情而為他私奔。從此相濡以沫,二十八歲起跟著張學良四處移監,照料他的起居,陪伴他度過孤寂喪志的時光,在清泉攜手共度無數的日出日落,不問世事、相依為命,過著與世隔絕的幽居生活。忠貞不渝的半生歲月,為清泉留下一個堅貞、動人的愛情故事。


陽光從落地紙門灑進了屋內,走道牆上娓娓述說著張學良過去的輝煌與傳奇,今天面對的不只是歷史,也是一種時光的穿越。

一九四六年張學良與趙一荻被押解飛離重慶,原以為要前往南京,直到飛機在松山機場降落,才知道被轉移到臺灣。隔天隨即被送往位於山區的新竹清泉部落,無奈的兩人只能接受更隱密的幽禁。個性瀟灑喜愛熱鬧的少帥,自是萬分寂寥,曾寫下當時的心境:「山居幽處境,舊雨引心寒;輾轉眠不得,枕上淚難乾。」所幸趙一荻始終陪伴在身旁,兩人得以相互扶持,才能渡過這漫長的幽禁時光。


一九三七年就開始被幽禁,讓少帥時時感慨:「學良所願,惟自由兩字而已!」直到對日抗戰結束,依然無法擺脫管束,可見蔣介石對他的恨意有多深。張學良與趙一荻在漫長的山居歲月裡,二人心如止水、寵辱皆忘,不聞窗外之事,過著粗糙簡單的生活,卻怡然自得,擁有長相為伴的滿足。他曾寫下:「十載無多病,故人亦未疏;餘生烽火後,惟一願讀書。」


年輕時代的張學良還是國產車的重要推手,曾指揮開發出民生牌七五型載貨汽車。張學良對福特汽車情有獨鍾,在晚年時還曾買下福特T型二手古董車。為了展現一九三一年代的風華,台灣專門產製古董車零件的合擎股份有限公司,提供了這輛福特T型車之複製品進行展示。

一九○八年誕生的福特T型車,是汽車史上第一輛在生產線上大量裝配的汽車,每十秒鐘就可生產一輛,在二十年中創造了一千五百萬輛的紀錄,使福特公司在當年成為世界頭號汽車公司,福特T型車的生產歷史,被稱為世界汽車工業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偉大創舉。


張學良的一生有著說不盡的曲折傳奇,除了他自己的日記,許多原屬機密檔案中,也留下了不同面向的歷史痕跡。在許多塵封已久的歷史檔案陸續解密後,除了還原歷史真相,也打開了一段又一段通往少帥記憶的時光隧道。

「西安事變」最後雖以張學良親自護送將介石回到南京而告和平解決,但張學良仍因劫持統帥被軍事法庭判處有期徒刑十年。後來雖經國民政府特赦,但仍必須交付軍事委員會嚴加管束,從此展開漫長的幽禁生涯。即便如此,張學良晚年仍自稱:「如果再走一遍人生路,還會做西安事變之事。」由此可見他倔強執著以及率真直言的個性。


參觀張學郎故居,記憶在這一刻穿越了時空,這些圖片使歲月濃縮在眼前。張學良從重慶被秘密送到台灣幽禁,當時清泉部落地處偏遠、人跡罕至,木建日式屋舍只有簡單家具,冬天潮溼,夏天遇雨便四處漏水。雖然與世隔絕,生活單調寂寞,但終日過著以書畫為伴、山林為友,淡泊寧靜的生活,倒也愜意自得。


張學良在回憶錄說:「我的事情只到三十六歲,以後就沒有了。」風華是一指流沙,蒼老是一段年華,流年時不我待,張學良晚年容顏爬滿了歲月的痕跡,那些悲壯心碎的過往,歷經的煎熬與磨難,早已演繹成靜水流深的滄桑,被烙印在歷史的深處。

張學良在國共兩黨間的評價兩極,周恩來把他捧為千古功臣,蔣介石則對他恨之入骨。從冠蓋京華到鬱卒軟禁,真是前塵往事,不堪回首。一切繁華終是過眼雲煙,一切愛恨情仇、功過是非,都只能留待世人去評價。


東北易幟後那段期間,張學良與蔣介石關係曾親如兄弟、亦情同父子。一九七五年四月蔣介石過世時,張學良攜趙一荻前往國父紀念館弔唁,並送上輓聯:「關懷之殷,情同骨肉;政見之爭,宛若仇讎。」道盡數十年來兩人之間的恩怨情仇。

歷史永遠在警示著世事的無情與冷酷,但其實世間諸多遺恨多為人禍。雖然這兩人之間的恩怨情仇早已隨風飄散,當一切的往事都被刻錄在歷史書卷中時,對我們這些尋常百姓來說,也還不就只是那幾分面對生活的閒淡心境。


張學良故居座落在空曠的地方,向四周擴散著寂靜和孤獨的氣氛。山靜少人跡,無世俗紛擾,在被幽禁的漫漫歲月中,張學良與趙一荻除了讀書養雞,是否也悄然寂靜細數飄落的黃葉,聆聽秋蟲的低吟,任由心境隨時光消磨上下浮沉,最終沉澱,潛心過只屬於二個人的日子。

追求恬淡寧靜,也是人生的一種超然境界,送走一個個春夏秋冬,又迎來一個個日暮寒暑。西元二○○○年六月,趙一荻因肺炎及併發症逝世於美國夏威夷,享年八十八歲,隔年張學良病逝於同一家醫院,享壽一○一歲。兩人執手相望,微笑著走過一生遇到的好與壞,是一種浪漫,也是一種寂寞,這一切,就只能歸咎於是漂浮在歲月裡命中註定的吧!

風華是一指流沙,蒼老是一段年華

是相見如初的平靜,還是倍感消磨的痛苦

愛真到了地老天荒

我們依然有最平凡的憂傷

只因為,我們一生都是一場放肆的流浪

只是相守,守住時光的速度

只是佔有,佔領回憶的領域

我們,在蒼老前萬劫不復

在萬劫不復前,我們一起蒼老

真到了地老天荒

─ 南希璨 ─


看完張學良一生由光彩絢爛到淡如微風的歷程,讓人對命運有了更深的理解,追溯往事,當一切已成雲煙的時候,不必噓唏。人類在永恒的歷史中,本就是轉瞬即逝,唯一鐫刻下的,也只是這深深的時代烙痕。不過歷史不是給現代人寫的,在國共兩黨還沒消失的今天,張學良即便已經蓋棺,他的歷史功過還是要留待後人去論定。

在非假日來到清泉,要尋求的是一種自然奔放、隨心所欲的心境。今天沒有蜂擁的觀光人潮,感覺是夢幻般的安靜,午後的山區微風送爽,更讓人感到無比舒坦,情不自禁的要吐露自己的心緒。今天憑物懷古,除了令人感嘆歲月變遷的迅速,也領悟到,真情,就要像張學良及趙一荻兩人一樣,經得起時間的考驗,歲月的磨蝕。我們生長於臺灣這片土地上,但從不曾為這片土地感到失落,真愛台灣,就不必跟著搖旗吶喊。


離開張學良故居,接著順道拜訪位於後方山頭上的「三毛夢屋」。三毛,是在一九七○年代曾經風靡整個台灣文壇的作家,我還記得讀初中時看遍瓊瑤小說,但到了讀高中時,則成了三毛最忠實的粉絲。雖然對三毛的作品幾乎已忘光了,但今天既然來到這裡,當然也要來朝聖一番。


當年三毛是為了替清泉天主堂的丁松青神父翻譯其著作「清泉故事」而來到清泉,卻被此地山明水秀、景致宜人的風光所吸引,於是在丁神父的引薦下租下此紅磚屋,作為到清泉時的歇腳處及尋找靈感的地方,三毛稱此屋為「安靜之家」,後來才有人為緬懷她而取名「三毛夢屋」。


三毛租用這棟紅磚屋前後三年之久,但她並非長住在此,其間還曾開放給青年朋友到清泉度假時免費住宿。現在「三毛夢屋」在相關單位以及原屋主的維護下,仍保有當年純樸外觀與風貌,目前已成為清泉風景區重要的景點之一。


紅磚屋內展示了三毛過去的文學創作與舊照片,還可看到砥礪人心的三毛箴言。在這文學氣息濃厚的空間,屋內不斷播放著三毛的有聲作品,隨著那動人的詞句與悠揚的樂曲,閱覽當時所拍攝的照片與創作文字,更可深刻感受三毛的內在情感。許多文人一生浪漫,但結果可悲,三毛最終也是以悲劇收場。


三毛作品中最膾炙人口的是「撒哈拉的故事」,由十二篇精彩動人的散文結合而成,其中〈沙漠中的飯店〉,是三毛在適應荒涼單調的沙漠生活後,重新拾筆的第一篇作品。自此之後,三毛便寫出一系列以沙漠為背景的故事,風靡了全世界的中文讀者。由此書可以清楚看見三毛淡泊名利、好雲遊四方的流浪個性。


三毛會與清泉結緣,是因為翻譯丁松青神父所寫的「清泉故事」。這本書貫穿丁神父自蘭嶼至清泉的生活故事與心靈成長,記述了在當地傳教及生活的點滴趣事,展現了洋溢著愛與自由的心靈,有歡樂有悲傷、有溫暖有孤獨。

三毛是丁松青神父的心靈知己,有著相似的人生經歷和心路歷程,擁有二十年的深厚友誼,三毛以其一貫感性輕靈的文字將作者的故事譯出,字裡行間流露出生活的熱力以及對愛的體悟,能引起讀者強烈的共鳴。─(博客來)


「三毛夢屋」位於清泉一號吊橋上方五十公尺處,幾乎是清泉部落的最高點。夢屋前的庭院現在由原屋主加蓋雨棚並賣起咖啡,輕柔的音樂,營造了一種愜意的環境。居高臨下,一陣清風徐來,也別有一番空靈的韻味。

從屋前庭院除了可以俯視整條霞喀羅溪的美麗河谷,當山嵐雲霧飄渺時,整個清泉夢幻般的美景盡入眼簾。難怪這棟紅磚小屋能讓三毛入夢,成就她對清泉之愛,使她眷戀而不忍離去。


在這靜謐的陽光午後,在繚繞的咖啡香氣裡,在微風之中擱淺了心事。今天的行程記錄就在這裡畫下句點,美好的時光總是顯得特別短暫,懷一份留戀不捨,即將再回到擁擠的城市。

遠處群峰逶迤,山巒已經漸漸泛起著一層淡淡的薄霧。能悠閒自得地待於一方清幽空域,品位著山林的蟬境,靜默遐思,讓所有的想像四散彌漫,就能體悟對一切都不需要執著太深,懂得明於選擇、智於放棄,才能淡然灑脫地接受歲月中的所有挑戰與磨難。

今天的清泉部落之行,感受到的是歷史的變遷帶給人的是流年有痕,還有一絲絲物是人非的感傷。人該怎樣看待生活呢?就像一杯咖啡,有人品出了醇香,有人卻喝出了苦澀,人生煩惱就是想不開和看不透而已。如果總是以自我為中心,任何事非黑即白,失去自由心性、盲目跟從,最終只會落得作繭自縛、坐困其中而已。

「真正的平靜,不是遠離喧囂,而是在心中修籬種菊。」─ 林徽因

更多資訊:《交通部觀光局》

Nikon D70 2016/09/18
Photo By  Jeffrey Hsu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