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2篇:【 九份 】

   「九份」隸屬台北縣瑞芳鎮,相傳在陸路尚未開通之時,一切物資供給仰賴海路進行,由於村落中只有九戶人家,故對外採買時皆要求備妥「九份」,久而久之,人們便以此命名。九份之發展過程可謂一段先民採金史,隨採金人潮的湧入而繁華,又隨採金事業的沒落而褪色。約略西元1890年左右,居民在福山宮土地祠距小金瓜不遠處掘到金脈,這使得原本只有九戶人家的貧窮村落,頓時聚集了三、四千戶的淘金人口,此為九份的第一次繁華。日據時代,大量黃金被輸往日本,致使九份產金量達到顛峰。三○年代隨著金價上漲締造了「亞洲金都」繁華絢麗的輝煌盛況,當時由海上遙望九份聚落,燈火燦爛,時人稱之為「小上海」、「小香港」。台灣光復之後,金礦因前期的開採殆盡,產量大幅下滑,終在缺乏開採價值與經營不善之下而結束,採金事業也因此走入歷史滄桑中。曾幾何時,隨著電影「悲情城市」一片在威尼斯影展中造成轟動之後,這個沒落數十載的小城,又三度勾起了人們的注視與回憶。昔日繁華的老街、廢棄的礦坑、自成一格的礦區風光與淘金史,經由媒體的一再傳播,吸引了四方尋找靈感的藝術家尋蹤到此,嚮往復古的遊客也大量前來緬懷思古、細細品味這悲情城市中的有情天地。

    同時擁有高山屏障與遼闊海景的「九份」,除了有首屈一指的山海風光,春夏秋冬晴雨晨昏日夜景緻各具物色。區內任何面海窗戶、陽台、門口埕等地,均可欣賞到不同季節、相異時段的自然景觀、青鬱尖聳的「雞籠山」與開闊碧藍的港灣海濱。「春櫻花、夏清風、秋芒花、冬雲霧」為九份美麗多變之四季最佳寫照。春日踏青,台陽公司瑞芳礦場辦事處與福山宮前埕,幾叢櫻花迎面展姿。夏日山嵐清風,溫差效應造成日吹山風、夜吹海風,令人暑氣全消。晚秋時分芒花抽穗,隨著東北季風吹拂,一波波白芒如浪潮般在山巒間浪漫搖曳,駐足頌德公園上方涼亭、大竿林、雞籠山及往雙溪的 102縣道上,感受款款詩意。冬日霪雨連綿,細雨中石階兀自流著瀑布般的水流,寒意襲人的繚繞霧氣,為九份增添幾許若隱若現的另一種冷清、蕭瑟面貌。白天若無雲霧瀰漫,海上一片清朗蔚藍,可遠眺層層的海浪;入夜後,海面上漁火點點,更襯托出山城夜晚的寧靜。其它諸如坐看日出雲起、晚霞滿天、觀星賞月,均令人動容,難以忘懷。〈資料來源:觀光局〉


「九份」地區保有純樸的舊日生活風貌,除了首屈一指的山海風光之外,其自成一格的礦山文化、採金歷史更值得玩味。


「豎崎路」是貫穿九分地區最重要的縱向道路,全程由石階築成,兩旁三O年代建築風貌的特殊風情,吸引無數遊客。


遊客至此可以看到古意盎然的老街,重溫質樸的人文風情,尋找復古的靈感。


侯孝賢「悲情城市」電影中的酒家場景,現已改為悲情城市小吃店。


「豎崎路」上到處可見改建的老屋賦予新的面貌,不僅外觀與內部裝潢特別,連店名都別具風味。


此地的餐飲及品茗休憩商家,大都以復古風情、懷舊氣氛為特色,或以視野遼闊、絕佳遠眺景觀為號召。


令人懷舊的台灣民俗諺語,可能要上了年紀的人才能體味,現在來九份的阿公阿媽遊覽團很多,應該獲得很多共鳴。


隨著電影「悲情城市」一片在威尼斯影展中造成轟動之後,這個沒落數十載的小城,又三度勾起了人們的注視與回憶。


「基山街」是九份最繁榮的商店區與特產小吃集中地,每逢假日,遊人如織。


九份最著名的傳統小吃「芋圓」,香Q滑嫩、咬勁十足,現做現賣、銷量驚人。


據說是因「雞籠山」終年不斷的海風和多霧,夾帶著海水鹽分滲入山坡泥土中,故此地生長的芋頭及蕃薯特別好吃。


在繁華的淘金期,九份的「昇平戲院」是台灣北部第一家戲院,附近商家在大興土木。


「昇平戲院」自1986年停業後,昇平不再、繁華褪色,在荒湮漫草中彈奏著落寞的悲歌。


不管任何時候來到「九份」,均可欣賞到不同季節、相異時段的自然景觀。


「五番坑公園」位於九份輕便路上,昔日瑞芳礦山四大主要礦脈之一的乙脈五番坑口。


昔日的「五番坑」主要開採大竿林溪斷層附近的富礦體,現在坑口上還留有當年的坑名石匾,是遊客最易親近的礦坑口。


「頌德公園」在1917年為歌頌台陽公司創辦人〈顏雲年〉的功蹟而設立。


公園入口處的現代雕塑品,乃1987年一些企圖將九份塑造成紐約蘇活區式的藝術天堂未果之藝術家所留下的產物。


「頌德公園」內立有石碑歌頌昔日顏雲年造福礦工及闢建輕便路之偉功,及極富創意之藝術雕塑。


同時擁有高山屏障與遼闊海景的「九份」,除了有首屈一指的山海風光,春夏秋冬晴雨晨昏日夜景緻各具特色。


現在每逢假日,遊客大量前來「九份」緬懷思古、重溫質樸的人文風情,標榜復古懷舊的餐廳因而應運而生。


昔日繁華的老街,自成一格的礦區風光與淘金史,吸引了四方遊客前來緬懷思古、細細品味這悲情城市中的有情天地。


「彭園」曾是礦山高層人士的休閒俱樂部,光復後改為礦工醫務室,最後為彭外科醫院,現在已經成為廢墟。


「福山宮」供奉土地公婆,已有兩百年歷史,日據時期金礦工人常來此廟許願,因每求必應,還願人數遽增。


為容納接踵而至的參拜人潮,村民在不動原來風水的原則下,採原址加蓋方式,遂形成「廟中有廟」的特殊景觀。


「九份國小」創校於1909年,為礦區最早設立的教育機構,學生人數曾高達1108人,並為當地最大的駁坎地型(人造平地)。


「台陽公司礦業事物所」為昔日產金時期的管理中心,已被列為歷史建築,並改為礦坑文物館。


「台陽公司瑞芳礦業所」於日據時期由顏雲年從日人「藤田組」取得經營權,於1948年成立公司,採金至民國60年停採。


所內現仍留有數名職員管理礦山安全, 防止盜採及土地租賃事務,館內有礦區坑道分佈圖等資料可供免費瀏覽。


館內保存相當完整的日據時代採金及鑿礦工具,如古 董級的烘燈、煉金爐、金礦原石和金花等珍貴歷史文 物。


「大天秤」由日本東京守谷製造,是秤金塊用的,在九份礦區使用了六十餘年,目前是台灣唯一僅存的大天秤。


九份這裡的煤炭由於曾受到火成岩及熱水的加熱作用,由原來的亞煙煤提升到無煙煤,有些甚至成了焦碳。


早期採礦權是由政府監督管理,但當時經過本地士紳顏雲年將採礦權買來以後,就改為承包制。


九份保留最具原味的「八番坑」,並沒有對外開放,必須經由「台陽公司礦業事物所」內進入才能參觀。


「八番坑」是當時黃金產量最多的坑道,八番坑匾幾個字還相當清楚,老樹盤根錯結,古意盎然。


八十高齡的台陽公司諮議「江兩旺」老先生,是九份淘金事業興衰的最佳見証人。


台陽在九份淘金事業沒落後,為負起延續地方生產力的重責而設的台灣第一家保險套製造工廠,最後仍不敵進口貨而宣告停產。


「雞籠山」登山步道口。


「雞籠山」海拔588公尺,為九份與金瓜石分界線,登峰可俯瞰臺北市內湖區、基隆市及瑞濱至鼻頭角海景。


「九份」的下一站是「金瓜石」,後面為無耳茶壺山。

更多資訊:《交通部觀光局》

Nikon D70 2006/11/09
Photo By  Jeffrey Hsu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