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8篇:【 艋舺.龍山寺 】
「艋舺」是今天台北市的萬華區,為台北市開發最早的地方,其最古老市街在現今的貴陽街與環河南路口。「一府二鹿三艋舺」,說明著萬華地區往日的風華,代表早期開發與台南、鹿港並駕齊驅,盛極一時,具有歷史上的意義。清雍正初年,福建泉州之晉江、南安、惠安三邑人士渡海來此地搭建茅屋數棟,販賣蕃薯為生而漸成小村落,稱為蕃薯市,由於當時平埔族人係以獨木舟自淡水河上游載運農產品與漢人交易,平埔族人稱獨木舟為艋舺,此為「艋舺」地名之由來,而台北第一名剎「龍山寺」,就是當地居民信仰、活動、集會的中心。「龍山寺」創建於清乾隆三年(西元1738年),建寺的費用是由晉江、惠安與南安等所謂三邑人所捐獻。後又有泉郊武榮的貿易商人出資增建後殿,供奉天后、五文昌及關帝。乾隆時期龍山寺即已形成了前殿、正殿與後殿的三殿式格局,後歷經嘉慶年大修、同治年小修、日據大正年間的大改修,以及台灣光復後的數度修築。因此,艋舺龍山寺可說是一座由清代、日據時代與光復後三段時期綜合表現的寺廟藝術。
「龍山寺」總面積一千八百餘坪,坐北朝南,為中國古典之三進四合院傳統宮殿式建築。正殿供奉「觀世音菩薩」,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廟宇曾被炮火擊中,殿堂全毀,但觀世音神像卻絲毫無損,所以讓信徒更加崇拜。廟宇後殿和左、右翼殿,則供奉著很多的神佛,含主、附神的神像就有一百多尊,因此有人說龍山寺是「眾神的聚會所」。二百多年來,龍山寺經過多次的修建,整個結構呈完整「回」字形,在傳統的寺廟建築中,是一種非常尊貴的佈局。殿內有銅鑄蟠龍檐柱一對,為全台灣僅見,正殿屋頂採歇山重簷式,四面走馬廊,共四十二根柱子構成,殿外牆堵留有多幅著名書法家石刻,殿內屋頂螺旋藻井全斗拱築構而成,不用一釘一鐵,神龕雕工精細、富麗堂皇,全寺屋頂脊帶和飛簷由龍、鳳、麒麟等吉祥動物造形,裝飾以彩色玻璃瓷片剪粘和交趾陶,色彩瑰麗,堪稱台灣特有剪粘藝術之精華。龍山寺不僅是台灣頗具代表性的寺廟,它在台北的發展史上更佔有一席地位,因此於1985年被內政部定為國家二級古蹟,和台北故宮博物院一樣,為外國觀光客來台灣旅遊必到的勝地。
「龍山寺」總面積一千八百餘坪,坐北朝南,為中國古典之三進四合院傳統宮殿式建築。正殿供奉「觀世音菩薩」,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廟宇曾被炮火擊中,殿堂全毀,但觀世音神像卻絲毫無損,所以讓信徒更加崇拜。廟宇後殿和左、右翼殿,則供奉著很多的神佛,含主、附神的神像就有一百多尊,因此有人說龍山寺是「眾神的聚會所」。二百多年來,龍山寺經過多次的修建,整個結構呈完整「回」字形,在傳統的寺廟建築中,是一種非常尊貴的佈局。殿內有銅鑄蟠龍檐柱一對,為全台灣僅見,正殿屋頂採歇山重簷式,四面走馬廊,共四十二根柱子構成,殿外牆堵留有多幅著名書法家石刻,殿內屋頂螺旋藻井全斗拱築構而成,不用一釘一鐵,神龕雕工精細、富麗堂皇,全寺屋頂脊帶和飛簷由龍、鳳、麒麟等吉祥動物造形,裝飾以彩色玻璃瓷片剪粘和交趾陶,色彩瑰麗,堪稱台灣特有剪粘藝術之精華。龍山寺不僅是台灣頗具代表性的寺廟,它在台北的發展史上更佔有一席地位,因此於1985年被內政部定為國家二級古蹟,和台北故宮博物院一樣,為外國觀光客來台灣旅遊必到的勝地。
「龍山寺」盛名遠播,是台北香火最旺的寺廟之一,也是傳統建築的里程碑,融合了清朝、日據以及光復後三個時期的寺廟藝術。
龍山寺「山門」係四柱三間歇山重簷式建築,覆蓋琉璃瓦,整體造型古色古香,恢宏的氣勢,令人有仰之彌高,瞻之彌堅的感覺。
龍山寺「三川殿」立面有五開間、龍虎廳各三開間,總共十一開間,堂皇氣派、規模宏大,整座廟宇彫琢精細,藝術價值頗高。
廟埕地面由泉州花崗白石鋪成,取自當年移民渡海來台時,壓穩船艙用的「壓艙石」。
「三川殿」屋頂形式中央正脊抬高,與兩側斷開,凸顯出其華麗,為「斷簷升箭口」式,以剪粘技法做成「雙龍護珠」。
「山川殿」正脊裝飾剪粘是以鉛線作骨、灰泥塑形,再剪下色彩鮮艷的陶片或玻璃片,黏在外表而成。
中門對聯「龍舸渡迷津發大慈雲只要眾生回首,山門開覺路入歡喜地更進十住安心」,為「康有為」所書,表達出佛寺渡人的特色。
除了有承重功能的樑枋、斗栱、吊筒等不可深雕外,其它簷下木雕都極盡雕琢之能事,人物花鳥、琳瑯滿目,彩繪做工、細膩華美。
「石雕窗」刻工細緻、構圖嚴密,內容取材自三國演義,以透雕法「內枝外葉」方式雕成。
「網目斗栱」每兩組斗栱呈四十五度搭接,連成一片用來支撐屋頂,綿密如網、華麗耀眼有防震作用,是台灣寺廟首次出現的做法。
「銅鑄龍柱」是全台唯一的銅鑄龍柱,龍身朝下,龍頭碰到底部海浪又扭身昂首,力道十足。
「龍柱」常是神祇身份地位之象徵,龍柱之雕飾,也代表了信徒對神明虔誠的表現,因此,龍柱形成了台灣廟宇建築之一大特色。
一柱一龍,龍身環繞柱身一圈,龍尾在上,龍頭在下,龍頭上昂,取其從天而降之氣勢。
「八卦竹節窗」窗櫺用石雕成竹節,並附有花卉,窗櫺必須是奇數,代表「陽 」,其間隔為偶數,代表「陰」,表示陰陽調和。
「抱鼓石」以青斗石雕成穩定門柱的構件,左為「蒼龍教子」,右為「雙龍搶珠」。
「龍山寺」正門只在節慶祭典時才會打開,平時民眾都只能從廟宇左邊的龍門進入,右邊的虎門出來,這也是寺廟通常的規矩。
「櫃台腳」又稱「地牛」,即牆身底部的收頭,一般多雕成螭虎圖形,這裡雕成雙朵牡丹,象徵「花開富貴」,十分生動。
呈螺旋式的「三川藻井」,以不斷向中心集中的斗栱,交織成網狀的天花板,斗栱滿佈彩繪,光燦奪目,雕工精湛,十分可觀。
「龍山寺」神跡顯赫,很多信眾來祈福還願,善男信女虔誠的祭拜、誦經唸佛。
在這座中外聞名的古廟中,隨時都可看到很多雙手合掌低首默禱的人,或是在香煙裊裊的肅穆氣氛中期求神明保佑的善男信女。
「龍山寺」香火鼎盛,不僅是台灣頗具代表性的寺廟,它在台北的發展史上更佔有一席地位。
「郊商獻匾」高掛在三川殿左右的樑架上,有清代中期艋舺著名的商業組織「泉郊」和「北郊金萬利」的獻匾。
「郊商獻匾」印證龍山寺在艋舺經濟上的中心地位,「郊」為商業組織,泉郊是對泉州貿易的團體,北郊則專做大陸北方港口貿易。
「龍山寺」主殿屋頂為歇山重簷式,共有八個戧脊,都以剪粘做裝飾,飛鳳位於較尊貴的上層,正呼應了龍山寺主奉女神的特質。
主殿內的圓形大藻井以八個龍頭栱支撐,呈順時鐘旋轉,技巧十分高妙,神龕雕工十分精細,金壁輝煌。
二戰期間「龍山寺」曾遭炮彈擊中,殿堂全毀,唯觀音神像安然屹立於蓮花座上,信徒皆認佛祖顯靈,因此更加虔敬崇拜信仰。
在正殿高台下方,有石雕雲龍「御路」,青龍右手執印,左握珠寶,象徵有權有勢。
中庭「觀音爐」每日由義工擦拭得金光閃亮,爐上有四個荷蘭憨番抬爐,有表示過去台灣為外國統治不滿心態的移情發洩作用。
「觀音佛祖」為普救世人的大慈大悲菩薩,關懷一切眾生悲慘的聲音,故又稱「觀世音」。
「中殿龍柱」柱身上下各盤一條龍,稱為「翻天覆地式」,在石雕師傅細心雕琢下,龍的造型雄渾、線條粗獷,顯得蒼勁有力。
「百鳥朝鳳柱」以兩隻鳳凰各居石柱上下兩端,其間並配有牡丹及數十隻各式小鳥穿梭於花木之間。
中殿「龍鳳柱」有一龍一鳳,寓意「龍鳳呈祥」,「龍」集萬物之所長,得天地之精華,「鳳」為百鳥之長,美麗吉祥、高貴安寧。
廟宇「花鳥柱」所扮演的角色,不像龍柱那麼莊嚴正式,其裝飾的效果大於象徵的意義。
「龍山寺」後殿供奉許多儒、道神明,以滿足民間各種需求,神明眾多是龍山寺的特色,各神明司掌不同,分工合作、香火鼎盛。
航海的人特別信仰「水仙尊王」,早期移民渡海來台或進行海上貿易,都仰賴水仙尊王的護佑。
「吊筒與豎材」,吊筒又稱垂花,可支撐簷樑,常雕成吊籃或垂花,豎材位於吊筒外側,具備結構與裝飾的作用,可遮飾榫接處。
後殿之「人物柱」為觀音山石,泉州石匠雕鑿之作,柱名「郊遊紀趣圖」,是極具特色的石柱。
以前「龍山寺」不僅為艋舺地區居民的信仰中心,更與其生活有密不可分關係,舉凡居民議事、訴訟、和解等均祈求神靈公斷。
「龍山寺」屋頂脊帶和飛簷有龍、鳳、麒麟等吉祥動物,再裝飾以彩色玻璃瓷片剪粘和交趾陶,堪稱台灣特有剪粘藝術之精華。
「淨心瀑布」之名,意指入廟耳聽流水聲,心境自然平靜下來,再參香禮佛,以表虔誠之心。
更多資訊:《交通部觀光局》
Nikon D70 2007/11/03
Photo By Jeffrey Hsu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