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1篇:【 金門國家公園 (一) 】
「金門」舊名「浯州」,它的一脈歷史,均與戰爭有所淵源,由於孤懸海中,古時屢為海盜倭寇肆虐,直至明朝洪武二十年,江夏侯周興築城鞏固海防,禦寇防盜,以金門城「固若金湯,雄鎮海門」之地理形式,因名「金門」。
「金門」距離中國大陸最近處僅二千一百公尺,雖只是閩南沿海一座島嶼,卻具有獨特的的地理位置和歷史淵源,在中國近代歷史有其特殊的重要地位。十九世紀末,金門居民大量移徙東南亞,成了閩南僑鄉之一,國共內戰,兩岸對峙,使金門成為前線戰地,處處可見因戰事需要所建構的地下防禦坑道與碉堡,這些特殊的地理因素,使今日的金門,成為匯集閩南、戰地和僑鄉三種特色於一體的文化櫥窗。
「金門」至一九九二年解除軍事管制後,才開始邁入發展觀光產業的新時代,在軍事管制時期,島上軍民生活儉樸,一切設備端賴軍民同胞共同努力,闢公園、築水庫、建碉堡、修道路,許多具有戰地特色的設施,反成了今日彌足珍貴的觀光資源,更因長期實施戰地政務體制,保存了一個相當完整而特殊的自然生態體系,使金門成為各種鳥類棲息的天堂。為保護此等珍貴文化及觀光資產,金門於一九九五年成為台灣第六座國家公園,亦是第一座以維護戰役史蹟、文化資產為主且兼具保育自然資源的國家公園。
「金門」距離中國大陸最近處僅二千一百公尺,雖只是閩南沿海一座島嶼,卻具有獨特的的地理位置和歷史淵源,在中國近代歷史有其特殊的重要地位。十九世紀末,金門居民大量移徙東南亞,成了閩南僑鄉之一,國共內戰,兩岸對峙,使金門成為前線戰地,處處可見因戰事需要所建構的地下防禦坑道與碉堡,這些特殊的地理因素,使今日的金門,成為匯集閩南、戰地和僑鄉三種特色於一體的文化櫥窗。
「金門」至一九九二年解除軍事管制後,才開始邁入發展觀光產業的新時代,在軍事管制時期,島上軍民生活儉樸,一切設備端賴軍民同胞共同努力,闢公園、築水庫、建碉堡、修道路,許多具有戰地特色的設施,反成了今日彌足珍貴的觀光資源,更因長期實施戰地政務體制,保存了一個相當完整而特殊的自然生態體系,使金門成為各種鳥類棲息的天堂。為保護此等珍貴文化及觀光資產,金門於一九九五年成為台灣第六座國家公園,亦是第一座以維護戰役史蹟、文化資產為主且兼具保育自然資源的國家公園。
網站已經停擺了三個月,沒有新單元推出,由於最近個人生涯規劃有較大改變,加上還要為幫老婆的大事業忙碌,實在是分身乏術,網站長期停擺,對眾多網友的期待一直有很深的歉意。好友Rock天生好命,早早退休享福,每天就計劃著如何遊山玩水,約我再次單車環島無法如願,短短三天的金門自由行總該可以撥出時間吧?
怎樣的人生才有意義?柯達公司的創始人喬治‧伊士曼曾說過的一句話:「我們在工作時決定我們在世界上擁有什麼?而我們在休閒時決定我們是什麼。」心頭那份渴望奔馳的夢想,讓我決定無論如何也要再度出發,因此由Rock選定金門,邀集 Steve,三對夫妻再度連袂出遊。
十月二十四日,訂了早上八點二十分的班機由松山機場飛往金門,雖然遇到芭瑪颱風在南台灣打轉,松山機場天氣有些陰霾,但並沒有影響班機起降,看了氣象報告,金門還是個豔陽天哩,真是幸運!
Steve三十幾年前服兵役的時候就被派駐金門,當時的金門戰爭氣息還非常濃厚,沒想到睽違半個甲子,金門已經轉變為一處旅遊勝地,這次的金門之行,又讓 Steve 驀然驚嘆歲月的匆忙。
人生的每一段經歷,都能豐富生命的色彩,要再度踏上金門,勾起了Steve在那裡的許多回憶,因此這次就由他領隊,在等候登機的空檔,拿著金門地圖,為我們一行人先行導遊一番。
約一個小時的航程後,飛機就降落到金門尚義機場。金門機場由於位在尚義村,所以又稱「尚義機場」,早期基於軍事考量,設置在金門島中央最南端,距離金城、山外兩大城市約各六公里,目前每年可容納兩百三十萬人次,由於自金門開放小三通以來,客運量逐年增加,目前正在擴建中。
金門在每年的三月到四月間,由於暖濕空氣平流移動到寒冷的地表,地表空氣冷卻而達飽和,使水氣凝結成霧,低能見度的濃霧常因此導致尚義機場關閉,給來往旅客帶來許多不便。
今天剛好碰上古寧頭戰役六十周年,國防部及金門各界正在舉辦盛大的紀念活動,憑弔陣亡將士為國犧牲的英勇事蹟,許多當年參與這場戰役的老兵重回故地參與慶典活動,金防部派出大批女兵在機場迎接獻花,真是一到金門,就讓人感受到濃濃的軍事氛圍。
一九四九年十月的古寧頭戰役,堡壘般的金門奠下國共在台海對峙最前線,不但改寫了近代中國歷史關鍵的一頁,也改變了海峽兩岸人民的命運。六十年來,古寧頭大捷在台灣有如英雄的史詩,感人肺腑,廣為流傳,國共在古寧頭血戰三天三夜,結果七千餘名共軍被俘,約三千名共軍與一千二百名國軍躺在金門島西北角的古寧頭,再也回不到親人的身邊。
離開金門機場,接機的飯店司機竟然第一站就把我們送到這處農產品展售中心,說是要招待我們吃金門麵線當早餐,真讓人領教了金門人的敬業精神。
金門自從設立為國家公園後,在觀光潮流的推波助瀾下,結合了產業與文化,將具有鄉土風味的特產呈現在旅客面前,金門最有名的特產莫過於「鋼刀、貢糖、高梁酒」,另外依古法製作的麵線、芋頭、酸白菜等農產品、及藥品類的一條根系列產品、與在地瓷土燒製的精美陶瓷,都遠近馳名。
到金門旅遊選擇的第一站,非「莒光樓」莫屬。
「莒光樓」位於金門縣金城鎮,係一幢仿古代麒麟閣的宮殿式建築,在以前戰火頻仍期間,金門歷次戰役英勇官兵均表彰於此,因而成為眾人景仰的國軍英雄館,在興建時所花費的人力、物力相當龐大,當時金門軍民動員加入構工行列,發揮了金門的戰地精神。
由於「莒光樓」曾被採用為中華民國郵票圖案,總計發行了十七億二千多萬枚,隨著郵票傳佈全球而馳名國際,已經是金門的象徵,因而成為外賓來訪金門的第一站。
題額「莒光樓」三字,為大膽之役戰鬥英雄「賴生明」所書,賴生明原是一個年僅十八歲的傳令兵,民國三十九年在砲火中隻身橫越大膽,傳達兩岸隔絕軍情的重大任務,立下了大功,勝利後被視為國軍英雄。
在當年那個威權肅殺的時代,敢不找大人物題匾,而由一位立戰功的小兵落款,可說是作為「金門英雄館」的莒光樓用心之處,不過這位小傳令兵為了題寫出這一手漂亮的楷書,不知苦練了多久?
「莒光樓」佔地兩千餘坪,一樓設有簡報室,定時放映金門多媒體簡介,可以讓來訪者先對金門有個概括的認識,館中還提供遊客旅遊咨詢,並分區以圖文展示金門的歷史、觀光資源、及自然生態等。
「莒光樓」二樓正展出金門的民俗節慶習俗,許多傳承已久的藝術、文化,如南管、高甲戲、傀儡戲、蜈蚣陣等,在金門的慶典活動中,才能一一目睹。金門雖面積不大,但境內有三百多座宗祠與廟宇,又因為四面環海,早年以討海為生,更加的重視神明的供奉。
金門每年盛大舉辦的慶典活動,如城隍出巡、七娘媽、中元普渡、媽祖遶境、宗祠祭祖等,都保存著傳統古禮,相當難得也格外慎重。而農曆四月十二日後浦城煌爺的巡安繞境更是金門的一大盛事,這一天的金城鎮大街小巷人潮洶湧、鑼鼓喧天,七爺、八爺、文武判官,繞境遊行,所有迎神隊伍、持香隨行的信眾,似將金門扛起來一樣,宣告著這一年一度金門最盛大廟會慶典正沸沸揚揚的展開,只有來到金門才能親身體驗、親眼目睹。
「莒光樓」頂樓展示當年興建莒光樓的「胡璉」將軍事蹟及遺物,並介紹有金門戰爭遺跡、及戰爭對金門整體空間環境的影響。金門風景秀麗,登臨莒光樓頂,近可一覽金城鎮全景、浯江海潮,遠可眺望建功嶼、烈嶼風光及大陸山河。
在莒光樓旁的草地上,看到一隻在台灣難得一見的「戴勝」。
「戴勝」在台灣是過境鳥,要到每年三、四月的時候,才能在野柳海邊少量看到,但在金門則是全島分布的留鳥,這次在金門的古崗湖也看到多隻的群體。全世界的戴勝科鳥類只有一種,分布範圍廣達歐、亞、非三洲,戴勝喜歡在馬路邊、短草地、或耕地上活動,以長而下彎的嘴啄食地表的昆蟲,因此又稱為「地上的啄木鳥」。
「戴勝」最受人矚目的就是頭上的冠羽,受驚嚇或飛行剛停下時,頭上的冠羽會快速地一張一合,張開的冠羽彷如印地安酋長頭上佩帶的頭飾,戴勝的「戴」即是古代首飾之意。由於閩南墓塚多突出於地面,載勝常利用墓穴來築巢繁殖,因而在金門也有「墓崆雞」之名。
金門為島嶼丘陵地形,缺乏高山屏障,長久以來飽受飛沙滾塵嚴重戕害,加上戰亂為禍,島民於是將漳泉一帶以獅像辟邪的習俗引入,在村莊出入口且迎風面豎立「風獅爺」,自明末以來,鄉民信仰逐漸形成以風獅爺為聚落守護神,堪稱金門島最重要的人文圖騰之一。
這尊位於瓊林聚落村口,裂著嘴露出歡迎笑容風獅爺,面朝西北,係由整塊花崗岩雕琢而成,手持令旗,高大威武,有鎮煞止邪之氣勢,兩頰鬃毛立體突起,及尾巴圖騰是牠最特別的地方,這尊風獅爺最讓瓊林人感到驕傲,因為曾獲遊客票選為最威武及最佳服飾第一名。
金門地區約有七十餘尊歷經風霜的風獅爺,以不同姿態表情屹立在金門各處,或兇悍無比,或露齒含笑,圓圓酒窩,可愛有趣,有猙獰狀,也有一臉稚氣,並不是每一尊都具有百獸之王不可侵犯的神態,附近村民皆會配合年節、廟會活動,定期對風獅爺進行祀拜。
現今的金門「風獅爺」已由鎮風煞之神,轉變成村落守護神,風獅爺披著還願謝恩的大披風,在當地居民虔敬信仰中,永遠屹立不搖,已成為金門最特殊的民間信仰及鄉土景觀,蘊藏豐富的歷史文化與藝術價值。
這處稱為「瓊林」的聚落,位於金門島中央部的北端,由五個房份甲頭所組成的集村,各個甲頭無單一朝向,聚落內部仍保持明中葉以來的結構,為金門規模最大的自然村。
「瓊林」原名平林,因其地勢平坦,「多樹木,遠望森然若蓋」,只見一片叢林不見屋舍,因此名為「平林」。但到了明萬曆朝平林鄉進士蔡獻臣為官時,有一次明熹宗垂詢蔡獻臣的籍貫,覺得「平林」庸俗,不如「瓊林」的文雅,乃賜今名,故有「御賜里名瓊林」之譽。
「瓊林」是金門閩南聚落與傳統建築最具代表的地區,距今已有八百多年歷史,其中以文武世家,並保有「七座八祠」及金門最早國民學校「怡榖堂」著稱,內有傳統民居二百多棟,也是金門「三落大厝」數量最多的聚落。
「瓊林」開村甚早,是一個蔡氏大家族的血緣聚落,相傳這裡是一處「牡丹穴」,風水甚佳,蔡氏族群的發展正應驗如此的傳說。今日的瓊林,還保存著蔡氏聚落的生活型態,村子中多為祖孫父子兄弟伯侄。
「瓊林蔡」由於著重文教,因此在過去的科舉時代,中舉出仕者非常多,可說是一文風丕顯之地。整個聚落以蔡氏家廟為中心點,各分房則各自擁有祠堂,並在配置上以各房宗祠為中心,這些宗祠陸續由內政部整建完成,也已列入國家二級古蹟,是此處最具人文風采、也最有看頭之處。
現在「瓊林」仍保留傳統的祭祀活動,因此它是一個相當完整的文化系統,也是金門島上生命力相當活躍的傳統聚落。置身在百餘棟的房舍巷弄間,斑駁的牆瓦仍然整齊有序的圍著比民房略高的宗祠分佈著,這裡可以讓人感受到宗族強烈的凝聚力及濃厚的文風倫理。
這座「顏氏節孝坊」位在瓊林聚落附近的環島北路旁,是清朝道光五年為表揚瓊林蔡仲德之妻顏氏鳳娘節孝所立。關於她的事蹟,金門志上這麼寫著:「顏氏鳳娘,賢聚人;瓊林蔡仲德妻,年二十六守節,卒年八十一,道光五年旌。」除此之外,找不到其他事蹟。節孝坊正面雕雙龍搶珠圖,坊柱上題刻楹聯,為進士蔡廷蘭所題:「苦節堅貞廿六歲矢志栢舟備感風淒雨慘;恩錫獎綸千百年垂名華表無慚玉潔冰清。」
「顏氏節孝坊」位於寬廣的田地旁,秋天是一片富饒的高梁田景象,節孝坊的豎立讓這幅金門特有的田園風景增添了文化的內涵。「顏氏節孝坊」是金門現存三座節孝坊中唯一沒有列名古蹟的牌坊,但它的歷史意義還是不容遺忘的。雖然現在強調婦女的貞節會有不合時宜的感覺,但貞節牌坊背後所代表中國傳統婦女舊時含辛茹苦的撫幼行誼,也值得現代人們好好省思。
金門四處環海,為防止敵軍船艦登陸,早期從水際、灘際、岸際、到陸地皆設置了不同的防禦設施,這些沿著沙灘綿延設置的反登陸樁(軌條砦),呈四十五度角排成一列,是張顯金門身為戰地的標記之一。
經過歲月和海水的沖刷,現在的鋼軌都已生銹腐蝕,上面長有許多野生海蚵,每到採蚵季節,漁民們拿著工具,在軌條砦上敲弄蚵殼,形成有趣的景觀。
「馬山觀測所及播音站」位於金門最北端,是金門本島與大陸最接近的據點,距離彼岸的角嶼不過二千一百公尺,退潮後更只有約一千八百公尺。
到這裡,不難發現道路兩旁都是高高隆起的地勢,這是為了預防大陸將馬山公路看得太清楚而建造,由於距離大陸很近,這裡也設置對大陸人民心戰喊話的「馬山播音站」,透過四十八個超大型喇叭,將聲音穿過海峽,迴盪在對岸的空氣中,還時常播放鄧麗君的歌聲,是當時緊張戰勢氛圍中輕鬆的一幕。
經過馬山播音站後,就進入馬山觀測所地下坑道,由於這裡距離大陸最近,兩岸對峙時期充滿緊張氣氛,曾被稱為「天下第一哨」,有著漆上迷彩的碉堡及掩護碉堡的茂密叢林,內有望遠鏡可供遊客瞭望對岸大陸,天氣良好時,用肉眼即可清楚的看到廈門地區。
要到馬山觀測站的望遠鏡觀測點,必須走完這段全長一百七十四公尺的狹長坑道,以鋼筋混凝土構建而成的,稱為「被覆坑道」或「RC 坑道」,通道雖窄小,實體卻是非常堅固牢靠。
「坑道」是金門最具特色的戰地景觀,也是倍極艱辛的防禦工程,除了具有人員防空避難功能外,更具隱密調動兵力的神祕機制,可減少人員傷亡,發揮最大戰鬥力,達到「蓄存戰力於地下」的主要目的。
經過狹長的坑道後,盡頭即是觀測站的主體,厚實的堡壘內部擺放了三座高倍率望遠鏡,兩岸對峙時期,國軍二十四小時監控著對岸中共軍隊的一舉一動。近年兩岸軍事不再緊張,現在這裡已悄然褪去肅殺的戰爭氣息,隨之而來的是川流不息的觀光人潮,爭搶著望遠鏡觀看大陸的海岸風光。
過去這裡是高度軍事戒備區,外人根本無法接近,難探窺森嚴神秘的戰地,但現肅殺的砲火熄了,舉著三角旗的旅遊團進來了,戰爭遺跡一躍變成觀光賣點,戰爭的殘餘竟成為金門的商機。
由碉堡觀測口用望遠鏡可近距離看到對岸的中國大陸,戰爭時期扮演著軍事監控重地的角色,官兵撤離後改為開放遊客參觀,昨是今非,世事的多變,真是令人感慨良深。
從古至今,多少盛名將士,紛紛情有獨鍾將金門列為軍事要塞,「固若金湯、雄鎮海門」的地形要勢,使金門籠罩在烽火下近六個世紀,而今置身在這沈靜的戰地史蹟中,那肅殺的戰爭氛圍早已消失得無影無蹤,其中所欲傳達的訊息與省思,提醒我們不該再專注於以前的傷痛,而應該努力把握現在的幸福。
在「馬山觀測站」遇到晴朗的好天氣時,不必任何望遠設備,用肉眼就能看到對岸廈門漁村和高低起伏的群山,以前兩岸曾經炮火連天,現在則是一派寧靜悠閒的景色。
金門金沙鎮的官澳里,後有高地,前有海灣,里內鹽、蚵、漁、農還有津渡,是重要渡口,這尊官澳里「風獅爺」面朝東北,雄壯威武,守護著村莊,受村民膜拜。
金門現存的古風獅爺,絕大多數是石刻,只有少數是用磚泥、水泥或黏土建造,原因是金門盛產花崗石,且舊屬泉州更以生產高級的「泉州白」和「青斗石」出名,就地取材十分方便。在造型方面,風獅爺或大或小,或蹲或立,型態各具特色,有的手持令旗、彩球、印令,有的胸繫鈴鐺、面帶笑容,顯得十分淘氣可愛。
「金門民俗文化村」位於金沙鎮的山后聚落,建於清光緒二十六年(西元1900年),共包括十八棟傳統閩南二進式雙落建築,格局壯闊整齊,可說集中國傳統建築藝術之大成,是金門第一個開放成為觀光景點的聚落。
「山后聚落」分為頂堡、中堡及下堡,「金門民俗文化村」指的是中堡,這批對稱工整的二進式雙落古厝,加上一座宗祠和一座學堂,全部由在日本經商致富的王國珍及王敬祥父子,聘請江西建築名師設計,採事先規劃方式,從每戶位置、用途到室內空間、庭院、閣樓等,乃至壁樑雕畫、裝飾泥塑取材,都相當考究,歷時二十五年才完工。
「金門民俗文化村」的這十八棟閩南古厝,連厝成村,全部依山面海,棋盤式整齊排列,全景優美壯觀,各建築物的泉州白砌牆、交趾陶壁飾、斗拱雕琢、橫向隘門等等,都有值得細心觀察之處。
「金門民俗文化村」的主要構成單元為二落大厝,六座建築在左側增建突歸,主屋屋脊採燕尾,突歸則施以馬背,從巷弄望去,棟與棟之間的燕尾在天空對峙相向,飛揚起翹,配上藍天,煞是好看。
走進花崗石塊砌築壁體所構成的巷弄,渾厚堅固、古意盎然,密佈而完整的隘門群完全由花崗石條砌成,也是山后民居建築群的一大特色,同時反應了昔日聚落防禦的考量。
「金門民俗文化村」的十八棟建築分別設有「民俗文物館」、「禮儀館」、「喜慶館」、「休閒館」、「武館」、「生產館」及「歷史文化館」,目前還有王氏親族寓居住宅十棟,是一個活的民俗文化村。
這座「海珠堂」原為王家創辦的鄉塾,民國時期稱為「海珠學校」,是華僑熱心興學的典範。海珠堂得名於旭日東昇海面的意境,其建築形制源於本地的「三蓋廊」,尾櫸兩邊設有對稱的疊樓〈二樓〉,一樓則作成磚拱外廊,而主屋前步口有捲棚抱廈,增加了正殿的縱深,抱廈前並掘有一水池。
自晚清時期起,僑居日本的山后王家,以神戶為事業基地,建立了一個遍佈中國沿海及南洋各埠的貿易網絡。王家在海外設立的公司或商號相當多,包括日本神戶的復興公司、振興號、源興號及致和號,廈門的敬記洋行及昌記號,上海的復興隆,新加坡的和記公司,安南(越南)峴港的東南公司及印尼泗水的和興號等:此外亦於天津、大連、營口、哈爾濱設有分棧,生意網路遍佈各地。
在1870至1930年代間,山后王氏族人齊心協力,開拓龐大的海外事業版圖。王氏鄉賢在事業有成之際,不但返鄉興築大厝照顧鄉族,並贊助孫中山國民革命,其愛鄉國之情操,為遠渡重洋的金門華僑樹立了不朽的典範。
「金門民俗文化村」這十八棟古厝全部依山面海、井然有序,分三排排列,呈現出精緻而完整的閩南建築風貌。來到這裡的遊客,最喜歡站在古厝間的巷子裡,拍下馬背、山牆、燕尾與藍天的美麗構圖,留下這當年六位唐山師父巧妙打造的藝術作品,是來到金門大飽眼福的必到之處。
「海珠堂」屋簷上的瓷魚造型非常醒目有趣,閩南建築與其他建築最大的不同,就在屋頂裝飾以追求美感為主,其種類、數量及形式因地而異,裝飾物則是用玻璃作成的剪黏藝術品,或用交趾燒做成的人物,樣式變化多端,少有重覆。
「海珠堂」最醒目的特色是設有疊樓〈二樓〉,另外閩南建築的窗櫺數目,通常是奇數,傳統觀念認為奇數是陽數,偶數是陰數,所以一般住家或廟宇的窗櫺是奇數,宗祠的窗櫺數目才是偶數。
文化村的建築是非常精美的閩南式傳統建築,在當時設計的時候,經過了精心的規劃,呈現出棋盤式整齊的格局,裡面的雕刻、彩繪等裝飾都非常的精美。金門甚至有一句俗話說:「有山后富,無山后厝。」用來形容山后中堡建築的精美。
「喜慶館」的陳設,將金門先民重視的各種喜慶,「嬰誕室」、「冠禮室」、「禮堂」、「花轎」、「洞房」、「壽堂」作靜態的展示,計有十二個展示室,均作簡潔的文字說明。金門的風俗民情和台灣一樣,很注重喜慶,像添丁、成人、結婚、做壽,少不了都要熱鬧一番。
「金門民俗文化村」的古厝群造形雄偉,井然有序,牆面鞏固厚實、燕尾屋脊,飛揚天空,木石雕琢精細,陶藝飾品栩栩如生,以紅、黑、金為主,雖然久經歲月,但高貴氣質仍散發無遺。
「王氏宗祠」是山后聚落中最精彩的建築,傳說中山后龍穴便位於宗祠內,「龍頭」是在祠堂的右前牆角冒出地表,「龍尾」則在右後方偏室中出土,從科學的角度視之,正代表著中堡建築立基於花崗石岩盤上,堅固恆久,乃一福地。
宗祠被金門人視為該族盛衰之所在,故在地理、風水上特別考究,建築型式格局採左右對稱,由外往內,前低後高,空間上則依序為山門、天井、翼廊、正殿,山門台階、門柱、牆面、石鼓或石獅,皆使用花崗石建材,雕工精緻。
「王氏宗祠」為二落式建築,山川門中間由門神秦叔寶與尉遲恭鎮守,宗祠中門緊閉,平常人不可以從中門進出,只有祭祖的時候才會開啟。
「王氏宗祠」入口採凹壽作法,處處金碧輝煌、豐富艷麗,俗話說:「紅宮黑祖厝。」宗祠內部的主要顏色是黑色,與一般寺廟用的紅色不同,以黑色的莊嚴沈潛、紅色的喜氣搭配金色的高貴,是人們對它的「慎終追遠」。
金門人傾注所有的心力、網羅最好的建材、技術,都是為了供奉家族歷代祖先的「宗祠」,宗祠通稱「祖厝」,被視為一族興衰之所繫,是一族「奉先思孝」之精神寄託。
走進祠堂,建築的美學隨著風範塑造而逐漸一一呈現,結合了中國傳統人文意涵與建築匠藝的精湛智慧,從木石結構的棟架、瓜柱、斗拱、托木與樑柱能夠窺知一二,從典雅堂皇、精巧的雕飾、泥塑和彩繪可以明白後代族人的誠心敬意。
和台灣不同,由於臨近大陸,讓金門擁有悠遠的歷史,從晉元帝建武元年,晉人渡海避居,開啟了金門,唐朝闢建進行牧馬,讓金門有了發展機會,宋朝的辦學建祠,讓這裡文風興盛,元朝興建了鹽場,給了金門產業文化深刻的一頁,明朝建築金門城與古街,漸漸形成了商業市集的繁華,清朝開始,金門人有了前往他鄉打拼、衣錦返鄉的機會。
這就是現在的「金門」,結合人文、地理、歷史的點點脈絡,融合在這些建築裡、在廟祠中、在遺跡的一石一瓦。
金門風獅爺因塑造時所用的材質關係,大致可以分成三種,一種是座落於聚落村口,另一則是矗立在屋頂上,第三種則是嵌置在牆壁之中,而其設置的目的都為了鎮風、止煞、避邪和祈福,起源則與金門早期的生活環境有密切關係。
據說中秋節為風獅爺的生日,村民們都在這天祭拜祈福,常披巾於風獅爺身上,並將祭拜的湯圓或糕餅等貢品塞其嘴,稱之為「塞獅口」。
位於金門鵲山的「八二三戰役勝利紀念碑」,隨時提醒著人們:「勝利是由於不屈的意志和永不破滅的希望。」
「八二三炮戰」在一九五八年八月二十三日下午開打以後,接連四十四天,中共對金門發射了將近四十八萬顆砲彈,無論數量或是密度,都可在人類戰史上佔有一席之地,這場戰役發生迄今已經五十一年了,作為捍衛台澎金馬的指標戰役,它在中華民國國軍戰史上,可說是最重要的一頁。
「八二三戰史館」位於金門太湖榕園旁,落成於民國七十七年八二三砲戰三十週年,白牆、紅柱、琉璃翠瓦,外觀莊嚴。館外兩側,陳列有當年曾參與戰役的戰鬥機、戰車、加農砲等,館內則收藏當年的戰史、軍情、戰況、文物、史料及珍貴照片等文獻,藉以紀念當年砲戰中金門軍民之英勇事蹟,大門兩側牆壁,則鐫刻戰役殉職官兵姓名五百八十七位。
「八二三砲戰」並非只發生於一天,實際上自一九五八年八月二十三日,中共用數百門大砲於當日下午五點三十分同時向大小金門及大擔、小擔等島,進行密集性的砲擊,在短短八十五分鐘內共發射了三萬多發砲彈,砲戰並持續到一九五九年一月七日。
砲戰其間,對岸的中共總計向金門等地砲擊的數量超過四十萬顆,由於砲戰始於八月二十三日,史稱「八二三砲戰」,又由於這是一九四九年以後台海第二次大規模的軍事對抗,因此也有人稱其為「第二次台海危機」。
「八二三戰史館」內將戰役有關史料規劃成十二個展示區,以圖表、照片、文件、遺物、模型等不同展示方式,將八二三砲戰事件始末作最完整的記錄。遊客至此,可以真正體會到金門能在駭人密度的砲擊下存活下來,靠的並不是奇蹟,而是全體軍民一致的堅強意志和精誠團結。
當歷史的塵埃已化作了過眼雲煙,我們往往只知道歷史的久遠,卻常常忽視它的沉重。
「八二三戰史館」展示當年砲戰的種種史料,見證著那一段烽火連天的記憶,令人感慨人類發動戰爭的冷酷與愚蠢,這場砲戰後來由於美國的介入,反而促使台灣積極對自由、民主的追求,這也是八二三砲戰對台灣政治所產生的意外影響吧!
金門太湖景區旁的「榕園」,這裡原名「西洪」,相傳為明朝洪氏望族的故居,位居於「鳳穴」上的西洪村,在明朝時村中人才輩出,洪氏諸多族人在朝擔任要職,當時流傳著「人丁不滿百,京官三十六」的俗諺。
這裡原本林木蒼鬱,房舍儼然,後因樹木被大量砍伐,以致無法抵擋風沙侵襲,房舍倒塌毀損,居民逐漸遷走,僅存的這一戶,據說為明國子監洪受之故居。一九六七年此地闢為風景區,並種植大量榕樹,因此取名為「榕園」,剩下的一戶閩式建築並整修開放參觀,被蔣經國命名為「慰廬」。
「慰廬」是一座傳統閩南式建築,細心的遊客會發現屋頂中間有一尊迷你型的風獅爺,這是金門另一種版本的風獅爺。
位於屋頂的風獅爺大部份是武士坐在獅身上的塑像,僅有少數是單獅的例子,獅身上面的人偶,有人說是「蚩尤」,有的說是「瓦將軍」、「黃飛虎」或「申公豹」,莫衷一是。
「俞大維紀念館」係金門駐軍為緬懷俞大維先生一生奉獻國家、鞠躬盡瘁、德業豐功,足為後人景仰,故建館於金門榕園旁以隱喻其高風勁節,館內陳展俞大維先生的日常起居室、所使用的物品、閱覽之書籍及其歷程與功績的介紹,還有模擬其視察軍務時的蠟像。
「俞大維」曾任工兵署長、交通部長、國防部長,對國防戰役提供許多當時較為新穎且正確極具影響力的政治策略,八二三戰役期間不畏艱難,多次前往最前線洞悉敵軍軍情,使戰役得以將傷害降於最低,故俞大維先生對於國防及金門的政策地位上,功不可沒。
金門地區瓷土蘊藏量豐富,且品質優良,政府為促進工業發展,繁榮地方經濟,於民國五十二年設立「金門陶瓷廠」,為公營事業單位之一,亦是中華民國唯一的官窯,原係配合開發金門所產之優良高嶺土而設置,其後漸成為酒瓶容器及陶瓷藝品的總匯。
「金門陶瓷廠」所產製的瓷器盛裝金門高粱酒,是國內外愛酒人士爭相收藏的精品,其它如各式仿古瓷器、陶瓷版畫、青花瓷、結晶釉等陶瓷藝品,更是餽贈親友之最佳禮品,外賓來到金門,總不能免俗地到此一開眼界。
「金門陶瓷廠」為提昇官窯內涵,時常邀集國內知名藝術家、陶藝家駐廠指導,開創新格局、引領產品藝術化、提昇產品水準。金門開放觀光後,並成立陶瓷博物館,典藏數百件陶瓷珍品,豐富了收藏與展示內容,提供愛好陶瓷藝術人士蒞廠賞玩參觀。但今天適逢假日,陶瓷廠生產線停工,無法一睹陶藝師傅拉胚、捏陶、彩繪等製陶過程,令人感到遺憾。
位於金城舊市區的「模範街」,是目前金門保存最完整的老街,全長約七十五公尺,建築基地原是鄭成功訓練陸師的「內校場」。民國十三年由金門青商會長「傅錫琪」發起集資僑界而興建,因街道整齊及建築細緻,堪稱模範,因而取名「模範街」,連續拱廊式的特殊建造風格,左右各十六間樓房,原是金門的政教和商業中心,但於六十年代便沒落了。
金門開放觀光後,「模範街」一變而成為金城鎮的「活招牌」,各式各樣的特產及餐廳美食等店家,賦予了這條街嶄新的生命,來到這裡不論是 PUB、餐廳、飲食小吃店、特產店等,讓人氣沸騰了起來,尤其是夜晚,昏黃的燈光,讓整條街多了古意和風韻。
金門總計有一百三十多座洋樓,主要是受到僑商返鄉建設的影響,這座位於金城鎮後浦老街內的「陳詩吟洋樓」,佔地廣大,興建於民國廿二年。
於一九零三年赴新加坡、印尼開設土產貿易商號的金門高坑人「陳詩吟」,因利用第一次大戰期間物資急需的機會,而成鉅富。1932年他偕同四夫人薛賢珍 (金門珠山人) 返鄉建洋樓,於後浦購地建屋,不過,生意繁忙的陳氏並沒有親自主事,而是由四夫人薛氏及其姪兒陳文藩統籌一切,然而,當這棟洋樓尚未蓋到一半時,陳詩吟即在金門辭世,而在洋樓住不到四年的薛氏夫人,也因民國二十六年日軍發動戰爭而避走新加坡,將這棟房子託付親戚代管,爾後即不再返鄉定居,並曾作為金門高中教師的宿舍。
「陳詩吟洋樓」為金門典型的「蕃仔樓」,氣勢壯闊、美侖美奐,其「出龜」讓建物向外延伸的作法,給了生活休閒的新空間,洋樓裝飾精緻,中西各異的主題展現在正面的山頭、柱頭、簷飾帶等處,非常精彩。外廊部份的彩釉磁磚,繪有花飾、水果主題,立體生動,洋樓中西式合併的雕刻與裝飾在牆面外觀可以觀賞到,例如西式山頭、吹號的印度兵、憨番扛厝角泥塑、龍鳳、大象、老鷹圖案等等,除了流露著東方色彩,也洋溢著來自南洋異國風味。
位於陳詩吟洋樓旁的這座「奎閣」,為金門三級古蹟,道光十六年由地方望族「林斐章」捐地請人設計與建造,裡面供奉的是讀書人膜拜的神明「魁星爺」(北斗七星的第一顆星),奎閣的興建表示了當時金門文風鼎盛。
「奎閣」建築形式為傳統閩南式,屬八角形兩層樓的閣樓建築,一樓全部使用花崗岩石柱,柱上再接木柱,做成四周檐廊的形式。從造形及建築風格上看來,金門奎閣可能是承自泉州晉江魁星樓的作法,十分能反應文教建築樸實的特質,是金門閩南式古蹟建築中相當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邱良功母節孝坊」矗立在金門熱鬧的模範街頭,是臺閩地區現存牌坊中最為完整壯觀的一座,高聳精緻得令人很難不去注意它,已被列為國家一級古蹟。節孝坊建於清嘉慶十七年,旌表任浙江總督的金門人「邱良功」守節二十八年的寡母,茹苦含辛、教子成龍的感人事蹟,牌坊全以上好石材砌成,其四柱三間五樓三層式、三個屋頂的建造模式,雕工精細,堪稱藝術傑作。
這座雕工細緻的貞節牌坊,由上等的泉州花崗石和墨綠的青斗石雕鑿建造而成,並在四根柱子前後立著四對雄雌石獅,增加基座的穩固,也彰顯了牌坊的雄偉。在頂端中央豎立著雙面刻著「聖旨」的石匾,石匾下鐫刻著金色的「欽旌節孝」四字,二旁青斗石雕花圖像分別是楊震拒絕賄賂與蘇武牧羊的畫,表達其珍貴的節操,底下是聖旨的內容,柱身上則刻有闡述著邱良功母的節孝事蹟,這座節孝坊已成為金門最具代表性的古蹟。
參考引用資訊:《 金門縣政府觀光處 》‧《 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 》
Canon 1000D 2009/11/01
Photo By Jeffrey Hsu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