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2篇:【 金門國家公園 (二) 】
來到金門旅遊第二天,行程安排前往有「外島中的外島、前線中的前線」之稱的「烈嶼」( 俗稱小金門 )。
「烈嶼」位於金門本島西南方,居金門與廈門之間,地處大陸福建九龍江口外,包括有大膽、二膽、復興嶼、猛虎嶼、獅嶼等諸小島,島形東北寬而西南窄,縱橫兩端相等,皆約六公里,島西面和北面與大陸隔海相望,距離大陸廈門最近處只有五千公尺。明朝時江夏侯「周德興」造巡檢司城於烈嶼,與金門城遙相犄角,控制南方海疆的門戶,自古以來戰略地位重要,為兵家必爭之地,尤其半世紀以來,國共對峙,兩島更是同舟一命,唇齒相依,不可分割。
「烈嶼」四面環海,島上無高大山脈屏障,地表岩盤裸露,丘陵起伏,海岸曲折蜿蜒,潮汐沖積形成美麗的白色沙灘,構成海島特有的地理景觀,自金門成立國家公園以來,其戰地的角色已漸退去,代之而起的是「海上公園」的全新面貌。
由於地理環境特殊,身居捍衛台海的重要戰略地位,小金門的發展與景觀充滿著濃厚的戰地色彩,觀光景點也多以戰地史蹟為主。由於長期的軍事管制,又缺乏經濟發展誘因,烈嶼至今仍保存著極具原始的自然風貌,空氣清新、景色宜人,利用戰備車轍道改建的自行車道深具特色,兩旁綠蔭如蓋,宛如綠色隧道,騎來別具一番風味,加上人車稀少,烈嶼可說是最適合發展單車環島觀光的美麗島嶼。
「烈嶼」位於金門本島西南方,居金門與廈門之間,地處大陸福建九龍江口外,包括有大膽、二膽、復興嶼、猛虎嶼、獅嶼等諸小島,島形東北寬而西南窄,縱橫兩端相等,皆約六公里,島西面和北面與大陸隔海相望,距離大陸廈門最近處只有五千公尺。明朝時江夏侯「周德興」造巡檢司城於烈嶼,與金門城遙相犄角,控制南方海疆的門戶,自古以來戰略地位重要,為兵家必爭之地,尤其半世紀以來,國共對峙,兩島更是同舟一命,唇齒相依,不可分割。
「烈嶼」四面環海,島上無高大山脈屏障,地表岩盤裸露,丘陵起伏,海岸曲折蜿蜒,潮汐沖積形成美麗的白色沙灘,構成海島特有的地理景觀,自金門成立國家公園以來,其戰地的角色已漸退去,代之而起的是「海上公園」的全新面貌。
由於地理環境特殊,身居捍衛台海的重要戰略地位,小金門的發展與景觀充滿著濃厚的戰地色彩,觀光景點也多以戰地史蹟為主。由於長期的軍事管制,又缺乏經濟發展誘因,烈嶼至今仍保存著極具原始的自然風貌,空氣清新、景色宜人,利用戰備車轍道改建的自行車道深具特色,兩旁綠蔭如蓋,宛如綠色隧道,騎來別具一番風味,加上人車稀少,烈嶼可說是最適合發展單車環島觀光的美麗島嶼。
由金門本島要搭船至小金門,唯一的交通孔道是位於金城鎮西方的「水頭碼頭」。
金門本島的「水頭碼頭」以前只是個漁港,並負責大、小金門的船運,為了小三通蓋了這座宏偉的旅客服務中心,有寬敞明亮的候船大廳,通關設施完善,由這裡搭船約四十分鐘即可抵達廈門,水頭漁港現在已成為金門最繁忙的客運碼頭。
這是往小金門的渡船售票亭及候船室,同樣位於水頭港區內,但是和小三通的宏偉旅客服務中心相比,怎麼差這麼多?
往返大、小金門的「浯江號」渡輪每半小時發船一次,票價六十元,船隻還可拖運機車及腳踏車等小型車輛。
多年來金門人一直在研議要興建一座聯絡大、小金門島的跨海大橋,但因金門地區建材取得不易,還有金門無大型營造商等諸多因素及藉口,迄今仍未動工,因此被當地居民戲稱為一座「選舉浮橋」。
「烈嶼」島上皆由花崗片麻岩構成,孤懸於浩瀚的大海之中,水頭碼頭至烈嶼的航程約十五分鐘,在船上可以欣賞大、小金門的海上美景。
「烈嶼」為金門所轄五個鄉鎮中唯一的離島鄉鎮,由於與金門本島僅靠渡輪接駁,發展較緩,因此反而能保存較多既有之原始生活風貌及自然景觀。
「九宮碼頭」位於烈嶼煙墩山下之臨海處,隔海與金門本島的的水頭碼頭遙相對望,是到烈嶼觀光的第一站,為使碼頭運作不受潮汐影響,設有凸堤浮動棧橋讓交通船靠泊,左右兩邊則各有潔淨美麗的沙灘及波濤洶湧的岩石海岸。
烈嶼有「風雞的故鄉」之稱,一出九宮碼頭,就可看見碼頭地標上方那隻昂首啼叫的「風雞」,氣宇軒昂,非常醒目。
「風雞」是小金門最具特色的辟邪物,也是此地特有的民間信仰,公雞有守時報曉的功能,嘹亮的叫聲似乎是要斥退邪惡與黑暗、迎接希望與光明。烈嶼過去和大金門一樣同受風災之苦,因此當地居民在各村落豎立陶瓷或泥塑的公雞,和金門本島的「風獅爺」一樣,具有鎮風煞、驅邪避災、護宅、保平安的意義。
出了九宮碼頭往前走上階梯,至國家公園烈嶼遊客中心旁,即可走進金門地區最大的戰事地下坑道:「九宮坑道」。
「九宮坑道」是當年為了避免運補船隻在裝卸貨物過程遭受共軍炮火,而於堅硬花崗岩下開挖出來的坑道,全部由國軍以人力開鑿而成,由於當時物資與機具缺乏,加上必須在對岸炮火下施工,因此,坑道的完成本身就是一部血淚史。
「九宮坑道」口有特殊的地質景觀,此地大多為沉積岩源型之花崗岩類,露頭處可觀察到花崗岩物質注入片麻岩中,沿岩石中之片理組織行交換作用,所形成的具有黑白相間、帶狀排列的混合岩體。
在花崗岩下開挖出來的坑道,由於必須考量船隻運行的機動性與便利性,因此必須多開挖支道以供船隻迴轉,而貫穿整個花崗岩磐岬角的九宮坑道整體如雙「丁」字型,主水道全長七百八十公尺,副水道也有一百九十公尺,有四個出入口,規模比大金門的翟山坑道還大,不但是運補基地,昔日還設有醫院,是「地下金門」的代表作。
金門戰事坑道開鑿都採用爆破方式,先以炸藥炸開一點小洞,再用人工將碎石一塊塊搬出,之後再炸、再搬出,國軍官兵流血流汗地開鑿質地堅硬的花崗岩,坑道內展示開鑿時的簡陋工具,坑道岩塊的鑿痕,處處讓人感受到開鑿時的艱辛。
登陸艇在沙灘上進行運補時毫無掩護,容易受對岸炮火襲擊,為了避免造成人員物資的重大損失,於是建造一條從海上直達山腹內的水道,上頭有堅硬的花崗石阻擋,讓補給小艇得以停泊在山腹內進行補給,「九宮坑道」在八二三砲戰時發揮了很大的功能,現在則成為一項偉大的戰後史蹟。
九宮坑道另一端直通「羅厝漁港」,港內風平浪静、漁船輕摇,當年的炮火塵煙早隨著歷史飄散,現在已經嗅不出戰爭的慘烈氣份,看著這一幅寧靜悠閒的景色,真讓人感嘆那段烽火連天的緊張歲月。
金門國家公園「烈嶼遊客中心」位於九宮碼頭左側山腰上,主要是介紹當地的概況,包括生態景觀、地質構造、閩式建築及人文戰役史蹟等基本旅遊資訊,是遊覽烈嶼必經之途。
「烈嶼遊客中心」原為國軍部隊駐防地,為一座迷彩軍營式建築,移交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後,歷經三年多的整建,已連同九宮坑道一併正式對外開放,中心前廣場的視野十分開闊,可以清楚眺望到金門本島。
「烈嶼遊客中心」有內容簡單扼要的圖文及簡介,展示金門與大陸廈門的相對位置、小金門賞景據點、道路動線、豐富的地質景觀及坑道介紹,使遊客能對烈嶼地區有一概括性的瞭解。
為了配合現在正熱門的自行車旅遊風潮,金門國家公園在大、小金門九處旅遊景點,共準備了三百輛自行車,提供遊客洽借,只需質押證件,完全免費。
由於小金門幅員不大,既然有這樣的好康,一行人因此決定騎車環島觀光,烈嶼遊客中心服務人員熱忱親切,為我們詳細解說自行車路線及殷切叮囑安全事項,真是到了金門,讓人感受大不相同。
一行人騎車從烈嶼遊客中心出發,一個陡下坡又來到九宮碼頭,地標上的風雞似乎在啼叫著為我們送行。大、小金門雖僅一水之隔,兩邊的辟邪物竟有如此大的差異,一邊是雄獅,一邊是公雞,令人嘖嘖稱奇。
經過九宮碼頭後,最先來到的是一處砲彈造型的圓環,即是「八二三砲戰紀念碑」,這是為紀念當年八二三砲戰,烈嶼軍民浴血戰役的光榮勝利而建造。
對大多數的人而言,發生在一九五八年的八二三砲戰只是個歷史名詞,但是對於金門人來說,此次的戰役就是一場同舟共濟的生死之役,是一場令他們永生難忘的戰役。八二三砲戰期間,不到十五平方公里的烈嶼承受了對岸二十二萬七千多發砲彈猛烈攻擊,為大金門落彈之半數,尤以大、二膽島平均每平方公尺落彈達六十餘發,更為大金門落彈密度之八倍,這座八二三紀念碑為當時烈嶼軍民捍衛國土做血汗見證,更是小金門的精神地標。
小金門地形起伏適中,道路景觀優美,再加上人車不多,騎自行車漫遊小金門是最輕鬆,最沒有壓力的旅遊。金門現有道路獨具戰地風格,騎自行車在美麗的林蔭雙車道間,沿途自然景觀優美,鳥類資源豐富,亦保留有很多人文及戰役史蹟,在自行車旅程中處處可見。
「烈嶼」環島自行車道係將目前仍保存十分完整的環島車轍道整合規劃而成,全長約十八公里,風光以小金門環島海景與戰役工事為特色,各景點皆設立路線導引圖,起點並加設解說牌,讓遊客能以更輕鬆悠緩的步調,細細品味小金門豐富的人文與自然景觀。
「烈嶼」地勢起伏雖不大,但對平時少騎單車的人仍是小小考驗,車道大多穿越在茂密的林蔭下,並串聯沿途之人文史蹟及自然生態景點,途經的海岸都有被海水侵蝕的花岡片麻岩與金黃色沙灘,交錯構成一幅特殊的地形景觀。
這次行程從九宮碼頭出發,以逆時鐘方向繞經將軍堡、鐵漢堡、湖井頭戰史館景區,沿途綠蔭夾道,猶如一條綠色隧道,騎乘起來十分舒適愜意。
車道兩邊經過多處用鐵絲網圍籬的地雷區,骨髏頭的紅色警示標誌,令人感受到恐怖的死亡氛圍。
「地雷」在戰爭後遺留下來所殺傷的平民,比在戰爭中所殺的軍人還多,據統計,單在柬埔寨戰後便有三萬五千人被地雷炸斷腳而被迫截肢。佈雷速度快而容易,價格成本也很低,相反的,掃雷不但成本甚高,而且難度大、需時長,亦非常危險,埋有地雷的土地長時間不能使用,也影響當地居民的生計。
騎到這處名為「將軍堡」的軍事景點,這裡是八二三砲戰的重要戰役史蹟,原為烈嶼守備區的重要軍事基地,其地理位置正好監控著大、小金門水道,近年來由於戰略改變,軍隊撤走而成為空置據點,後由金防部移撥給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依原貌修復,重現當時駐防設施,開放給遊客參觀。
這裡會被設為一處景點,是由於八二三砲戰其間,蔣經國曾偕同王昇、柯遠芬二位將軍自水頭乘登陸艇抵烈嶼慰勉守軍,並在砲火聲中與當時第九師師長郝柏村少將會商軍機於這個碉堡內,因此取名為「將軍堡」。
金門的近代歷史與記憶都被雕刻在這些碉堡上,到底是戰爭造英雄,還是英雄造戰爭?
金門開放觀光後,「將軍堡」由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整修規劃為小型軍事博物館,並充實堡內史蹟陳展,讓遊客體驗阿兵哥當年擠在小小空間等待射擊的感覺,隨著兩岸形勢趨緩,煙硝味已隨風飄散,但戰爭的痕跡已永遠定格在碉堡中。
「將軍堡」設有二十四個機槍口,牆壁上「看不到不打,瞄不到不打,打不到不打」的標語,顯示當年軍火維艱的處境,每一發子彈都非常珍貴,和現在的好萊塢戰爭電影相比,美軍總是提著機槍亂掃一通,真有天壤之別。
「將軍堡」臨海興建,下層的各個機槍射口,北向可監控金門港灣,南向則可監控金烈水道海域動向,碉堡上層則視野遼闊,可監控大金門西海岸之防禦動向。
Steve 服兵役的時候,在大、小金門駐防剛好各一百天,睽違多年,金門的地形地物已有很大改變,和 Rock 拿著地圖比對這裡的地理環境,尋找曾經來過的痕跡,從自己塵封的記憶中回顧往事。
「將軍堡」左方是一處半月型海灣及白沙綿延的海岸線,這處靜謐的海灘,由於長期受到軍事管制,因此未受任何污染的靜臥在此處。
今天陽光普照,海水湛藍清澈,美麗動人的海岸景觀,一點也不輸其它外國渡假聖地,在碉堡上以一種平和的心態默望這一方天地,誰能想到這裡曾經炮火連天、彈痕遍地,發生過驚心動魄的戰役呢?
「鐵漢堡」位於烈嶼東北部丘陵地,堡內軍事設施可分為地上與地下兩部分,地面上有砲堡、中山室、彈藥庫等,地面下有五座機槍堡及綿延一百多公尺的地下壕溝,可分別串聯地面下的主要軍事設施,並有三處開口可通往地面上。
金門地區長期扮演著兩岸軍事對峙的前哨角色,島上處處是碉堡、坑道、標語等,舉目都是戰地景致,昔日戒備森嚴的軍事區,在官兵撤離後開放遊客參觀,成為有別於其他地方的獨特旅遊資源,振奮人心的戰鬥精神標語可以讓官兵們熱血沸騰,但這種死刑警語讓老百姓看了,真會汗毛直豎。
將近半個世紀的國共對峙,使金門長期承受猛烈砲火洗禮,在「固守前線」的堅定信念下,造就了今日金門地區隨處可見的營區、碉堡、壕溝和地下坑道,而今這些戰備坑道大多已卸下神秘面紗,許多鮮為人知的煙硝往事,也都隨著這些坑道開放而解密。
在曾經炮聲隆隆的激戰日子裡,不知有多少戰士們在這狹窄的坑道裡渡過,對以前在這裡為國盡忠職所的官兵,我們應該始終不停止敬意。
坑道內這些簡陋的寢具及鐵櫃,遺留著當年的戰爭記憶,想到以前的國軍官兵長期生活在這潮溼陰暗的地方,心靈難免要受到震撼及感動。
人類真是何其不幸,天災人禍遍佈世界,但上帝給了人類苦難的同時,也給了人類一顆承受苦難的心。惜福,才是一種生命態度,選擇戰爭,實在愚不可及。
和平的追求,往往需要經歷漫長的過程,我們經歷了太多的變化,而這一切還將繼續。進逼一步,可能兩敗俱傷,各退一步,或許就是海闊天空。
「金門」地位險要,自古即成兵家必爭之地,因此人們多會認為戰地必然童山濯濯,少有林木蓊鬱景象,尤其在連番戰役肆虐下,景觀想必一片荒蕪。
確實金門自明末以降,大舉伐木造船,自然條件丕變而致飛沙走石,植物生長不易,但自民國三十八年國軍進駐後,深感綠化之重要,於是開始大規模人工造林,在每一士兵負責一棵樹之生長下,經過多年的努力,終於改變了自然環境,也創造出處處蒼翠的秀麗風光,使金門成為一處海上公園。
金門人工造林以「木麻黃」居首,佔全島樹木的一半以上,由於木麻黃全株都是細絲狀的枝椏,能讓風從空隙間滑過,就算在強風的海邊環境裡,依然能長成高大的喬木,故常常種植成林來防風。另外,木麻黃是具有根瘤的非豆科植物,所產生的根瘤菌可以固定空氣中的氮,因此極耐貧瘠的土壤,由於木麻黃除了抗風,還抗旱、抗鹽份,因而成為金門地區造林的首選。
秋天是金黄的世界,也是收穫的季節,秋天的金門最具特色的田園景觀,就是遍地成熟的高梁田,秋日柔和的陽光,為一株株成熟飽滿的高梁,鍍上一層金黃的色澤,沉甸甸的隨風搖曳。
金門因受地理環境影響,雨量稀少又分佈不均,加上東北季風強勁,屬沙質土壤,其他作物生長困難,只適合高梁及小麥等種植。由於金門縣政府與金酒公司對農民的小麥與高粱實行「保價收購」,且小麥較高梁易於種植,故農民紛紛轉種小麥,導致目前小麥的產量近幾年逐年提升,而高梁產量卻是逐年減少。目前金門酒廠製酒所需的高梁及製酒麴的小麥,金門當地產量還不及酒廠所需的十分之一,不足之處都是從國外進口。
「湖井頭戰史館」位於烈嶼的西北端,距離廈門相當近,據說當年鄭成功初抵烈嶼時,就是在此地登陸。這裡原是一處面對大陸的重要軍事據點,與大金門的馬山、古寧頭一樣,同為昔日向大陸心戰喊話的前哨站,為保存戰爭史料及發揚金門砲戰大無畏之精神,而設立了這座戰史館。
這是一座展示烈嶼過去幾場戰役傷痕的史料館,豐富完整的文字和圖像記錄,詳細展現了烈嶼軍民勇敢抗敵的史蹟,館外兩側牆上有八二三砲戰實況銅雕,館前廣場陳列著高射砲、五七戰防砲和機槍等武器,配上城垛式的牆頭設計,更加凸顯出濃厚的戰地氣息。
「湖井頭戰史館」內詳細記載了歷次戰役中,烈嶼島上軍民同胞雖在槍林彈雨中,仍奮勇抗敵的堅毅精神,陳列了戰爭時雙方所使用的武器、戰役實況及烈嶼軍經建設、歷任國家元首、政府官員巡視金門之照片資料等。
一進戰史館就可看到這些當年對岸丟過來的炮彈,從一九五八年開始的二十年之間,大陸總共對金門地區發射了超過一百萬顆砲彈,創下戰爭史上落彈密度最高的紀錄,現在金門很多地方還可以陸續挖出半世紀前的砲彈。
「砲彈」是一種負載火藥的投射物,通常是尖頭圓柱形物體,外形合乎空氣動力學的要求,這些經過焠火過的彈殼異常堅硬,金門居民撿拾利用這些廢彈殼製造金門菜刀,已經成為金門的名產之一,開放小三通後,這些曾經是大陸威脅台灣的砲彈所做成的金門菜刀,反而成了大陸觀光客爭相搶購的產品。
「湖井頭戰史館」結合現代科技手法展現新風貌,展示內容包括資訊服務站、烈嶼師旅之戰績、鐵漢雄姿、駐守金門的日子、阿兵哥的故事─傾聽他們的聲音、瞭望體驗區等單元,並建置電腦資料庫供遊客查詢閱覽,這處「鐵漢雄姿」影片播放區,播放的內容為各種不同的軍事操演。
「湖井頭戰史館」展出的戰爭史料,彷彿將人帶進了金門砲戰的時空裡。
有感於金門歷經烽火的焠煉、時代的變遷,曾有十萬大軍駐守金門,故將此館規劃為「軍人的生活館」,藉此讓駐守過金門的退役軍人,回到本館時能憶起其當兵時的歷程,也讓沒當過兵的人瞭解在金門當兵的辛苦。
從戰史館史料翻拍到的這種烈嶼車轍道,其原為戰備道路,為軍方構築用以備戰時各據點聯絡及戰車行走,是一條寬約四公尺,鋪面為二道水泥,中間夾以碎石塊,二側為泥土自然長草的戰備道路,因路況高低起伏,頗具挑戰性,金門國家公園成立後,將其加以整修改為自行車道,現在取名為「濱海大道」,已經成為小金門最受遊客歡迎的自行車道。
戰史館除了展示戰史資料外,還有觀測站和播音站,觀測站架有三隻高倍率望遠鏡,讓遊客看看今昔金廈兩岸紛擾競合的時代變化,提供不同遊憩體驗。
「湖井頭」位於烈嶼的最前端,在晴朗無雲的天氣,憑肉眼就可看到對岸廈門與海上和台灣造型大異其趣的大陸漁船,如透過高倍率望遠鏡眺望,更可清晰的看到廈門市區高聳的建築物。
大陸改革開放,走的是資本主義經濟,大量引進外資,帶動了城市快速發展,尤其沿海都市的經濟成就更為明顯,廈門已經從一個普通的沿海小鎮成為現代大都市,用肉眼就可以看到廈門市區高樓大廈鱗次櫛比,如果兩岸再次開戰,這些大樓命運,不堪設想。
途經的這座「烈嶼鄉文化館」,是由原鄉公所的舊址改設而成,提供外界參觀館內典藏的珍貴地方文化資產,也為烈嶼鄉注入新的文化泉源。文化館除了提供金門本地鄉親前往參觀,現在也是旅行社安排遊客到小金門參訪的景點之一,遊客絡繹不絕,達到鄉公所推廣地方文化資產的效益。
「烈嶼鄉文化館」展示許多小金門珍貴的地方文化資產,包括早年聞名的閩劇社文物,和當地風俗相關之歷史文物、生活用品等,文化館的對外開放,傳承發揚地方珍貴的文化資產,可說是開地區風氣之先。烈嶼鄉公所也是金門地區第一個成立專屬的地方文化館,用來保存地方文物古蹟資產,為各鄉鎮樹立學習的模範。
「烈嶼鄉文化館」內部陳設的文物蒐集,遠比硬體建設還要困難,但在鄉長發出蒐藏民俗文物的動員令後,獲得地方鄉親的熱烈迴響,許多人自願捐贈、借展、寄藏相關文物,這些珍貴的文物及用品,琳瑯滿目,豐富了文化館的內容。
地方文化館的設立,不僅是提供各種文物展覽、典藏及藝術作品展覽優質的場地,更可提供鄉內中小學鄉土教學之用,讓社區民眾和學生共同參與,了解在地文化的可貴性,進而薪火相傳,直接間接地提昇社區學生、居民的文化氣息和藝術修養,使社區產生深度的凝聚力。
「八達樓子」位於烈嶼西宅村十字路口,是小金門最知名的圓環雕樓,興建於一九六六年,這座方形城堡式建築,主要是為紀念抗日戰爭時,誓死固守、堅決抵抗而壯烈犧牲的七位戰士。
一九三三年,日軍突襲長城口的國軍部隊,為誘敵,國軍留下一班步兵七人死守在古北口的八達樓子,以掩護長城部隊一五四兵團轉進,七位步兵在堅決抵抗數日後,終因敵眾我寡,在日軍的攻勢下,壯烈成仁。烈嶼前線建此樓堡,除了為感念七人之英勇事蹟,也提醒軍民同胞要居安思危。
八達樓子屬城堡式建築,斗大的「八達樓子」四個大字,象徵著四通八達、衢路險要的意思,內有旋梯可達樓頂,七位分據四方看守山海關、古北口、喜峰口及九門口的戰士雕像,各擺出偵察、射擊、投彈等動作,細緻而栩栩如生。
「八達樓子」除了主體城樓建築外,環繞四周的壁壘上有斗大的「獨立作戰」、「自力更生」、「堅持到底」、「死裡求生」精神標語,更顯出在前線戰地,國軍們力抗眾敵,保衛國家與人民的決心。
頂樓塑立的七勇士像栩栩如生,由下往上看,感覺勇士的槍口指向你,似乎告誡你不得越雷池一步;若由頂樓往下眺,居高臨下,任一風吹草動皆能掌握,戰士們的謹慎戒備模樣,令人懷古思幽,彷彿自己也參與那風聲鶴唳、草木皆兵的緊張戰事,身歷其境。
「烈嶼」雖然只是個方圓約十五平方公里的蕞爾小島,但島上岡巒疊翠、景物清新,環島公路建設得非常便捷完善,由於人車稀少,在這裡騎乘自行車,可說非常安全,雖然地勢起伏不一,但也增加了挑戰性及趣味性,只要不是體力太差,花一天的時間,在小金門用單車環島觀光旅遊,可說是最佳選擇。
這次來到金門,總覺得各處的路標都不是很清楚,有些叉路口更沒有任何路標,即便拿著地圖對照,也經常會迷路或走錯路,在一次和當地人的聊天中才知道,這是基於戰事考量,沒有路標是為防敵軍登陸後對路線瞭若指掌,雖然金門成立國家公園後已經加緊對路標的設置,但在許多較偏遠地區,仍然沒有路標。
由於金門歷經長時間的軍事管制,幾近封閉的自然環境才未遭到干擾與破壞,使生態景觀與優良的海濱風情相映成趣,如果渴望在城市的喧聲中尋求自然與寧靜,來到金門,一定能求得一種平衡。
有一句笑話說:「有錢的時候,在健身房騎自行車;沒錢的時候,在馬路上騎自行車」這裡是遠離人群車陣的絕佳所在,處處靜謐而又安逸,我現在正沒錢,還能與好友來這裡騎車,真是愜意!
對了!還有一句話說:「沒錢的時候,一群朋友;有錢的時候,一群保鏢。」難怪!我只有一群朋友 ...........
時間已經不早,綠色的縫隙中灑進一道道金光,迅速西移的太陽提醒我們時間無情流逝,經過一天的騎乘,最後這一段陡坡更讓三位太座大喊吃不消,紛紛落馬推車。
我們必須趕在下午五點二十分回到烈嶼遊客中心還車,因為早上出發的時候,那位單車管理員很客氣的要求我們盡量不要延誤,因為今天晚上他和女朋友有約,這等重要的事,我們當然要緊記在心。
下午五點十分,一行人騎回到「羅厝漁港」,秋日的夕陽映紅了西邊的天際,落日餘暉在海面上泛出炫麗的光芒,在這傍晚時分,暮色中的羅厝漁港別有一番景色,小金門得天獨厚的海濱自然風光引領我們回歸自然。
下午五點十五分提前回到烈嶼遊客中心,還剩的五分鐘,就請管理員為我們三對老夫老妻拍張大合照,證明到此一遊,還是用騎腳踏車的。
由於體力不濟,加上早上搭車再乘船到小金門,已經快到中午時分,吃個中飯又蘑掉不少時間,我們今天其實只環了半個小金門,無法一窺烈嶼全貌,下次再來又不知何時,未免覺得遺憾。
最近個人生涯規劃有很大的變動,生活變得無法隨心所欲,這次偕同好友一起到金門旅遊,主要是對歷史和自然的一種追索,也想嘗試著從歷史和自然中再去尋找自己的動力和靈感。
我想,金門曾發生了什麼事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去感受這裡所發生的事。
參考引用資訊:《 金門縣政府觀光處 》‧《 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 》
Canon 1000D 2009/11/15
Photo By Jeffrey Hsu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