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4篇:【中橫天祥單車行】

    泰戈爾曾說:「我很高興生活在這個偉大的世界上!」,而我要說:「我很幸運生活在台灣這座美麗的島嶼上。」

    生活就像音樂節奏般跌宕起伏,四季更迭,又是新的一年,網站後繼乏力,愧對許多網友期待,好友 Rock和 Steve 不忍我被工作折騰得意志消沉,說什麼也要再次安排一起出遊,幾經研議,終於敲定到花蓮,用騎單車的方式,遨遊中橫公路太魯閣到天祥這處精華路段。

    台灣的「中部橫貫公路」開工於一九五六年,大致沿著合歡越嶺古道興建,它曾是百年前原住民的獵徑;日治時代的理蕃道;二次大戰時的產金路;國民政府遷台後,退除役官兵成為中橫的築路人,以手工及簡單機具開鑿中橫公路,歷時五年通車,持人世之斧、竟未世之功,完成舉世之作,讓世人得以一睹《太魯閣峽谷》的雄偉與壯麗。

    中橫公路東段從太魯閣牌樓到天祥,全長約二十公里,沿線地質大多為大理岩,流經其間的立霧溪切穿了大理石岩層,造就了舉世聞名的太魯閣峽谷。曾經有人說,想要盡情體驗這段天地造化、鬼斧神工的世界級景觀,是「坐車太快、走路太慢、而騎單車剛剛好」,經過這次的單車之旅,證實這句話形容得相當貼切。

    旅行可以增長見識、拓寬胸懷,騎著單車旅行,更能激勵自己的勇氣和鬥志,人生價值應該由自己決定,追尋自己內心的方向,藉由旅行讓疲憊不堪的生命獲得舒解與快樂,是不二法門。


為了寫這篇遊記,翻箱倒櫃找出這張二十幾年前的照片,塵封的記憶,一下全湧上心頭,回想當年七位好友攜家帶眷的中橫之旅,歡樂的時光,再次一一浮現腦際。

韶光易逝,彈指一揮間,圖中這些小孩,現在都已長大成人,有的出國留學,有的已經成家立業,更慶幸的是所有的小孩人格都非常健全,各自擁有一片天地,這些由照片定格的過往,就好像是被雕刻的時光,已化做永恒的記憶。


斗轉星移、歲月如梭,一不留神,我們都已跨過了壯年的門檻,兒女也都長大離巢。二十幾年後的今天,同一地點,景物依舊,但人事全非,僅剩這三對老夫老妻,其他四位老友事業發展各不相同,已很難再全數集合共遊,雖然不免覺得遺憾感傷,但這是生命成長的必經歷程,所幸我們皆老而彌堅,都已是歷經人生駭浪的鬥士,雖然對時光流逝束手無策,但也驚覺再無浪費光陰的本錢,要想使自己的人生擁有與眾不同的風景,就必須走一條與眾不同的旅程,因此反而越來越不怕接受挑戰。


上午九點五十分,從太魯閣牌樓出發,展開今天的旅程,雖然昨夜細雨紛飛,但出發時陰霾已經逐漸散去,對我們來説,只要不下雨,就是好天氣。

太魯閣台地位在立霧溪出海口的北岸,蘇花公路與中橫公路在此交會,台地上設置有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及遊客中心,是國家公園經營管理的樞紐,也是遊客進入太魯閣峽谷前的重要服務據點。


中橫公路花蓮端的太魯閣口海拔六十公尺,距離我們今天的目的地,標高四百八十公尺的「天祥」約僅二十公里,在這樣的長度爬升四百多公尺,對騎單車來說,可說是緩坡向上,加上這段路程風光實在太過秀麗,必定是處處停留賞景,有長達一天的時間可以慢慢體驗沿途的景色,騎起來可說輕鬆愉悅。


高山峽谷是使台灣太魯閣國家公園名聞於世的地景,園區內孕育了豐富獨特的自然、人文生態景觀,而穿越其中的中橫公路,從海平面至三千公尺以上的合歡山區,公路蜿蜒於立霧溪及大甲溪畔,綿延約二百公里,無數穿越峻嶺的隧道及各式橋樑,皆說明開路時的艱辛,今日遊人視野隨路流轉,遼闊的太魯閣峽谷,高山和流水之風貌於焉展開。

一騎進中橫公路,山區清新的空氣迎面撲來,聞了頓時神清氣爽、心曠神怡,眺望對面山峰,雲霧繚繞、郁郁蒼蒼,怡人的景色,讓人忍不住停車留影,在這青山環抱中感受大自然的律動。


立霧溪的水,以它潺潺不絕的語絲,道出百萬年切山成谷的奇蹟;太魯閣的石,用它變化多樣的紋理,述說著千萬年大地成形的故事。

「立霧溪」發源於合歡山、奇萊北峰之間的塔次基里溪,一路匯集托博闊溪、慈恩溪、瓦黑爾溪之後,於天祥附近與大沙溪交會,自此以下的河段稱為立霧溪,隨後有荖西溪、科蘭溪及砂卡礑溪匯入,一路奔騰東流、穿山切谷,蜿蜒曲折行進了五十八點四公里,才於花蓮縣新城鄉注入太平洋,是太魯閣國家公園的生命動脈。


中橫公路緊倚著高山深壑,向下俯瞰則是急湍的立霧溪水,兩岸山壁緊峙,鬼斧神工與險峻的地勢令人讚嘆震懾,嶙峋的山崖藤纏葛繞、古木參天,山巒碧翠疊現,滿山深淺不一的綠蔭,讓人感受到遠離喧囂塵世的舒爽。

山路崎嶇、曲折蜿蜒,單車之旅就在於這上上下下的迂迴之中,假日遊人如熾的中橫公路,今天卻出奇的人車稀少,公路沿途幽靜中更顯雅緻秀麗,騎來亦覺安全舒適,我想年關之前的這個時候,正是旅遊淡季吧?到了這裡,就應放下俗世的名利與羈絆,盡情享受回歸自然的幽靜與閒適。


騎進中橫公路東段的第一站,過了這座長春舊橋後,即是著名的「長春祠」,橋頭循階而下即是長春祠步道。

由於長春祠是遊客到中橫必駐足遊憩的景點,此路段又為單線行車,假日時常交通阻塞,造成遊憩品質不佳,因此另興建一座雙車道鋼構「長春新橋」,並新鑿「長春隧道」銜接這座長春舊橋,以紓解該路段長期因單線行車所造成之不便。


「長春祠」距離太魯閣口二點三公里處,係為了紀念當年闢建中橫公路殉職的工程人員而建。

中橫公路工程艱鉅,在闢建期間因公殉職者達二百一十二人,為感念這些披荊斬棘、付出寶貴生命的築路英雄們,公路局於一九五八年六月建祠奉祀,作為凝聚這些斑斑血汗的精神象徵,「長春祠」也成為太魯閣國家公園內深具歷史意義和人文特色的景點。

「長春祠」採用中國宮殿式風格,建築依地勢嵌入山壁間,伴隨著飛瀑,顯得古意盎然。祠前清澈靈動的泉水,源自大地的深處,形成一道飛瀑,如同一幅秀麗的山水圖像,公路局取名為「長春瀑布」,是中橫公路最具特殊意義的地標。長春祠曾兩度因山坡發生岩層崩落而損毀,現在所看到的長春祠已是第三次重建的建築了。


這些在中橫公路東段出露的都是台灣最古老的岩石,它們原本是位於海底的沈積岩或火成岩,因造山運動並受到熱力、壓力的作用,變質再結晶為變質岩,其間夾雜多種岩石及石英脈而揉塑成如行雲流水、山形起伏的褶皺,又經過立霧溪水如雕刀般終年不息的雕琢,才形成今日獨特的水石景致。


在「長春祠」對岸的觀景台上,可俯眺立霧溪蜿蜒太魯閣峽谷的壯麗美景,面對長春祠緬懷築路英雄的遺風烈骨,追憶中橫公路開拓的艱辛歷史,自有另番感受。

在長春祠停車場遇到一隊從馬來西亞來的華僑青年旅遊團,看到我們這把年紀還騎單車挑戰這段山路,感到非常驚奇,把我們視為英雄,相談甚歡,大伙兒還搶著跟我們合照留影,為此行留下一段愉快的插曲。


千百萬年來,台灣的地殼不斷隆起上升,立霧溪不斷切割太魯閣這塊台灣地質史上最古老的大理岩層,再加上風化與侵蝕作用,終於造就了「集天地大美,得山水清趣」的太魯閣峽谷。

根據調查研究發現,立霧溪自形成以來至少歷經三次的河道變遷,因此形成許多平坦的河階地,這些河階在地勢陡峻的太魯閣國家公園內,成為重要的人文歷史發展區域,史前人類、原住民族與漢人均相繼留下許多活動的足跡。


選擇避開旅遊旺季,才能在這裡尋找到屬於自己的天堂,為自己留得一片清靜的心靈空間。

一路浩浩山水、綿延不絕,一行人在 Rock 的帶領下,平穩而有節奏的往前踩踏,聆聽著自己的心跳,讓思緒隨風低吟淺唱,沉醉徜徉在山水的情懷裡,偶爾從山崖間傳來的獼猴叫聲,似乎在對路過的我們透露牠們的騷動與不安。


地殼變動的褶皺現象,像流暢的樂符,嶙峋溪石間,碧水、巒影、波光,表現出豐富的層次,景觀綺麗多變,視線所及之處,處處蘊含著無窮的韻味與風情,要經歷多少千錘百鍊,才得以成就今天的雄偉瑰麗啊!


由長春祠繼續前行約兩公里後,可看到跨越於青山綠水中的紅色吊橋,這是舊的「寧安橋」,長八十二公尺,是中橫開鑿之初所建,寬度僅容一輛車通過,在當時是台灣最長的單孔吊橋,朱紅的橋身,在一片綠意中顯得特別醒目。 

騎經的這座「寧安新橋」就在舊橋旁,是懸臂式水泥橋,一九八九年完工通車,新橋通車後,舊橋只供行人通行。此處山林環繞,景觀美不勝收,且可同時欣賞到不同時期的橋樑特色。 


漸進式的平緩坡度,讓我們一行人騎來輕鬆舒適,隨著海拔高度逐漸攀升,順著溪谷往上游觀看,景觀廣闊悠遠、旖旎無限,不得不令人敬佩當年開路時的眼光獨到。


我老婆平時很少騎車,第一次挑戰長途山路,踩踏速度雖然緩慢,但節奏順暢,只有緩慢悠閒的騎乘,才能盡情瀏覽這雄偉壯麗的中橫公路,秉持堅持到底的毅力,征服了這段旅程,也就獲得了超越生命年輪的青春。


十六、七世紀時,中國、日本與東南亞三地貿易興盛,台灣因位處三者航路之間,路經的船隻很多,自此走上世界舞台,當時的花蓮因傳聞產金而受到重視。早期來台灣探險的荷蘭人、西班牙人均曾在立霧溪河床上發現金沙,荷蘭人甚至稱立霧溪為哆囉滿〈Turuboan〉,意思為黃金之河。

立霧溪流域會多砂金,是因上游海拔三千二百五十公尺的屏風山蘊含金礦,每經崩坍或大雨沖刷,礦砂便流入溪中,經自然坡度篩洗而囤積在河口區域,數十年一次的洪水期後,在花蓮新城海邊仍可見採金者的採砂金活動。

我老婆是花蓮人,對立霧溪的採砂金有親身的感受,在她還小的時候,我的丈母娘曾經在太魯閣口的立霧溪段採到一整筒奶粉罐的黃金,並用這筆財富買了一大塊土地,後來發展請自己想像。


青山巍峨屹立、公路迤儷起伏,置身在深山幽谷中,更顯得人的渺小,從一路前進的過程中,感受著幽靜的大自然之美,崇山峻嶺所飄逸的靈性,給人超凡脫俗的感覺,迷醉於這優美的山色中,所有一切的喧囂,都已成了過眼雲煙。


騎經這處名為「溪畔」的地方,攔阻立霧溪水的壩體是為提供下游的立霧發電廠之用,由於立霧溪含砂量大,必須經常疏浚水壩,經濟效益並不高,對於自然生態也有不利的影響,青山綠水中出現水泥巨物,景觀為之破壞,水壩為社會經濟與河川生態所帶來之利益與傷害,值得人們深思與探討。


中橫公路是第一條貫穿台灣中央山脈的險峻公路,從太魯閣到天祥這一段二十公里的道路,必須通過懸崖峭壁以及堅硬的大理石岩,因此開通顯得特別辛苦,這一段道路的隧道橋樑也特別多,成為今日中橫公路最主要的景觀,但由於許多地方路面狹窄、會車不易,如遇到大型車輛,一定要下車牽行,以維安全。


我們的生活中至少一半的美麗來自自然,中橫公路蓊鬱盎然的山谷,與優美的立霧溪融為一體,流水潺潺、泉潭流瀑,壯麗絕壁、偉岸飄逸,景觀處處令人驚豔,親自體驗到這大自然的恩賜,怎能不令人為之沉醉?


太魯閣峽谷有特殊的地質構造與現象,這裡的植物大多屬於陽性且耐旱,立足生長於環境貧瘠的石灰岩地形中,峽谷地區的植物世界展現強韌的生命力,掙出屬於自己的一片天空,與清麗的山水相互輝映。

這峭壁千仞的峽谷地區,最常發現獼猴活動的蹤跡,由於區內植物種類複雜,喬灌木、蕨類等叢生,加上氣候適宜,吸引許多野生動物棲息其間,尤以台灣獼猴最多。


一路慢騎賞景拍照,一行人上午十一點半才騎到燕子口步道口,這裡是遊客來到中橫必定停留的景點,能和知心好友共遊這壯麗的風光,是一件多麼美好的事,值得處處駐足留影,懷想感受這美麗的情境,留待以後慢慢回憶。


幫老婆拍一張我怎麼看都覺得漂亮的獨照,只是不知她是否滿意?因為以往不管我怎麼拍,她都覺得我把她拍胖了,我這把半吊子攝影技術,在她眼裡從來沒有及格過。

歲月悠悠,思緒縷縷,許多年輕時甜蜜的往事在歷經歲月的雕琢後,早已銘刻成永恆的記憶和甜蜜的印痕,有一個人的生命能和你共同演繹著一生的美麗與哀愁,是何其幸運!


沿著中橫公路騎到「燕子口」,立霧溪峽谷在此變得更狹窄了,並從這裡向西一直延伸到慈母橋,沿途山勢壁立千仞、雄奇險峻,是立霧溪峽谷最膾炙人口的一段。

鑑於中橫公路遊客日益增加,為提昇遊憩品質、改善交通並兼顧太魯閣峽谷景觀維護,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實施中橫公路「人車分道」設施,在燕子口路段興建二座新隧道專供車輛行駛,這處原路段則改為人行景觀步道,讓遊客可以更放心的悠遊其中,雖然騎單車也可以進入,但最好推車而行,以維安全。


「燕子口」岩壁上的洞穴多沿著岩石的縫隙分佈,其成因係經地下水長時期溶蝕而成,稱為「溶穴」,燕子口名稱由來,係因崖間溶穴纍纍似燕巢,春夏之交常有小雨燕或洋燕成群穿梭呢喃,形成「百燕鳴谷」的奇景,故名燕子口。


從各種不同的視角觀察燕子口步道沿途景觀,自有不同的情境體會,遨翔在峽谷中的燕子,是這裡最容易看到的鳥類,他們在峽谷中覓食,也在隧道中築巢養育幼鳥。


「燕子口步道」可說是一條兼具地形、生態與人文特色的步道,現在悠閒的漫步在燕子口步道,在讚嘆鬼斧神工的的峽谷美景時,很難想像這段狹窄的步道上曾經塞滿大小車輛、人車爭道的緊張情況。國家公園「人車分道」的實施,讓民眾能在步道中以輕鬆自在的方式體驗自然的美好,感受這自然造化的神奇和魔力,真是政策成功的典範。


中橫公路的雄奇,是當年開路英雄的血汗結晶,這是一條體驗先民篳路藍縷的難忘行程。從燕子口步道經靳珩橋至錐麓斷崖,全長一千三百七十公尺,沿途可欣賞到太魯閣峽谷、壺穴、斷崖等景觀,穿梭於曲折迂迴的神秘隧道,在步道上俯瞰立霧溪壯偉的幽谷,面對如此壯闊的峽谷景觀,實在令人無法掩飾心中的激動與讚賞。


山脈蜿蜒、路隨溪轉,在抱攬群山挹翠之時,不能忽略太魯閣國家公園裡,也蘊藏著相當豐富的人文歷史深度。

在早期的太魯閣山林中,曾經佈滿原住民狩獵的山徑,這些獵徑也是部落之間的聯絡道路,在原住民族群的繁衍生存與延續上佔有很重要的地位。根據口傳與文獻記載,二、三百年前太魯閣原住民在追逐獵物途中,發現了立霧溪的山林原野,族人遂相率從西部翻越過中央山脈奇萊北峰,進入東部的立霧溪、木瓜溪、陶塞溪流域,建立部落,開啟新生活。


絕壁峭立、仰不見天,越過橋樑、穿過隧道,一行人繼續朝著「天祥」的方向奮力踩踏。

太魯閣到天祥這段公路盤旋於崇山峻嶺、斷崖峭壁間,所經過的峽谷地勢險峻,根本無法使用大型機械開闢挖掘,大部分工程全靠最原始的方法,由人力一鍬一鏟、一斧一鑿而成,因此,中橫公路在國際間被稱為「手工公路」。


溪流清脆、穿山越澗,卵石裸露、嵯峨雄奇,這瑰麗盎然的景致,是造物者之無盡藏。

太魯閣峽谷氣勢不凡、令人震懾,吸引我一路不停的猛按快門,捕捉這動人的景致,這是大自然無遠弗屆的力量,迷醉於這優美的湖光山色中,讓人有一種更深的感悟:「日月輪迴、周而復始,只有自然的美景是永恒的。」


中橫公路這條幾乎全由手工雕鑿出來的交通要道,是一條血淚交織的公路,穿岩鑿壁、跨谷架橋,耗費四億三仟萬元,殉難員工二百一十二人,才讓世人得以一窺太魯閣磅礡靈秀的美景。

這條打通台灣中央山脈阻隔的橫貫公路,也是台灣交通史上重大的里程碑,不但促進台灣東西部的產業交流,甚至影響到族群關係、國防軍事、交通經濟發展、自然資源保育、觀光遊憩等課題,一直至今日。


「流芳橋」位於中橫公路一百七十六點五公里處,錐麓斷崖與九曲洞之間,立霧溪至此有一個九十度的大轉彎,流芳橋就在這裡橫跨過立霧溪峽谷。 

如站在流芳橋西端的觀景平台上,可欣賞太魯閣峽谷,向東望去,左右兩岸山壁矗立,遠處是聳立的高山,溪流一路奔騰而下,與燕子口、九曲洞所看到的峽谷景觀,視覺感受迥然不同,神似太魯閣國家公園那高山深谷的意象標誌。 


中午十二點四十五分,騎到中橫公路景觀最精華的《九曲洞》

這一段舉世聞名的峽谷景觀,屬於劇烈造山運動隆起所形成的變質岩區,區內岩層走向大致成東北往西南向,高山突兀、峽谷深邃,奇景美不勝收,是千百萬年大自然雕鑿出來的極品。

雖然這是一段以雄偉險峻之美見長的世界級景觀,卻也是一處最危險的路段,由於九曲洞附近山壁有多條岩石裂縫向上延伸,這是斷層,斷層是地殼運動擠壓造成岩石斷裂錯動的地形,這種斷層地質表面岩層極不穩定,常有崩塌落石的現象發生,加上這一帶還會有獼猴來撒野投石,對遊客深具潛在威脅,因此騎經這一路段,一定要小心謹慎,安全帽更不可少。


「九曲洞」是太魯閣峽谷最精華的路段,在考量行車需求以及景觀維護等因素後,國家公園管理處興建新的隧道取代舊公路的行車功能,舊公路則和燕子口同樣設為行人賞景專用步道,讓遊客在不受車輛干擾下,享受高品質的旅遊活動。

「九曲洞」行人賞景專用步道全長一點九公里,步行時間約三十分鐘,也開放騎單車遊客進入,沿途可欣賞大理岩峽谷、溪流、斷層、岩生植物生態及觀察上升氣流現象,由於極易產生落石,強制規定遊客入內一定要戴安全帽,以維安全。


「九曲蟠龍」是梁寒操先生所題行書,壁刻於步道途中的隧道間,字體飄逸、潛行如龍。

太魯閣峽谷的大理岩層,厚度估計超過一千公尺,這些大理岩的原岩是石灰岩,因受變質作用才成為大理岩,經過千百萬年的造山運動及變形作用,大理岩及其他岩石才形成複雜的褶皺與美麗的紋理,由於褶皺及斷層作用使大理岩重複疊置,分佈範圍廣達十餘公里。


「刻痕」

從霧裡出現    又再消失在霧裡
那一路唱著歌怎樣也不肯停下來的
歌者啊    其實
還是留下了一些痕跡
在溼潤潔淨的砂粒之間

如果你願意在水邊靜靜俯首
細看那砂質的河床    映著天光
在與你微笑的倒影重疊的地方
流動的軀體其實已經
在砂粒間刻劃出無數細微的起伏紋路
在光與影之間    記載著
碰觸時的顫動
和    割捨之時的纏綿

 ─  席慕蓉  ─


「九曲洞」的峽谷景觀天然雕飾,景象千姿百態,美得令人屏息、攝人心魄,散發著神秘多彩的魅力,讓人不得不驚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這種感官的怡悅、心胸的愜意,實非筆墨所能形容。


離開極危險的九曲洞後,經過一段緩坡向上,下午一點二十分來到  「慈母橋」,肚子已經餓得有點騎不動。

「慈母橋」是一座美麗的紅色斜張鋼橋,位於天祥以東三公里處,橋中段旁有一塊名為青蛙石的巨岩,看似青蛙頭上戴著皇冠,上面建有一座「蘭亭」,東側橋頭還建有一座「慈母亭」,亭後面即是著名的「錐麓古道」入口,這裡是立霧溪與其支流荖西溪的匯流處,因此這裡地名稱為「合流」,自古為花蓮八景之一的「太魯合流」所在。


「慈母橋」的橋欄採用白色大理石建造,橋頭橋尾各設有一對白色大石獅,以其巨獅坐鎮之傳統中國風設計,成為中橫公路最引人注目的橋樑。從慈母橋向東望去,仍是大理岩峽谷,以西的峽谷則變得開闊,呈現較為寬闊的 V字型,各種岩層經地殼擠壓所呈現的摺皺,紋理豐富。


立霧溪在「慈母橋」左側呈九十度的大轉彎,溪床上堆疊著許多大大小小的大理石,經過溪水刷洗後顯得特別乾淨潔白,溪谷間溪水湍急,生動詩意,散發出特殊的風情,值得細細欣賞。


雖然已經餓得腿軟,但眼看只剩三公里路程,趕緊打起精神繼續上路,下午一點四十分,騎到《合流露營區》。

「合流露營區」曾是退輔會森林開發處的土場,該木材集散地是為了開採附近珍貴的檜木而闢建,在國人深切體認森林的功能不只是生產木材,其對於國土保安、水源涵養、野生動育保育等重要性更不容忽視,因此在國家公園設立後已停止伐木。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為紓解天祥地區遊客住宿壓力,並增進遊客對大自然環境的體驗和享受寧靜的峽谷夜景,於一九九二年將此處規劃設置為露營區。


「合流露營區」設有十二座木造帳台及野炊營地,設施完善,以前是採開放式提供遊客免費使用,假日通常一位難求。

但為維護遊憩品質,落實使用者付費原則,減少環境維護、人力等公務支出,合流露營區現在已改為委外經營,每一營位每日收費新臺幣二百元,本露營區如營位已滿,尚可考慮免收費之綠水野營地及白楊步道口停車場露營。


離合流露營區五分鐘路程的「綠水」,距天祥約二公里,附近迴谷幽靜、石奇木美。綠水河階地有兩層,國家公園設立的「綠水地質地形展示館」座落於上階地,下階地緊鄰立霧溪,中橫公路由此通過,展示館下層有觀景平台及咖啡餐飲店。

這裡還有一條自導式解說的《綠水步道》,就鑿在斷崖上,入口處在展示館左側,步道寬約二公尺,平緩易行,沿途的茂密森林、斷崖地形、岩生植物、人文遺跡,都是其特色,是一條老少咸宜的生態景觀步道。


凋零的滿山黃葉,繽紛飛舞,散落一地蕭瑟,充滿了秋天的詩意,也粧點出太魯閣秋冬的獨特風情。

落葉演繹著植物在自然界中的轉化與延續,在觀察時序變換之際,也讓我們看到大地景物的變化,真是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


經過一個上午的奮戰,下午二點終於騎到此行的終點站:《天祥》 

「天祥」距離太魯閣口約二十公里,海拔四百八十公尺,屬河階地形,附近河床可觀賞岩石褶皺、巨礫、壺穴、漣痕等。天祥昔為太魯閣族塔比多〈Tabido〉部落所在,「塔比多」的太魯閣語義為山棕,日據時代曾設佐久間神社,中橫公路開通以後,在此設立文天祥塑像,並更名為「天祥」。

「天祥」位居塔次基里溪與大沙溪交匯處,兩溪匯流後稱為立霧溪,也是內、外太魯閣峽谷的分界點,天祥以東屬內太魯閣峽,河床坡度緩,一千公尺以上的峭壁聳立對峙,形勢雄偉獨特,是典型的 U字型峽谷;以西則屬外太魯閣峽,河床坡度雖陡,但溪谷開闊呈V字型,兩岸無峭壁聳立雲際之景觀,但另有一番遠山含笑的風光。


穿越天祥隧道後,迎面而來的是就是這座「普渡橋」,過橋沿階梯往上行走,可見二十六尺高的白衣觀音像及七層高的天峰塔,山頭還有一尊號稱是東南亞最大的地藏王菩薩塑像,和「祥德寺」宏偉的大雄寶殿,可以感染清思佛理的氣息。


「稚暉橋」橫跨大沙溪銜接天祥遊憩區,其設計採用上拱式鋼構箱型樑結構,雙車道及雙路肩行人道規劃,避免人車爭道影響遊客及行車安全,其造型設計讓人經過時會有一種迎賓感受。

大沙溪與塔次基里溪在稚暉橋旁匯集成立霧溪,經河水長年的堆積侵蝕,造就了天祥地區多層河階地形,是太魯閣國家公園峽谷中的重要遊憩據點。


天祥遊憩區腹地廣闊,餐飲店、飯店、公車站、停車場、郵局等一應俱全,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在此設置服務站,提供遊客解說咨詢服務。停車廣場旁的「梅園」,植有兩排梅樹,每逢寒冬之際,都會綻放出玉潔冰清的花朵,蔚為花海,漫步在盛開的梅樹下,花香撲鼻,花瓣如雪花般飄落,別有風味。

梅園一側的晶華酒店原是上海銀行所屬的「天祥招待所」,為早年中橫公路上的高級食宿旅店,一九九三年上海銀行和晶華酒店合作,改建成今日中橫公路上唯一的國際觀光旅館。


正值天祥的梅花盛開,自古以來,梅花是崇高品格和堅貞氣節的象徵,隆冬時節,百花凋謝,唯有梅花怒放,那傲霜鬥雪的姿態,給到天祥的遊人增添不少情趣。


一行人騎到天祥,雖然肚子很餓,但並沒有筋疲力竭的感覺,因為我們花了比別人多好幾倍的時間,是標準的慢活騎乘,不能免俗的在梅園前合影存證,為今天的行程寫下完美的句點。


今晚我們將夜宿「天祥青年活動中心」,這棟建築依山勢地形建造,室內空間規劃有迷宮之稱,由名建築師漢寶德先生所設計,還曾榮獲建築師雜誌設計首獎,由於價位合宜,是中外背包族到天祥旅遊住宿的首選。

歌德說:「自然裡蘊涵著最深奧的信息。」看到今天沿途奇偉聳立的大理岩山峰,奔流不息的立霧溪水,這一路的壯美風光和綺麗景色,是大自然賜予人類的瑰寶,我們沒有理由,不對生命和生活平添一份珍愛。

這次旅程遠離塵囂,騎程中所散發的知性之美,清新蘊籍,雖然有很多過程稍縱即逝,但從中感受的不僅只是山明水秀的詩情畫意,還有身心澄徹的超然和清醒,讓人顯現對大自然的珍視與關愛,是這段旅程最感人的地方,這所有的過程都已在悄無聲息間,在我們生命裡留下深深的印痕。



Nikon D70 2010/01/30
Photo By Jeffrey Hsu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