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7篇:【 集集小鎮自行車道 】
日子持續輪轉,時序又進入深秋,北台灣受東北季風影響,氣候總是陰晴不定,蟄伏已久,再不出門透氣,心情都跟著快發霉了,為了逃離台北市的陰霾天氣,森情車隊這次安排四天三夜的中台灣單車之旅,第一站來到「集集」小鎮。
「集集」位於南投縣的中心地帶,四面環山,自然景觀秀麗,人文、歷史等觀光資源豐富,在日據時代為運送木柴和農糧產品而開闢的集集線鐵路,更使其成為台灣中部農糧產品的集散中心,也加速了當地和濁水溪上游的發展。
以農立鎮的集集,雖然曾歷經九二一大地震的摧殘,但在積極重建轉型後,如今不僅恢復了往日的風采,近年來配合綠色隧道與觀光鐵道的大力推廣,集集小鎮已成為台灣中部地區新興的休閒旅遊據點。
德國詩人Hölderlin有一句名言:「將人間變成地獄的原因,恰恰是人們試圖將其變成天堂。」我們對生活總是承載了太多的期盼,但是人生期望值越大,失望也愈大,只有懂得知足,珍惜目前擁有的,才能獲得心靈的平靜和快樂。
「集集」位於南投縣的中心地帶,四面環山,自然景觀秀麗,人文、歷史等觀光資源豐富,在日據時代為運送木柴和農糧產品而開闢的集集線鐵路,更使其成為台灣中部農糧產品的集散中心,也加速了當地和濁水溪上游的發展。
以農立鎮的集集,雖然曾歷經九二一大地震的摧殘,但在積極重建轉型後,如今不僅恢復了往日的風采,近年來配合綠色隧道與觀光鐵道的大力推廣,集集小鎮已成為台灣中部地區新興的休閒旅遊據點。
德國詩人Hölderlin有一句名言:「將人間變成地獄的原因,恰恰是人們試圖將其變成天堂。」我們對生活總是承載了太多的期盼,但是人生期望值越大,失望也愈大,只有懂得知足,珍惜目前擁有的,才能獲得心靈的平靜和快樂。
三對老友清晨七點從台北出發,這次氣象局的預報真準確,台北市陰雨綿綿,但車子一過了新竹,果然就是豔陽高照的好天氣,到了集集,氣溫簡直就像夏天,一行人選擇在「集集驛站」整裝待發,做為這次集集環鎮單車遊的出發點。
「集集驛站」是九二一大地震後為發展觀光所興建的,做為集集鎮遊客中心所在地,除了提供觀光旅遊諮詢及農特產品展售外,也不定期舉辦地方藝文展覽,對於初到這裡的遊客來說,集集驛站提供了快而詳盡的旅遊資訊。
「集集驛站」一樓設有農產品販賣部及咖啡廳,二樓導覽區把集集鎮的景點、自行車道、鐵道等旅遊資訊以立體看板的方式呈現,讓遊客有身歷其境的感覺,另外為配合九二一集集大地震十週年紀念,站方也展出地震發生後及重建過程中的珍貴照片與文獻資料,讓所有遊客能快速瞭解集集鎮災後重建的過程。
從集集驛站出發後,馬上就來到「集集火車站」,奔馳近九十年的台鐵支線集集線小火車,不但是集集小鎮最珍貴的活古蹟,也是全台發展觀光火車的成功範例。
1919年,日本殖民政府為運送材料興建日月潭發電場,乃興建由二水通往水里鄉車埕之縱貫鐵路集集支線,集集對外交通因而大為改善,也同時帶動了沿線鄉村經濟的繁榮。1986年以後,鐵路運輸功能逐漸被公路取代,台灣鐵路局不堪集集支線嚴重虧損,有意停駛並將其拆除,幸賴也方人士極力反對,才得以幸免。
「集集車站」採純檜木建材,外型極為典雅拙撲,為目前台灣僅存的少數古老火車站之一,雖因九二一大地震遭到損毀,但反而因禍得福,在重建完成後,鹹魚翻身,觀光客及及鐵道迷慕名而來,每逢假日,集集線火車常常客滿。
「集集」純樸、簡單的小鎮風味,總會令人想起曾經興盛一時的黃金歲月,而感覺格外溫馨,簡樸的老火車站,散發出淡淡的懷古思情,已成為觀光客懷舊、攝影之最佳場景。
近年來台灣興起一股鐵道懷舊之旅,集集車站位於集集線鐵路的中心點,不但洋溢滿滿的復古懷舊風情,也串起新舊歷史的交錯,是一個融合古老回憶與時代變遷的的最佳見證,在台灣鐵道歷史文化上,已留下重要的地位。
「集集自行車道」環線系統全長約二十一公里,路線共分成三條,以火車站為中心,恰好將集集鎮上重要觀光景點串連起來,一行人由火車站旁的「鐵馬風情」自行車專用道路意象標誌出發,開始今天的環鎮單車之旅。
雖然已屆深秋,天氣有些微涼,但今天的陽光,柔情無限,單車道上綠樹成蔭、微風輕拂,樹葉發出輕微的沙沙響聲,從枝葉縫隙中灑下的一道道金光,在地上投射出斑駁的樹影,烘托出令人清爽的心境。
由集集火車站出發約八百公尺處的「軍史公園」,為集集自行車道途中最先到達的景點,這是九二一大地震後,集集鎮公所為積極推展地方觀光產業所興建,門牆為古樸的紅磚所砌成,園內花木扶疏,並擺設數部除役之戰車、戰機及三軍汰除之各式武器,是集集的新旅遊參觀景點之一。
對集集為何設這麼一個軍史公園實在有點納悶,軍事武器和純樸的農業小鎮有何關聯?不過也許就像是導覽手冊上鎮長所說的:「在舊文物中有新思維,在新景觀中有舊精神」吧!
「軍史公園」可說是台灣四、五年級生、服過兵役男生懷舊的最佳場景,Steve 免不了要為老婆好好解說一番。
這架俗稱「老母雞」的 C-119 運輸機,係美國費爾查德公司製造,是美軍在二戰後裝備的運輸機種,主要用於運送物資、人員及空投傘兵等任務,直至1955年停產,共製造了一千一百多架,台灣有過上百架的陣容 ,C-119 運輸機於民國八十六年十二月十九日除役,服役三十九年期間累計飛行總時數達七十五萬多小時。
服空軍役的 Rock 雖然不是飛行員,但當年的地勤工作經驗讓他對戰鬥機留有很深的懷念,今天竟在這裡老友重逢,真是感到意外驚喜。
畫面中的「F-104 星式戰鬥機」係1960年代美國洛克希德公司研製成功,是世界上第一架擁有兩倍音速速度的戰機,除了美國使用以外,也是當年北約會員國的主要戰術核子武器投射力量,台灣是美國以外第一個取得F-104的盟友,曾於 1967年在金門空戰中首創擊落兩架米格-19的紀錄。
而位於右後方的「勝利女神」力士型防空飛彈,是美國發展成功的高空截擊飛彈,採兩截固體燃劑火箭馬達推進,加利器部分由縱列四具火箭組成,燃燒完畢自動拋棄脫離,彈頭可選擇高炮或核子彈頭。
看完戰機大砲後,繼續騎往下一個景點,今天陽光和煦,風吹在臉上,清涼而溫柔,讓人覺得特別清爽舒適,車道旁的檳榔樹修長挺拔、風姿綽約,頗富南國的浪漫風情。
緊接著來到集集非常重要的文化古蹟之一:「明新書院」。
「明新書院」座落於永昌國小旁,始建於清光緒十一年,名列國家三級古蹟,集集人慣稱為文昌廟,內供文昌帝君及至聖先師,是集集鎮每年祭孔及文化活動的重要場地。
「明新書院」為清代南投縣境內四大書院之一,建築為閩南三合院式格局,民國六十年經文建會整修,主殿建築呈現廟宇形式的燕尾簷,左右兩廂則為傳統民居風格,書院旁也佈置了一些農村民俗文物供遊客參觀,包括牛車、車輪、水缸等。
九二一地震時,明新書院與一牆之隔的永昌國小皆受創頗深,不過,現今的明新書院已完全修復,廟埕並與重建後的永昌國小無接縫連結,形成舊書院與新小學共處的書香園區。
清代台灣書院不僅是一個教育機構,還有藏書、祭祀的功能,在時空的替換下,台灣這些古老書院多已轉型為供奉文昌帝君的廟宇,許多考生除了到這裡祈求高中,書院附近環境清幽,也很適合考生來這裡走走,紓解一下考前緊張的心情。
接著馬上就來到位於明新書院旁的:「台灣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
由行政院農委會設立的「台灣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其主要任務為台灣特有種動植物的調查研究、保存與保育工作,除了是一個保育前線單位外,也是台灣保育教育最重要的場所。
中心內的《保育教育館》展示了台灣野生動植物及特殊生態系等珍貴自然資源,提供影片欣賞、電腦多媒體、保育圖書、資料等服務,希望經由圖文並茂的解說和標本展示,增進國人對自然保育的認識,了解人類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重要性,以創造永續而美好的自然環境。
除了室內展示,這裡原本是林務局巒大林區管理處的舊址,所以戶外庭院也種植了不少實驗的樹種,因樹齡久遠,大都長得高大挺拔且濃蔭處處,來到這裡可以享受悠然的慢活閒情,讓心靈變得自然、寧靜安逸。
在保育中心庭園喝茶休息後,車隊繼續騎往下一個景點,由此車道緊鄰著公路旁,鳳凰木的樹葉在金色陽光下晃得燦爛耀眼,沿途看不到熙來攘往的車潮,讓人感受到的是鄉間安寧的氣息,騎來悠閒而舒適。
從公路旁的自行車道轉進到這條鄉間小道,因為我們要去拜訪一處國家一級古蹟,這條約一公里的小徑全被綠色籠罩著,竹葉密密層層,頗有茂林修竹、曲徑通幽的韻味。
騎完約一公里的小徑後,景致豁然開朗,「化及蠻貊」碣就出現於集集鎮廣明里的一處田園中,別小看這塊石頭和上面那四個刻字,它可是名列國家一級古蹟。
「化及蠻貊」碣係清光緒十三年春,雲林撫墾局委員陳世烈所題,碣文上款為:「欽命布政使銜屬台灣兵備道陳方伯開墾處」,末署:「大清光緒十三年春雲林撫墾局委員陳世烈題」。
「化及蠻貊」四個字筆力蒼勁,默默的在這處田園中和歲月寂靜對峙,字體經紅漆重繪後,清楚而明顯,左右序文雖略有風化現象,但更顯古舊滄桑和歷史的厚重感。
此碣之設立,乃光緒十三年( 1887年 )劉銘傳撫臺期間,大力進行開山撫番政策,於全台設置撫墾局以推展撫番開墾事宜,時集集地區尚有原住民散居於今洞角及集集大山一帶,當時集集隸屬雲林撫墾局管轄撫墾業務,此碣乃當時雲林撫墾局撫墾委員陳世烈所勒,以誌其撫墾事蹟,亦為集集鎮拓墾史之最佳證據。
「化及蠻貊」碣所在之地為清代集集通往水里陸路所經,光緒元年台灣南澳鎮總兵吳光亮所築台灣中部橫貫道( 八通關古道 )集集支線即由此東進水里,今石碣旁仍存這條當年吳光亮所築之古道百餘公尺,步行於古道上,讓人發思古之幽情。
集集的環鎮自行車道共分為三條,環環相扣,車道都立有詳細的地圖指引,離開市區後,眼前盡是一派恬靜的田園風光。
集集是一個古老、純樸的農村小鎮,鎮民多以務農為主,在台灣自然生態環境丕變下,集集小鎮憑藉著珍貴的歷史古蹟、文化氣息、自然生態、豐富農產、純樸民風,展露無限迷人的風采。
忙碌工作也需要喘息,遠離都市塵囂,享受浮生休閒,集集秋高氣爽好天氣,沒有夏季的燥熱和不安,騎在鄉野間的自行車道,舒展一下筋骨,享受清新的空氣,當一個最佳的樂活族。
清高淡遠的天空,給人帶來神清氣爽的心情,沿途優美的田園風光,讓人感受到鄉間的美好,好的天氣讓騎車的體驗變得更難忘,也讓我們找回一點青春的激情,及身心自由的簡單和快樂。
下一站來到因九二一大地震而倒塌的「武昌宮」,這是全台僅存因大地震而崩塌的廟宇,已成為集集的代表性景點。
「武昌宮」供奉北極玄天上帝,初建於清光緒二十九年,是集集鎮民非常重要的信仰中心。武昌宮於民國八十年開始擴建廟殿,歷經八年,耗資約新台幣七千萬元才完成,不料卻於完工當年遭遇九二一大地震而整座廟宇倒塌,形成特有見證大地震的景觀。
倒塌的「武昌宮」見證了大自然不可估測的威力,地震使廟宇底層支柱崩塌,致整座大殿陷落,兩邊鐘、鼓樓皆傾圮,震後廟方保留震倒廟跡,在一旁另建新廟,並收購附近土地規劃為九二一地震紀念園區,現今已成了集集特異的景點之一。
「武昌宮」倒塌後,信徒在餘震中搶救出神像,據傳往後「上帝公」竟顯化神蹟,鬍鬚日漸增長,廟方還在神像胸前立白板按時丈量,以昭公信,真是神威顯赫,信徒們更是虔誠參拜、絡繹不絕。
參觀完倒塌的廟宇還研究了半天上帝公的鬍鬚後,時間已到中午,該找個地方吃中飯以補充體力,經武昌宮神職人員的推薦,找到了這家廟宇附近社區小巷內的「八張小吃店」,巷口只見一塊簡單的小招牌。
原以為「八張小吃店」只是一家小麵攤,沒想到一進入才驚覺不同凡響,一樓寬敞的店面不但座無虛席,還有一堆人在排隊等候,而且大都是慕名而來的觀光客。
「八張小吃店」以賣紅燒牛肉麵和水餃為主,另外還有一般麵攤常見的滷味小菜,如牛肚、牛筋、大腸、海帶、豆干、魯蛋等,都滷得非常入味,客人現點、老闆現切,切工裝盤也很工整,雖不是什麼山珍海味,也讓人看了食指大動。
「八張小吃店」的招牌紅燒牛肉麵,口味芳香、湯頭濃郁,帶筋的牛肉吃起來入口即化,麵條Q勁十足,牛肉又多又大,每碗只要七十五元,和台北的物價相比,真是俗擱大碗。
為了排隊吃碗牛肉麵,竟吃到下午兩點半,雖然吃完飯馬上騎車有傷腸胃,但深秋季節日照短,為了爭取時間,一行人只好撐著肚子繼續上路。
午餐後的第一站,來到的是一處引用飛鳳山的水源所營造成的人工瀑布景觀:「集集瀑布」。
「集集瀑布」位於集集國中後方約三百公尺的地方,雖離市區不遠,卻有深山峽谷的感覺,瀑布由約三層樓高的山壁上直洩而下,四周林木茂密、鳥雀鳴囀,瀑布前設有休憩涼亭、迴廊,花木扶疏,環境清幽宜人。
集集鎮公所為了為增加小鎮觀光景點,真是費盡心思,這種善用自然環境營造的人工瀑布景觀,在台灣算是少見,瀑區還設有蓄水池,枯水期可抽水至山巔再放流成瀑,使瀑布四時不凅,只見一股細小的水流自峭壁頂飛落入潭,雖然沒有氣勢磅礴的壯觀景象,但也給人一種纖細柔和的美感。
在集集瀑布短暫停留後,接著來到南投縣政府列管百年老樹之一的「大樟樹」景區。
依據南投縣文獻記載,這棵大樟樹齡約七百多年,高度超過卅公尺,胸圍五點三公尺,胸徑一點七五公尺,樹蔭面績達九百零八平方公尺,比一個籃球場還要大,當地人將它視神明一樣膜拜,稱之為「樟樹公」。
「十三目仔窯」位於集集支線鐵道旁,舊跡約為七十年前所建造,整座窯共有十三目,窯頭有六個火口,以生產紅磚及瓦片為主,但在九二一集集大地震時毀壞殆盡,為保留窯藝文化,陳源河文教基金會捐款重建目仔窯,改善園區景觀設施,以提供前來集集遊客遊憩之用,是一個頗具集集鎮文化、人文及充滿鄉土氣息的遊憩據點。
「十三目仔窯」目前由集集鎮公所承租管理,在重建過程中,外觀盡量保存原有特色,但內部每個窯洞改成一間間相隔的藝品店,窯外有設立一個休閒公園,可在那裡休憩、烤肉唱歌等,雖然商業氣息濃厚,卻也是一個歇腳的好處所。
這條進入集集鎮的一五二縣道,在日治時期日本政府為紀念日本紀元2600年,乃發動當地居民義務勞動,要求每戶村民栽植三至四棵樟樹作為紀念植樹,並照顧其成長,如今這些樹齡已近七十年的樟樹,在道路兩側長得綠蔭蔽天,形成一幅綠意盎然、猶如隧道之景觀,因而被稱為「綠色隧道」,開車行經此路段,不但感到暑氣全消,而且景觀恬靜優雅,許多遊客來到這裡,都免不了要停車拍照留念,已成為集集著名的觀光景點,也是最重要之入口意象及代表。
「集集綠色隧道」是全台少數以樟樹為行道樹的綠化景觀,長達四點五公里,樹冠相連、濃蔭蔽天,尤其綠色隧道限制大型車輛行駛,使得單車客更有安全感,騎行其間,令人覺得特別輕鬆自在,據說在清代以前,台灣是地球上樟樹密度最高的地方,更有「樟腦王國的美譽」。
在集集綠色隧道的中段附近,有一座「添興窯」,大門前這座以手印圖案琉璃瓦築砌的震災紀念牆,除了美化之外,還有永續傳承的意義。
「添興窯」早期是以生產傳統粗陶為主,同樣在九二一大地震時遭到嚴重毀損,但危機就是轉機,1980年起,添興窯朝向以陶藝結合體驗的創意文化經營,成為台灣現存以產作為主中、歷史最為悠久的窯場,窯內尚保留了一座創窯至今已有五十多年歷史,目前仍在燒陶的老蛇窯,其構造與功能均相當完整。
「添興窯」現任窯主是傳承第三代的林清河先生,曾獲多次陶藝競賽大獎,對陶藝的傳承工作不遺餘力,添興窯設有陶藝品展售中心、陶藝教室等,為行經綠色隧道對陶藝有熱愛的遊客,提供一個多元化的休閒空間。
綠色隧道繁密的枝葉像一頂綠色遮陽帽,覆蓋了整個車道,騎乘於這綠色天地之中,一股樟腦的香味淡淡的散發出來。
樟樹原生於台灣平野及山區,由於枝葉濃密、樹形美觀,現已被廣栽植為行道樹及庭園樹。樟樹木材質優,可作建材、造船、家具、雕刻之用,全樹具有芳香精油,台灣在日據時代樟樹多用來產製樟腦製品,曾為臺灣重要的輸出品,產量之豐還曾是世界之冠。
一行人走完綠色隧道後,穿越這座集集隧道往另一處景點,很多車友對騎單車過隧道,都覺得是一種驚險的體驗,不過如果有經過挑戰蘇花公路的淬鍊,過這種隧道,簡直就是小事一樁。
有這種稱為「髮夾彎」的地方,就表示這是一處非常陡峭的路段,如果上坡騎乘,肯定是拼得氣喘如牛,但如果是下坡,雖然能快意馳騁,在轉彎的時候如果操控不當,會有翻車的危險,Rock 藝高膽大,速度多快?看模糊的身影就知道。
今天集集單車之旅的最後一站來到「集集攔河堰」,這棟攔河堰管理中心隸屬經濟部水利署水資源局,為控制集集攔河堰操作之中樞,也是負責將濁水溪水源分配給下游兩岸農業、生活、工業用水等標的之調度單位。
管理中心內部並設有集集共同引水館、濁水溪館、台灣水資源館、三樓平台等空間設施,以聲音、影像、文字、圖畫、多媒體、模型等靜態及動態的展示方式,介紹集集共同引水工程、濁水溪流域開發及其所孕育之生態人文、水資源保育利用等,以提供一休憩休閒且具教育之場所。
「集集攔河堰」長三五二、五公尺,共設十八座排洪閘門、四道排沙閘門及魚道一座,規模居全台之冠,工程費達三百廿六億五干萬元,蓄水量約九四四萬立方公尺,可提供雲林離島工業區用水、下游農業用水及公共給水,功能卓著。
在攔河堰管理中心三樓景觀平台,可瞭望到集集攔河堰及寬廣的蓄水區,景色清新淡遠,有一種安寧柔美的意境,令人心胸開朗,水是人類的生命之源,水普遍而無私地給予萬物,但人類卻不懂得珍惜,正面臨著地球暖化導致的缺水危機。
已是黃昏時刻,放眼望去,遠處山區雲霧迷離,近處河面波平如鏡,有種清新空靈的自然韻味,這裡沒有燈紅酒綠的繁華與喧囂,只有一份安逸、詳和及自然,這是心靈的洗滌。
在集集攔河堰結束今天的行程,由於這次集集之旅並沒有預定旅館,一行人正在為今晚歇腳何處發愁,沒想到就在攔河堰管理中心旁的一處田園中發現了這棟「草嶺腳民宿」,真是得來全不費工夫。
「草嶺腳民宿」外觀為獨棟歐式建築,內部裝潢精緻奢華,民宿主人待客非常親切,客房設備時尚典雅,環境幽雅靜謐,讓遊客能享受到遠離塵囂的純樸與寧靜之美。
「草嶺腳民宿」的衛浴設備有蒸氣室、殺菌按摩浴缸,可說是集集設備最豪華的度假民宿,但是價錢合宜,物超所值。
今天的晚餐是民宿主人特別推薦的「鄉親餐廳」,位於集集鬧區中心,這間餐廳是原來的集集鎮農會信用部,由於不敷使用,集集農會在旁邊另建新大樓,搬遷後為免閒置,將其外租經營餐廳。
舊集集農會信用部建造於一九一四年,為集集鎮於日據時期最具代表性的官方建築,已經被文建會列管為歷史建物保護,在富有歷史意義的地方的吃飯,真是別有一番風味。
「鄉親餐廳」的菜色是一般的台式快炒,特別推薦這一道椒鹽豬腳,外皮炸得酥脆,肉質肥而不膩,吃了令人回味無窮,尤其老闆娘待客很有一套,又送小菜又送水果的,最後和我們聊得一高興,還特別到隔壁特產店買了一包香蕉干送我們當零嘴,下次如果再到集集,真是想不來光顧都難。
今天的行程就在酒醉飯飽之後結束,能健康地活著,能吃能喝能玩,還有知心好友並彼此關愛,就是人生最大的幸福,才是真正無憾的生命。走過春夏秋冬,所有旅程中的所見所聞,有知性、有感動、有浪漫,這一切,都已深深的定格在我心中,留待以後慢慢去回憶。
更多資訊:《交通部觀光局》
Nikon D70 2010/12/01
Photo By Jeffrey Hsu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