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7篇:【 笨港單車之旅 】
位於臺灣中南部雲林縣和嘉義縣交界處的北港鎮,古稱「笨港」,明朝末年,開台先賢顏思齊及鄭芝龍先後在笨港登陸,建立了笨港十寨,為台灣開墾揭開了序幕。
據[續修台灣府志]記載:「笨港分南北,中隔一溪,曰南街、北街。舟車輻輳,百貨駢闐,俗稱小台灣。」乾隆年間,笨港溪氾濫改道,將田園街市一分為二,成為笨港北街與笨港南街,北港街,因在港之北,故名「北港」,而港之南,則是今天的嘉義縣南港村和新港鄉一帶。
我和好友 Rock、Steve 都是北港人,也一齊在青年時期即負笈北上,對家鄉皆懷有深厚的情感,這次會專程回家鄉單車旅遊,緣起於我在《單車環島‧第四天》所提到的摯友蔡老爹在嫁女,當年的新娘子很爭氣,三年後不負眾望,一舉得男,讓升格當阿公、阿嬤的雙方父母真是樂翻天,雖然我們已在台北吃過男方所辦的滿月大宴,但還是要專程回鄉與蔡老爹再慶賀一番,順便加碼這次的單車旅遊。
四季不急不緩輪番更替,七月流火,正是炎熱時節,但人需要陽光,否則會骨頭疏鬆,雖然生計的忙碌常令人無暇旁顧,生活平淡乏味,計劃也總趕不上變化,但還是要盡量找出空閒去親近自然,不管日曬或雨淋。
由於離開北港已經幾十年,為了這次的單車之旅,還特別上網請教了在地的「笨港車隊」,由熱心的車友指點這次精彩的行程,我們將從北港地標「朝天宮」出發,騎越北港觀光大橋到嘉義縣境的板頭村,去拜訪充滿鄉土藝術氣息的「交趾剪黏藝術村」,接續參觀由蒜頭糖廠蛻變而成的「蔗埕文化園區」,再沿著「朴子溪自行車道」騎到東石鄉,回程走西濱公路轉水林大路回北港,這一圈下來,估計里程將近八十公里。
據[續修台灣府志]記載:「笨港分南北,中隔一溪,曰南街、北街。舟車輻輳,百貨駢闐,俗稱小台灣。」乾隆年間,笨港溪氾濫改道,將田園街市一分為二,成為笨港北街與笨港南街,北港街,因在港之北,故名「北港」,而港之南,則是今天的嘉義縣南港村和新港鄉一帶。
我和好友 Rock、Steve 都是北港人,也一齊在青年時期即負笈北上,對家鄉皆懷有深厚的情感,這次會專程回家鄉單車旅遊,緣起於我在《單車環島‧第四天》所提到的摯友蔡老爹在嫁女,當年的新娘子很爭氣,三年後不負眾望,一舉得男,讓升格當阿公、阿嬤的雙方父母真是樂翻天,雖然我們已在台北吃過男方所辦的滿月大宴,但還是要專程回鄉與蔡老爹再慶賀一番,順便加碼這次的單車旅遊。
四季不急不緩輪番更替,七月流火,正是炎熱時節,但人需要陽光,否則會骨頭疏鬆,雖然生計的忙碌常令人無暇旁顧,生活平淡乏味,計劃也總趕不上變化,但還是要盡量找出空閒去親近自然,不管日曬或雨淋。
由於離開北港已經幾十年,為了這次的單車之旅,還特別上網請教了在地的「笨港車隊」,由熱心的車友指點這次精彩的行程,我們將從北港地標「朝天宮」出發,騎越北港觀光大橋到嘉義縣境的板頭村,去拜訪充滿鄉土藝術氣息的「交趾剪黏藝術村」,接續參觀由蒜頭糖廠蛻變而成的「蔗埕文化園區」,再沿著「朴子溪自行車道」騎到東石鄉,回程走西濱公路轉水林大路回北港,這一圈下來,估計里程將近八十公里。
既然回到北港單車旅遊,出發點理所當然要選在媽祖廟前,我們可都是從小在廟埕前一齊玩大的。
重脊飛簷的「北港朝天宮」,屋頂上佈滿交趾陶剪粘裝飾,名列國家二級古蹟,是全臺三百餘座媽祖廟的總廟,每年前來朝拜的國內外信徒有數百萬人,進香團達千餘團,分靈遍及全球,可說是國際性的媽祖廟。
北港朝天宮終年香火鼎盛,每年最熱鬧的二次祭典分別是農曆正月十五日的元宵節及三月十九日「媽祖繞境」,元宵節是以花燈比賽為主,媽祖繞境遊行規模則十分盛大,當天北港鑼鼓喧天、萬人空巷,整個鎮內都籠罩在濃郁的宗教氣息中。
北港,曾接納過我年少成長期中的許多喜樂與哀愁,雖然,記憶已經在時光中逐漸褪色蒼白,但許多遺落在歲月裡的悠悠往事,今天,似乎又活色生香了起來。
媽祖廟前這條筆直的馬路,北港人俗稱為「宮口街」,也有人稱大街或大通,兩邊都是販賣北港特產的商舖,二層式巴洛克風格街屋,見證著北港往昔的繁華歲月,現在官方的路名叫「中山路」,其實到台灣任何城鎮要去最大的一條馬路,只要找「中山路」或「中正路」準沒錯。
雖然才早上八點,陽光已經驕豔地灑向故鄉的每個角落,一行人騎過了這條橫跨北港溪的觀光大橋,就進入了嘉義縣境。
這座採尼爾遜拱形鋼構設計的「北港觀光大橋」,全長二百三十二公尺,造價高達一億五千萬元,但不通行汽車,只做為步行及單車觀光之用,大橋以紅、金兩色和三橋環設計呈現出龍的形體,紅色橋拱結合建築與力學之美,與宮口街頭的媽祖廟遙相呼應,現已成為北港鎮耀眼的新地標。
由觀光大橋上往右觀望,可見通行汽車的北港大橋,而在北港溪右岸河床上的市集,就是著名的「北港牛墟」,今天正好碰上有趕集,但由於不在計劃行程內,因此錯過參觀懷舊機會,真是遺憾。
這條發源於阿里山山脈的「北港溪」,全長八十幾公里,流域面積六百四十五平方公里,共流經雲林縣的斗六、莿桐、斗南、虎尾、大埤、土庫、嘉義縣境的溪口、新港,再流往雲林的北港鎮,繼續呈西南流經六腳、水林、口湖等鄉後注入台灣海峽。
在騎過北港觀光大橋後,接續闢建在河堤上的自行車道騎往板頭村,僅一河之隔,我們已經從雲林縣跨越到嘉義縣。
騎在河堤上,空氣裡彌漫著花草清新的氣息,從堤上四處觀望,一片鄉野恬靜與悠然的神韻,與紛繁擾攘的城市相比,真是天壤之別。
沿著北港河堤很快就騎到今天的第一個景點「水仙宮」,廟宇建築精美、結構完整,雖不是大廟,和北港朝天宮的香火鼎盛相比,反而有一種古樸幽靜之美。
有二百七十多年歷史的的水仙宮,為嘉義縣唯一的二級古蹟,笨港在明末清初時商賈雲集,是台灣近海對大陸貿易的大商港,許多航海人在水道通路和航海安全上,特別信奉海中之神,稱為「水仙」,後來才漸漸被媽祖取代,這座水仙宮,即當時的笨港商人於西元一七三九年合力捐資興建而成。
「水仙宮」屋脊曲線優美,剪粘、交趾陶均出自名師傑作,交趾陶特色在於它的造型比一般的泥塑、陶偶來得細膩精緻,釉色也更為鮮明亮麗,被用在廟宇中的交趾陶和剪黏作品,都帶有祈求吉祥、平安的象徵意義。
「水仙宮」正殿供奉五尊水仙王,以主神大禹為中座,面貌慈祥和藹,同列位的神祇尚有項羽、伍子胥、屈原、魯班等四位,由於大禹治水有功、楚王項羽自刎烏江、伍子胥死後被浮江中、屈原投江自盡、魯班嘗作木鳶,乘之而飛,都被認為是行船人不可或缺的救星,五尊水仙王是灰泥雕塑神像,年代久遠,深具歷史價值。
在水仙宮短暫停留後,繼續騎往下一站,一行人由堤頂上的自行車道轉進到堤岸邊的鄉道,順著堤岸可一路騎到板頭村。
今天的陽光真是燦爛,雖然時間才上午九點多,但已經覺得悶熱異常,還好河堤旁散發出的花草清香在豔陽下彌漫,才不致讓人感到心情煩躁。
不過五分鐘光景,就騎到板頭村的舊台糖鐵道「復興鐵橋」橋頭,眾人的眼光全被這名為「涵洞裡的牽牛花」交趾陶壁飾所吸引,利用跨越道路的涵洞創作交趾陶裝置藝術,造型立體逼真,以柔性的藝術表現技法介入空間,真是匠心獨運。
板頭村只是嘉義縣偏遠的一個小村莊,卻是1990年代台灣建築寺廟使用最多的交趾陶發源地,近年來在文建會的協助下,以社區總體營造的概念配合當地傳統的交趾陶產業,已經創造出一個兼具藝術與休閒的觀光勝地。
這處在堤岸牆上用剪黏工藝拼貼而成的「原鄉四季苦楝」大壁堵,面積廣達八十台尺,可說是藝術介入空間的優美展現。
在一棵苦楝樹上做出春夏秋冬四個季節變化,作品呈現整體感與和諧畫面,突破傳統,給人交祇陶不只是宗教藝術的附屬品,在純樸的鄉村中注入具現代感的傳統工藝,營造另類視覺藝術,也為嘉義縣板頭村帶來獨特的藝術氣息與社區美化。
為利用陶甕的材質及顏色來表現苦楝樹的樹幹及樹枝部分,用當地居民所提供的酒甕為製作材料,先把酒甕打碎再用特殊剪刀剪成想要的形狀,其細膩的手工可看出製作過程的辛苦與用心。
而苦楝樹春天的花朵部分,須先將碗片剪裁成花瓣形狀及花蕊,再以水泥黏貼成一整朵苦楝花,在板頭村的剪黏師傅,個個皆已是從事這門工藝二、三十年的時間。
「原鄉四季苦楝」由雲林科技大學設計研發中心設計,板陶窯負責人陳忠正先生技術指導,當地的陳遠智、陳榮冠、謝錦旭、李茂得、蕭吉利等五位資深交趾陶工藝家精心創作,不但呈現出苦楝樹春花、夏葉、秋果、冬枝的循環美感,也象徵著工藝文化在臺灣的永續傳承。
這條橫跨在北港溪上的五分仔車橋樑,是已經廢棄的台糖運蔗鐵道「復興鐵橋」,以現在的眼光看來一點都不宏偉,但卻是許多人年少時的甜蜜回憶,只要是五、六十年代的人,都難以忘懷那一段在車廂內讀書、玩牌,及談戀愛的織夢歲月。
創建於西元1911年的復興鐵橋,全長八百七十公尺,是台灣最長的運蔗鐵橋,串聯雲林縣北港鎮和嘉義縣板頭村,這條北港、嘉義線鐵路,一直是台糖五分仔車的黃金路線,主要是北港有座香火鼎盛的媽祖廟,每年農曆三月,各地香客湧入北港,小火車班班客滿,因此又有「進香鐵道」之稱,曾經締造每年二百萬元盈餘,為台糖鐵道之冠。
五分仔車停駛後,復興鐵橋在缺乏維修下殘破不堪,台糖原本計劃將鐵橋拆除,但在嘉義新港與雲林北港的文史工作者全力奔走下,幸得保存,台糖並在花費三百萬維修後,撥由嘉義縣政府管理。
「五分仔車」鐵路名稱的由來,主要是因其軌距只有歐美寬軌火車的一半,最早是台糖為運送原料甘蔗所鋪設的專用線,後來因公共交通上的需求,才開始兼營客運,它曾是台灣早期農業社會的重要經濟交通命脈,在五分仔車運輸全盛時期,鐵道總長幾乎是現在縱貫線鐵路的六倍之多,現在台灣中南部到處都還可以發現它留下的蹤跡。
這條五分仔車鐵路從日據時期到民國七十一年停駛,共走過七十二年的歷史,是北港嘉義兩地居民集體的一個重要記憶,板頭村早年曾是北港、嘉義線最大的台糖鐵道中繼站,今天在復興鐵橋上感受到消失的文化斷層已逐漸復甦,實堪欣慰。
復興鐵橋附近在明、清時期也是古笨港所在的區域,是當時台灣重要的港口之一,但歷經多次北港溪氾濫,許多古文物都沉積在古笨港周圍,1998年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在板頭村進行「古笨港遺址」搶救考古發掘工作,出土了大量的磚瓦、陶瓷碎片、家用器物,及大量銅錢、髮簪、首飾、指環等較珍貴的財物。
由於復興鐵橋下方也是古笨港遺址,嘉義縣政府在此設立地標性景觀建築,作為古蹟導覽平台,挖掘出土的碗盤、錢幣等古文物鑲嵌在景觀牆上,讓遊客上橋攬勝、緬懷這段歷史,來復興鐵橋走走,順便也能體驗一下開台先民的生活文化。
板頭村北港溪堤岸牆上的另一巨作,是這幅長五十公尺、寬四公尺、由上千朵立體交趾陶山芙蓉組成的:「三醉芙蓉」,不管近看還是遠看都十分壯觀、美麗和獨特,係當地陳遠智、陳榮冠、李茂得、蕭吉利、王盟勳、謝錦旭等六位資深交趾陶工藝家,費時一年的瀝血之作,見證了傳統工藝與空間結合新美學。
「山芙蓉」分佈於台灣全島二千公尺以下的地區,由於它喜愛陽光,因此在路旁、林邊、溪畔、海岸等日照充足之處,每到節氣「霜降」之後,就會見到山芙蓉綻放出一樹一樹的碩大花朵,其不畏寒冷、耐旱、耐污染也耐貧土的個性,象徵著台灣人不畏艱辛、刻苦耐勞的精神。
「山芙蓉」為台灣特有種植物,清晨花朵綻放時是白色或粉紅色,到了午後至傍晚凋落前,則轉為紫紅色或粉紅色,變幻多端,本作品以交趾陶製作結合工藝與自然之美,呈現變化萬千的山芙蓉意象,還有飛鳥、蝴蝶陪襯,栩栩如生,到場觀賞遊客,無不嘆聲連連。
這座以農夫為主題,傳達我們要用微笑表情去擁抱這片土地的裝置藝術,係利用原地枯死的樹木,再用馬賽克磚包覆與剪黏技法拼貼出的作品,同樣吸引了許多遊客的目光。
它除了是公共藝術創作,也是個休憩座椅,作品身上的圖案為陽光、雲朵、稻穗,代表嘉南平原的農田景觀,眼前的藍天與綠地,融合於此作品中,它為我們流露了一個共同訊息:一切皆「回歸自我、回歸土地。」
騎在板頭村內由五分仔車鐵路改建的自行車道,兩旁盡是旖旎多姿的田園風光,我的眼睛已被電腦毒害太深,這翠綠的田野,看再久也不會累。
板頭村社區協會將村內台糖廢鐵道規劃成自行車道,同時在沿線兩旁植栽花草綠美化,除了滿足現代人樂活新主張,也是板頭村居民對五分仔車的情感寄望,他們相信有一天:「火車ㄟ轉來」。
途經這處休耕的農田種滿各色波斯菊,在微風下爭奇鬥艷、各顯風姿,一波波耀眼的花浪,真是這個夏天最絢麗的絕唱。
休耕,可以讓農地得到休養,農民選擇種波斯菊作為景觀及綠肥作物,不但活化農地利用,豐富了農村景觀,同時能吸引觀光人潮,帶動農村休閒產業發展,現在到農村體驗魅力花田美景,已經是台灣休閒旅遊最熱門的活動之一。
走在板頭村內,處處讓人有驚喜的發現,那些隨意勾染的畫面,能讓人領略純樸民風的美妙情趣,豐富且多元化的板頭社區總體營造,稱得上是台灣鄉村轉型的最佳典範。
在村民共同的努力經營下,板頭社區已經成為臺灣鄉村旅遊知名的景點,以剪黏工藝去製作田邊最常見的白鷺鷥、交趾陶製成的文字搭配木頭,就呈現了這面獨特的社區標誌,沿著箭頭指標探索,就可發現全臺最大的交趾陶和剪黏大壁畫。
這堵「童年記趣」交趾陶創作系列,提供大朋友、小朋友一齊來感受懷舊的復古風。
每個人都有一個童年,也大部分都在歡聲笑語中度過,這幅畫面讓我們這些從小在鄉下長大的人,一下子掉進回憶時光的洪流中,童年的一幕幕生活情景又回復到眼前,不免要感慨時間流逝得飛快。
拍球、踢罐、爬笆籬,童年時光裝置藝術,編織著童話般的浪漫,創作得栩栩如生,鄉村兒童是在泥土中成長的,田野即是兒童樂園,寧靜的村子因為小孩子的嘻鬧而生氣勃勃,保持童心,是每個人埋藏在心靈深處的無盡寶藏。
板頭村營造成果非凡,處處皆有驚喜,這些讓人會心一笑的裝置藝術,透過剪黏及交趾陶所呈現的新穎作品,是傳統工藝結合創新巧思的作品,充滿了愛與純真,正在散播出一棵棵愛與美的種子,保留童真,學會感恩,是人間最美的語言。
愛玩是小孩子的天性,爬牆是鄉下童年生活的最佳寫照,這個Q版交趾陶卡通造型小頑童,表情生動,可愛逗趣,讓人懷念起兒童時光的快樂與精彩。
您是否一樣也有過這樣快樂的童年?咦!我忽然想到達爾文曾說:「人不過是猴子的後代。」對照這個畫面,令人莞爾。
板頭社區裡最傳神、令人稱道的,就是這個「躲貓貓的女孩」,相信每個看到的人,心都會被一份純真的溫情輕輕覆蓋。
人的心,一定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逐漸蒼老,但如果保有一顆純真無遐的童心,愛就會在所有感動的心靈中流淌和傳遞。
這隻採真實大小比例,用馬賽克拼貼而成的牛隻造型,配色新潮,形象逼真,在板頭村的真實稻田旁看來別有一番情趣。
台灣牛以往對台灣農村的貢獻良多,牛隻對農夫而言,是不可缺少的幫手,牛除了犁田整地,還要拉車載運,牛車是臺灣早期農村最主要的運輸工具,台灣有句俗諺說:「無轎坐牛車」,即深刻表達了「牛車」這項交通工具的常民氣質。
這次既然千里迢迢回到家鄉北港,我和 Rock、Steve三人早就合夥在媽祖廟前的彩券行買了一張大樂透,真是巧,就碰上這個好彩頭,Rock 二話不說就去「摸」了一把,至於後來中了沒?各憑臆測!
這四隻充滿傳統色彩的巨型臘燭裝置藝術,其實是把有瑕疵的交趾陶作品裝入三米高的鐵籠裡,廢物利用的將不良作品重新組合,化腐朽為神奇,作品命名為「薪火相傳」,象徵百年工藝如火焰般,生生不息,有薪傳的含意。
「板陶窯」是板頭村交趾剪黏工藝園區的重心,創辦人陳忠正可說是板頭村社區總體營造的最大功臣。
板陶窯也是台灣第一家利用隧道窯技術生產廟宇剪黏和交趾陶的工廠,後來增設「板陶窯文化館」,規劃台灣特有的交趾陶花園,以積極推展交趾陶文化,入選文建會台灣工藝之家與經濟部評選的觀光工廠,是台灣傳統產業結合觀光資源很成功的範例之一。
「板陶窯」庭園花木扶疏、景致典雅,充滿童趣的造型椅,最令遊客喜愛,園區內設有展覽館、體驗工坊、咖啡屋,及東方古典園林造景,結合板頭村的田野風光,打造交趾剪黏的工藝殿堂,遊客還可以在這裡體驗交趾陶剪黏 DIY,以及自己動手做馬賽克、陶板畫、碗盤彩繪等的樂趣。
在台灣糖業最興盛的時期,板頭村可說是甘蔗之鄉,在板陶窯庭園展出的這種「石蔗車」,是早期用來榨取甘蔗製糖的器具,材質是青斗石或泉州白花崗岩,利用牛隻以環狀二十四小時旋轉,每二小時更換一次,人須趕著牛往前推進。
板陶窯工藝館詳盡介紹了剪黏技法及歷史的轉變,交趾陶在台灣傳統藝術中佔有極重要地位,其造型多樣、色彩亮麗,洋溢歡樂喜氣,廣為傳統建築及寺廟裝飾運用,日據時期被譽為「台灣絕技」的交趾陶藝術,即發源自嘉義,因此被日本人稱為「嘉義燒」。
百年傳統工藝剪黏與交趾陶,從早期至今被大量運用在廟宇的屋脊及樑柱、水車堵、壁堵等,多以忠孝節義的民間故事或神話傳說為捏塑腳本,製作祈福、吉祥之意涵的圖案,近年由於積極推廣,交趾陶已逐漸成為民間的收藏藝品。
在板陶窯,可以直接參觀到師傅雕塑交趾陶、剪粘虎豹獅象麒麟等作品的過程,除了能瞭解一座廟宇誕生的過程,還可以欣賞園區景觀特色和休憩,感受傳統與現代所激盪而出的文化饗宴,確實值得一遊。
參觀完板陶窯後,一行人繼續往下一站推進,路徑從板頭村轉進到台37線,其實這是一條順著台灣高鐵橋下闢建的道路,筆直寬廣,分有快慢車道,因此騎來安全平穩,如果體力好,是個可以飆速的絕佳路段,由於時間已快接近中午,豔陽高照下,每個人都被曬得頭昏腦脹,只有安份的龜速前進。
赤熱的陽光照射在無垠的大地上,我們是個個騎得口乾舌燥,排列整齊的鳳梨在烈日下傲然挺立,看起來一定多汁香甜,想到如果能當場剖一顆來解渴,肯定是這一生最至高無上的享受。
雖然高鐵橋下的馬路筆直寬廣,但我們既然沒有飆速的能耐,在這樣炎熱高溫下,如果繼續騎在那完全沒有遮蔭的道路,恐怕要被曬成人乾,老天爺垂憐,就在我們快要虛脫的時候,竟發現這條毫不起眼的鄉間小道,碧綠的世界,蟬聲高吭,二話不說轉了進去,才發現原來是嘉義縣太保鄉的自行車道,而且方向還是直向我們的下一個目的地「蔗埕文化園區」。
這條由嘉義縣太保鄉闢建的自行車道,其實有些地方和原有的鄉道共用,路標也不甚明確,一行人就是憑著心中的方向感往前騎,途經這株老樹在一片廣袤的田野中,顯得鶴立雞群,雖然只剩光禿禿的樹樁,但是依然挺拔堅韌。
盛夏季節的「大花紫薇」,在鄉間道路旁綻放得絢麗奪目,耀眼的陽光下看到她,更可以感受到熱情洋溢的生命力。
大花紫薇是外來種,原產於澳洲,於十九世紀末引入台灣,由於生長快速,而夏花秋葉都極為燦爛美麗,因此被廣植為行道樹、庭園樹,其木材堅硬,耐腐力強,色紅而光亮,價值比美柚木,但台灣目前只供作觀賞用。
鄉間的空氣清新,雖然氣溫還是很高,但車道四周都是郁郁蔥蔥、生機勃勃的景象,讓人覺得清爽不少,綠色代表生機,由於綠色波長較短,多看綠色能減輕眼睛疲勞,因此走進鄉間、接近自然,對視力保健有益。
剛好中午十二點整,我們騎到了今天的第二個目的地「蔗埕文化園區」,日據時代臺灣排名第三的蒜頭糖廠即位於此。
蒜頭糖廠建於西元1906年,由於糖廠隔朴子溪與蒜頭村相對,故名蒜頭糖廠。2001年納莉颱風造成廠區淹水,製糖設備嚴重毀損,加上大環境改變無法與進口糖品競爭,因此停止製糖業務,今日蒜頭糖廠以特有的五分車為主軸,結合嘉義縣朴子自行車道起點的規劃,重新以「蔗埕文化園區」為名,轉型發展為主題休閒園區。
「蔗埕文化園區」內劃分為五大特色,分別是糖業類、鐵道類、歷史建築、五分車、人文類,可說是一項親子、產業、文化之旅,更是校外教學的好場所,尤其五分車到現在仍在營運,並開放民眾搭乘體驗,相當具有寓教於樂的休閒活動。
一進園區大門即見舊火車頭展示,火車在糖廠佔有極重要地位,為最主要的運輸工具,這輛編號368的蒸汽舊火車頭,出產於1948年,由比利時製造。
蒜頭蔗埕文化園區的百年製糖工廠相當值得參觀,雖然機器皆已停止運作,但是廠方用心地規劃了一條參觀路線,並設置了一座鐵道文物館展示許多相關物品。
在臺灣經濟發展之初期,糖業除了促進臺灣農村繁榮,也帶動臺灣工業的發展,但由於經濟結構轉變,糖業在整個經濟中比重已相對減低,為求企業永續發展,多年來台糖公司積極拓展多角經營,現在產品屬性除砂糖外,還擴及量販、生物科技、精緻農業、畜殖、油品、休閒遊憩以及商品行銷等多重事業。
「鐵道文物館」及「百年製糖工廠」展示有退役的製糖機器及用品,可深入瞭解台灣糖業的歷史,不過今天的天氣實在非常炎熱,又正值中午,展示館內一個人影也沒有,遊客全都跑去吃台糖枝仔冰了。
蒜頭糖廠至今還保留著當初的車站、鐵道、廠房、倉庫等產業設施,園區內的「蒜頭車站」為日治時期的木造建築,現在遊客還能從這裡搭乘時速高達「五公里」的五分仔小火車來一趟鄉村之旅,沿途可觀賞田園景致,聽隨車導覽員娓娓敘述糖廠近百年來的興衰。
台糖小火車不僅載運甘蔗,還兼負著客運服務,搭乘這種木造車廂上下學,是許多三四五年級生對故鄉美好的回憶之一。
曾經密佈台灣西南部平原的糖業鐵路,走過了近一世紀的風雲,在台灣經濟發展上扮演過舉足輕重的角色,雖然隨著時代的變遷,台糖五分仔車已功成身退,走入歷史,但不變的是小火車陪伴老一輩成長的記憶,永不磨滅。
這棟保留完整的日式「蒜頭車站」,用純檜木建造,為現存糖鐵所剩三座木造車站之一,承載著台灣糖業百年滄桑歷史,極具歷史意義,2002年被文建會票選為全國建築百景第六十七名,現在已經成為鐵道迷最熱門的朝聖景點之一。
「古早驛頭」就是老車站的意思,如果唸得出木牌上那幾個羅馬拼音,還看得懂 2、2、8、5 四個阿拉伯數字的涵義,就知道是一個對台語文有相當研究的人。
「時間,是一輛不能往返的單程列車,每個驛站都刻下一個年輪的故事。」蒜頭車站處處透露著歲月斑駁的痕跡,只要瞄上一眼,就能讓人感受到時間的刻痕,及在這裡發生過的聚合離散的喜樂與哀愁。
台灣知名搖滾歌手「伍佰」的父親就是蒜頭糖廠的老員工,因此伍佰從小就在這個車站鬼混,現在糖廠的解說員大多是看著伍佰穿開襠褲長大的,因此在為遊客解說的時候,時常拿伍佰小時候的軼事趣聞取樂遊客,伍佰本名吳俊霖,伍佰藝名的由來,是因小時候功課好,五科考五佰分,爺爺賞伍佰塊以資鼓勵,因此,糖廠員工也就戲稱伍佰父親為「伍仟」。
到了吃午飯時間,雖然剛剛已經一口氣吃了三枝台糖枝仔冰,肚子並不感覺餓,但在這麼炎熱的午間時刻得找個有冷氣的地方清涼一下,糖廠內這間名為「黑糖園」的餐廳,是一棟充滿文化氣息的歷史建築,因此一行人決定在這裡享用午餐。
這間「黑糖園」餐廳原為日據時代即建造的糖廠農務科辦公室,已有近百年歷史,為了配合建物的歷史,所以採用懷古風作裝點,既名為黑糖園,料理當然以黑糖為主,每一道菜皆以養生黑糖取代味精,方法亦以清淡為主,相當符合現代健康的飲食原則。
「黑糖園」通常以個人簡餐為主,僅接受客人預訂合菜酒席,我們雖臨時到來,和老闆商量後,也貼心的為我們作了一桌合菜,八菜一湯,才一仟元台幣,真是物超所值。
餐廳的招牌料理是畫面中間的那一道「黑糖甘蔗扣肉」,其最大的不同在於除了黑糖外還加入了甘蔗做滷料,用小火慢滷至三層肉呈黑金色為止,用竹筷輕輕一撥,柔軟細嫩卻又彈性十足,口感清爽沒有油膩感,帶些許甜味的濃郁醬汁更是佐飯良品,為每桌客人幾乎必點的佳餚。
一行人在黑糖園餐廳酒足飯飽後,幾乎有點不想動了,但開弓沒有回頭箭,只得提起精神,繼續下午漫漫的行程。
今天下午最主要騎乘的「朴子溪自行車」,為嘉義縣第一條自行車道,東起蔗埕文化園區,西至東石漁人碼頭,全程二十五公里。起點就位於黑糖園餐廳前,經糖廠具日式風情的百年社區後,隨即到達景色優美的自行車專用吊橋「六家佃長壽橋」,接著車道會經過朴子溪畔的六腳、朴子、東石三個鄉鎮,前半段為恬靜的田野景致、後半段為悠閒漁村風光。
這條長三百八十公尺的「六家佃長壽橋」,是目前台灣最長的自行車專用吊橋,含周邊工程造價八千餘萬元,原為台糖五分車的運蔗鐵橋,改建後白天雄偉壯觀,夜間有燈光投射,紅色大橋已成為當地新地標。除了上橋前四十五度險升坡較具挑戰性外,過橋後即進入一路輕鬆騎乘的嘉南平原車道。
「六家佃」原為嘉義縣六腳鄉舊稱,是指當初這邊有六戶農家,因臺語的發音「家」與「腳」相似,後來演變成「六腳」這個名稱,另外因當地村內的高齡民眾居台灣之首,有長壽村的美名,因此將這座自行車吊橋取名為「六家佃長壽橋」。
陽光從枝葉縫隙灑下斑駁的光點,風搖影動,令人感到絲絲幽幽的清涼,車道似乎沒有盡頭的向遠方延伸。
朴子溪自行車前九點五公里,係利用原蒜頭糖廠五分車鐵道改設而成,因此沿路尚可見舊鐵道之路邊警示及鐵軌遺跡,兩旁樹木扶蔭,於各聚落附近皆設有涼亭可做休憩。此段車道沿途主要景點有榕樹王莊、六腳農會舊倉庫、北圳橋亭、風車的故鄉中溝社區等,一路上可飽覽田園聚落、溼地生態和漁村風光,是騎單車賞遊台灣農村的最佳路線。
在朴子溪自行車道進入正義村中溝社區路段,遠遠就能看見這座三層樓高的風車正緩緩地轉動著,充滿曼妙浪漫的風情,早期中溝居民利用風車抽水灌溉,數十座風車散立田野四周,使原本單調的田園景觀,變得立體而動感。
中溝社區屬同姓集村,整個社區都姓侯,向以多產校長、老師、醫生聞名,居民對社區認同特別深,社區開始營造後,即以「懷舊風車」做為社區表徵,沒想到竟大受歡迎,而且引起發媒體爭相報導,社區遂起更大雄心,企圖集世界各型風車於一地,營造「室外風車博物館」,並以「風車的故鄉」聞名台灣。
車道在行經接近東石鄉路段,到處可見一堆堆的育種蚵殼與串好的蚵條,堆放在民房旁的空地或棚架下,以及在自家門前忙著串蚵條或剖蚵肉的老人及婦女。
「蚵」又稱牡蠣或蠔,為海鮮中聖品,其味甘美鮮甜,東石地區的牡蠣養殖最早是採用插竹法,經過長期改良後,現在都以平掛式與浮棚垂掛式為主,東石海域也在外傘頂洲的保護下,有著全國最高的牡蠣產量。
朴子溪自行車道在過了六腳鄉路段後,必須銜接一六六縣道公路,續行約二點五公里後再接上這段堤頂自行車道,由此將一路騎行在十三公里長的河堤上至東石漁人碼頭。
陽光像一團火球,在頭頂肆無忌憚地燃燒,大地熱浪洶湧,在這種完全沒有遮蔭的堤頂騎車,害我們個個騎得汗流浹背,簡直是在考驗人的耐熱極限。
雖然在堤頂上被曬到快要虛脫,但居高臨下看到的田野景色有一種潔淨遼遠的意境,雲朵漂浮於碧藍的天空,高遠飄渺,朴子溪蜿蜒延伸,為奔向大海而日夜不停流淌。
上善若水,水是人類永恒的依戀,有水的地方,就有生機和活力,朴子溪夏日的原野風情,在晴朗的天空下展露無遺,這一片寧靜的天空,是可以讓人寄托相思和夢想的所在。
在臺灣農業早已邁入機械化的年代,還能在鄉間看到這種畫面,實在令人既稀奇又動容,四季更迭,田野會隨季節不斷變幻它的色彩,但我現在看到的,則是一種既剛強又柔美的線條。
臺灣嘉南平原這片豐饒的土地,散發著泥土的芳香,它是我們賴以生存的家園,人有貧富之分,但尊嚴沒有高低之別,對這位在烈日下犁田的農夫,我看到是對這塊土地的熱愛、對鄉土的認同,真是令人肅然起敬。
朴子溪自行車道後段景觀和前段大異其趣,這處堤堰上的休息區寧靜幽雅,涼亭造型兼具古典與現代,在接連被曬了將近十公里後,這個休息站來的正是時候,遺憾附近杳無人煙,否則如能再來上一碗刨冰,絕對是人生最佳的享受。
時間已經下午四點十分,雖然盛夏的陽光這時仍非常炎熱,但位居高處的涼亭內陣陣清風徐來,加上田野的大自然氣息,讓人有一種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的寧靜和閒適。
在喧囂的城市裡,難有一顆寧靜的心,每個人心裡應該都要有一扇窗,每天朝著它凝望,如何在塵世中去尋找一份淳樸的淨土,一片心靈的綠洲,是我們共同追逐的夢想。
再長的路,一步步也能走完,再短的路,不邁開雙腳也無法到達,一行人在疲憊勞累中夾雜著愉悅的心情繼續踏上行程。
朴子溪堤頂段自行車道結束在台十七線東石大橋前,從左側的木棧道可穿越橋下繼續通往東石漁人碼頭,但我們的朴子溪自行車道之旅將在這裡結束,由於時間已經接近黃昏,擔心回程時間不夠,加上隊伍中有兩位女士從來沒有騎過這麼遠的路程,早已疲憊不堪,已經鬧著要找計程車回家,因此大家決定放棄後續行程,提前改道回北港。
一行人扛著單車走下堤防,我們將從平面道路騎往東石大橋頭接台十七線踏上回程,想到僅剩最後幾公里的行程,竟無法貫徹始終,不免感到一絲絲遺憾。
朴子溪自行車道終點的「東石漁人碼頭」長得怎樣?我在《單車環島.第五天》曾路過,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去瞭解一下。
一開始踏上回程,兩位原本已經像洩氣皮球的女士馬上恢復元氣,一馬當先往前衝刺,這段台十七線和西濱快速公路在這裡併道而行,中間西濱快速公路上車輛頻繁轟隆呼嘯而過,所幸外側的台十七線車輛卻非常稀少,又運氣好碰上順風,因此騎來輕鬆許多。
車隊從台十七線再轉一六四縣道經水林鄉騎向北港,歸心似箭的心情讓回程好像快了許多,不知不覺已經騎回到北港,遊子無論浪跡何方,故鄉卻都似乎近在咫尺。
畫面那根大煙囪,是北港糖廠,這面北港媽祖繞境的馬賽克壁畫,是鑲在我讀過的母校北港初中的圍牆上,雖然周遭環境已經改變不少,一草一木,也已今非昔比,但這裡曾上演過我的許多年少故事。
終於騎回到北港市區的圓環,一行人在「顏思齊先生開拓臺灣登陸紀念碑」前擺出勝利的手勢合影,為今天的行程畫下句點,畫面裡沒有我,因為我在拍照。
北港圓環這座顏思齊紀念碑建於民國四十八年,明朝天啟元年(1621),顏思齊從北港附近登陸,設立十寨,大約在今日北港鎮及鄰近水林鄉一帶,堪稱是中國人墾殖台灣的開路先鋒,高聳的紀念碑,鐫刻著歷史的紋路和墾殖痕跡。
在炎炎夏日騎了一整天車,還有兩位女士破了里程紀錄,真該好好大吃一頓,不過這次會專程回鄉單車旅遊,最主要還是為了晚上這一餐,由於好友蔡兄本身廚藝高強,因此今晚就不上館子了,在家親自下廚辦桌,吃起也來隨興些,就算啤酒喝多了要跑廁所也比較方便,因為桌面太小,還有黑鮪、魚翅、鮑魚、海蔘、紅蟳等多道菜色未及上桌亮相。
今天騎了八十公里,但在洗了一個冷水澡後,反而感到周身無限舒暢,這一桌的美菜佳餚,光看就讓一身疲憊盡掃而光。友誼,就像陳年老酒,恒久綿長,令人回味無窮,能看著從小一起長大的好友結婚、生子、再升格為阿公級的人物,除了欣慰高興,也不免要感嘆歲月流逝的匆促無情了。
有人這樣形容人的一生:「童年是一場夢;少年是一幅畫;青年是一首詩;壯年是一部小說;中年是一篇散文;老年是一套哲學。」不知現在的我,是一篇值得閱讀的散文?還是令人不知所云的哲學大師?
有一次到台北的馬偕醫院,看到電梯旁有一句箴言:「喜樂的心,乃是良藥;憂傷的靈,使骨枯乾。」我將這段話謹記在心。人生一世,無非盡心,用心感受生活,懷著喜樂的心看待人生的每一段旅程,不在時間上的變遷,而是心靈的感覺。
Nikon D70 2011/07/26
Photo By Jeffrey Hsu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