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6篇:【 淡水小鎮 】

    位於台北盆地西北方淡水河出海口的「淡水鎮」,山河環繞、景緻優雅,擁有非常豐富的人文歷史景觀,近年來由於捷運淡水線的開通,已經成為台北近郊最熱門的旅遊景點,每到假日淡水河堤老街一帶總是人潮洶湧、熱鬧非凡。早期的淡水是東南亞海陸的中途站,大屯山又是極好的航途指標,因此約七千年前就有人類入居淡水,以部落形式過著漁獵、放耕的生活,淡水原住民皆屬凱達格蘭平埔族,中國和日本的船隻經常停泊淡水和他們從事貿易。清嘉慶年後,淡水不僅成了附近聚落的日常生活消費和物產集散地,也成了地區文化和祭祀的中心,主要廟宇也都先後建立。鴉片戰爭之後,淡水逐漸為列強所注意,各國船隻私下到淡水港貿易,淡水逐漸被視為具有發展潛力的市場。1872年加拿大籍的「馬偕」牧師也登陸淡水,並以此為其宣教、醫療和教育的根據地,西式醫院和新式教育得在淡水創設,對早期的台灣開通思想、啟迪民智有非常深遠的影響。但到了日據時代,淡水卻因河道日漸淤淺、大型船舶出入不便,加上日人大力建設基隆港,兼以台北、基隆間鐵路之便,終而取代淡水,大船不再入港,淡水港遂告終結 ,淡水小鎮進入一個艱困的時代。

    沉寂了半個多世紀的「淡水」,隨著台北都會區的發展,漸漸成為台北市的附生城鎮,這段期間淡水的人文和自然生態景觀也產生極大的變化,早先經濟依賴在此就學的淡江大學學生,之後逐漸變為北海岸觀光遊憩的重點而再現生機。淡水過去因為馬偕博士的慧眼識英雄,讓淡水擁有穩固的學術基礎,因此在日後也同樣吸引許多學術單位的設立,讓淡水成為重要的文教重鎮。淡水最大的優勢即是因為擁有明媚的風光、豐富的歷史和人文資源,而成為今日北台灣觀光遊憩的鎮。富傳奇性的歷史背景,塑造了淡水全台獨特的異國情調、國際色彩,歐式風格的紅毛城、偕醫館、教堂、砲台、漢人聚落的特色街道和寺廟等,成就了淡水迄今無可取代的風韻。接著關渡大橋、紅樹林保護區以及捷運的通車,都將大批的觀光客從四面八方帶入淡水,淡水特有的人文與自然資源,讓淡水在經濟產業和文教發展生機蓬勃,將來「淡海新的市鎮」的完成,預期會帶給淡水更嶄新的面貌,淡水的前景更是樂觀。


捷運「淡水站」,由於台北捷運淡水線的開通,淡水成為台北近郊最熱門的旅遊景點,每到假日,淡水總是人潮洶湧、熱鬧非凡。


淡水河岸經過重新規劃整建,展現河岸空間的整體意象並定名《金色水岸》,山水之間交錯成一幅美麗變幻的河岸景緻。


淡水舊稱「滬尾」,係指河流末端的捕魚設施,屬於北臺灣開發史重要聚落之地,葡萄牙人佔領臺灣曾讚嘆淡水是福爾摩沙緣起地。


從沿岸可觀賞觀音山、淡水河出海口、水筆仔、彈塗魚與舢舨船,還可以享受淡水河美麗的夕陽。


「淡水」背倚大屯山、面對觀音山,形成山城河港,河光山水、風景秀麗,自古為台灣八景之一,昔日並有「東方威尼斯」之稱。


在和煦的陽光下,波光粼粼的淡水河,與對岸的八里交融出美不勝收的景致與浪漫風情。


台北縣政府利用淡水介於山、水之間的優勢地形,以河岸遊憩體驗的基本架構規劃「金色水岸」,展現出淡水河岸美麗的景色。


淡水鎮的河岸今日已經儼然成為名符其實的「金色水岸」,為淡水這古樸的小鎮注入一股觀光活力。


淡水河岸假日時總是人滿為患,走累了可以坐在河堤旁觀看對岸八里風光,這裡是情侶、遊客、學生、家人朋友最愛去的地方。


每到太陽西下的時候,淡水的海岸風光顯得特別出色動人,成為許多情侶們駐足欣賞夕陽風光的浪漫地點。


「淡水暮色」是許多到此一遊的旅人最美麗的期待,沿河而築的河堤公園是欣賞暮色的好地點,淡水夕照是許多人共同難忘的回憶。


淡水河岸邊的裝置藝術:「舟月」,材質為花崗岩,作者為「上原一明」。


淡水河口有豐富的自然景觀及開闊的海象景致,並蘊存豐富自然與人文歷史,漁村風情及水岸動線,大幅提升山海遊憩風貌。


淡水漁民直接就在河邊做起了現煮現賣魩仔魚及小管的生意,售價一斤一百五十元,岸邊充滿了海鮮的香濃氣息。


「魩仔魚羹」是令人垂涎的一道台灣菜,但是濫捕恐會影響生態,「小管」是近海漁船的主要漁獲,體型較大者則為稱「透抽」。


「金色水岸」景觀工程已成為淡水最熱門的觀光休閒空間,其中有淡水渡船頭、滬尾漁港、榕堤林蔭步道、觀潮灣及 夕照長堤。


「渡船頭」有渡輪來往淡水及對岸的八里,可以將淡水河畔的海岸風光盡收眼底,迷人的景緻讓來到此地的人都忍不住搭船遊賞。


許多人登船只為享受蕩漾河上的一番樂趣,從船上可能欣賞到淡水河岸的景色,以及關渡大橋、觀音山、《八里左岸》的獨特風貌。


因應內河「藍色公路」開航,淡水客船浮動式碼頭的設計,便利各式造型新穎的載客船舶停靠,對淡水水運事業極具觀光效益。


「淡水渡船頭」每到假日總是人山人海,附近集結了許多具有民俗色彩與懷舊風味的商店,林林種種的特產小吃更是一大享受。


「阿給」是在油豆腐皮中塞滿粉絲,再糊上魚漿,蒸過後澆上特製的辣椒醬,便成了這道淡水老街最特殊的風味小吃。


「阿婆鐵蛋」是淡水老街最知名的特產之一,耐人尋味的鐵蛋經過反覆滷製,最後蛋白濃縮成黑色韌皮,嚼勁十足、氣味香醇。


「魚酥」也是淡水著名的特產之一,淡水魚酥做成直接食用的零食,酥脆的口感中帶著一股特有的魚香味,讓人吃一口就停不了。


河堤旁讓遊客可以觀賞遠近不同的美景,在河畔的歐式咖啡店喝杯咖啡,遠眺對岸的觀音山、出海口,寬廣的視野令人心曠神怡。


「榕堤林蔭步道」有八棵百年老榕樹,茂密的枝椏延伸至河堤外,形成景觀獨特的綠色隧道,盛夏時這裡是最好的納涼地點。


淡水「龍山寺」位在淡水老市場內,主祀觀世音菩薩,坐西朝東,是一座風格古樸、造型簡潔的三開間兩殿兩廊式建築。


台灣總共有艋舺、台南、鳳山、鹿港及淡水五座龍山寺,都是由晉江安海龍山寺分靈來台。


淡水「龍山寺」前殿正脊分三段構成,正面全用觀音山石材,光緒二年所立的龍柱,龍首張口,但左含珠、右不含,形成一特色。


「福佑宮」是淡水最古老的媽祖廟,兩側街市是淡水最早的街道,由它的位置,可以看出早期淡水發展的情形。


歷經二百多年的物換星移,淡水「福佑宮」依然屹立在老街,「媽祖」俯視著芸芸眾生,保佑著淡水居民和四方遊客。


淡水祖師廟與艋舺祖師廟同奉清水黑面祖師爺,據說相當靈驗,祖師爺會以掉鼻子來預言地方災難,為淡水人最重要的信仰中心。


淡水祖師爺以同治年間顯神通救石門鄉民免地震之災,最為人所流傳,中法戰爭也大顯威靈、懼退法兵而獲光緒皇帝御筆賜匾。


祖師廟殿宇軒昂、裝飾精美,可稱是淡水民藝寶庫,每逢五月初六清水祖師祭典,香客雲集、熱鬧滾滾。


「紅樓」是十九世紀末期淡水極盛時期的船商李怡和所建,英國維多利亞式的三層紅色建築物,可以想像百年前豪門宅邸的生活。


頂著拱廊的外觀造型,以紅磚砌成的洋樓,造就具有特色的淡水「紅樓」餐廳,顯得古典靜謐。


被稱為「小白宮」的前清淡水關稅務司官邸,是一棟殖民地式建築,面對淡水河,規律對稱的拱圈,在視覺上具有協調柔和與美感。


「小白宮」殖民地式建築之特徵有抬高地基、四周環遶拱券迴廊的設置、落地門窗、煙囪等,涼台的設計佔建築面積很大的比例。


「小白宮」有十一個半圓拱圈,東西南三面的拱券迴廊,除視覺效果外還可增加光照面積,使每一個空間都能得到充足的日照與視野。


「馬偕」牧師可說是近代影響淡水地區最深遠的傳教士,於1872年抵淡水後,即以淡水為其宣教、醫療和教育之地。


「滬尾偕醫館」為馬偕親自所設計,屋體為閩南式民宅,卻有西洋門窗,極富趣味,外貌雖樸實簡陋,卻是全台第一間西醫院。


「淡水教會」是馬偕博士最早傳教之處所,目前這座哥德式建築的禮拜堂,乃為紀念設教六十週年聘請名匠洪仔泉所改建。


「淡水禮拜堂」外牆以清水磚砌造,正面有聖父、聖子、聖靈「三位一體」的基督教義。


「牛津學堂」乃台灣第一所西學學堂,是「馬偕」博士模仿台灣四合院農舍設計而建,以糯米、烏糖、石灰與砂相拌代替水泥。


「淡江中學」是台灣最早之正式五年制中學校,校園內有淡水女學堂、八角樓及馬偕墓園等,都極具藝術價值與歷史意義。


「淡江中學」由馬偕的長子「偕叡廉」博士繼承父志所創辦,為淡江中學第一任校長。


淡江中學所在位址舊稱「埔頂」,以前都由校長親自敲鐘,「埔頂鐘聲」伴隨淡江中學百餘年仍響徹不斷,誠為台灣教育史之傳奇。


「淡江大教堂」是已故畫家陳敬輝老師(馬偕的外孫)所設計,教堂正面以大塊洗石面和石板,舖出中世紀石砌教堂的趣味。


淡江中學校園以這座「八角樓」最為遠近馳名,近似三合院的建築中,融合中西不同的表現手法,塑造成特殊的風格。


「八角樓」興建於1923年,由該校幾何老師加拿大籍的羅虔益傳教士所設計,可說是日治初期傳教士設計的作品中極為出色的一座。


「淡江中學」校園中都是極富歷史意義與藝術價值的建築,深具西方古老風味及文化氣息,大多已被列入古蹟保護。


淡江中學「校史館」落成於1910年,原名「婦學堂」,是台灣最早的媽媽教室,其前身淡水女學堂更是全台女子教育之濫觴。


「淡水女學堂」由馬偕博士創建,是全台第一所女子學校,首開台灣女子的教育風氣,在臺灣女子教育史上有先驅性地位。


淡江中學校園內的「馬偕墓」,馬偕於1901年病逝淡水家中,享年58歲,過世後埋骨淡水、千古流芳。


淡江中學「體育館」也是台灣教會史上的著名古蹟,造型模仿閩南式農宅貌樣,是台灣建築史上中西合璧建築的代表作。


1923年淡江中學成立台灣第一支橄欖球隊,翌年即首次在台北市擊敗日人「台北聯合隊」,從此揭開台灣橄欖球運動之序幕。


「馬偕」精通醫術,常藉傳教之便,為病人義診,在教育、醫學、傳教等方面對台灣貢獻頗多。
馬偕牧師臨終前幾年,曾做詩表達他對台灣這塊土地的熱愛:

  我衷心所愛的台灣啊!我把有生之年全獻給妳。
  我的生趣在於此;我衷心難分難捨的台灣啊!我把有生之年全獻給妳,
  我望穿雲霧看見群山,我從雲中的隙口俯視大地,
  遠眺波濤大海,遠眺彼方,我好喜歡在此遠眺。
  誠願在我奉獻生涯終了時,在那大浪拍岸的聲響中,
  在那竹林搖曳的蔭影下,找到我的歸宿……

更多資訊:《交通部觀光局》

Nikon D70 2007/12/14
Photo By  Jeffrey Hsu

留言